东魁杨梅

东魁杨梅

杨梅科植物
东魁杨梅,所属被子植物门,杨梅科。浙江黄岩,因果特大而着称。其主要特点:果实不正圆形,单果原产于重20~25克,果色紫红,肉柱较粗,可溶性固形物13.5%,其糖含量为10.5%,果汁含量为74%,而酸含量仅为1.35%,远远优于其他杨梅。东魁:属大果晚熟品种。该品种树势强健,树姿直立,树冠高大,呈圆头形。东魁杨梅(Myrica rubra cv . DongKui Orient Pearl)丰产稳产,抗风,成熟时不易落果,是鲜食佳种,近几年发展迅速。东魁杨梅”东魁之祖”是一棵野生杨梅,原不叫东魁杨梅,称东岙大杨梅,树龄在130年以上。它的16株嫁接后代的树龄有100年之多,1979年浙农大在编写《果树栽培学概论》时把它定名为“东魁”,并单独列为一个品种。东魁杨梅发源于浙江黄岩,兴盛于浙江仙居其母树为实生树,距今已有100余年,仙居杨梅已有千年历史。具有美容养颜、补血健脾之功效,70年代由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定名为东魁杨梅取"东方之魁"之意,素有"杨梅王"之称。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广为推广种植,是农村致富奔小康发展效益农业的特色产业。,90年代被江西省峡江县引进,目前峡江县的峡江杨梅是江西省最大东魁杨梅基地。1998年东魁杨梅荣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金奖",1999年获(北京)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1]
    中文名:东魁杨梅 拉丁学名:Myrica rubra cv . DongKui Orient Pearl 别名: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 亚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超目: 目:壳斗目 亚目: 科:杨梅科 亚科: 族: 亚族: 属:杨梅属 亚属: 组: 亚组: 种: 亚种:东魁杨梅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浙江黄岩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

果实7月初开始成熟。东魁杨梅(Myrica rubra cv . DongKui Orient Pearl)丰产稳产,抗风,成熟时不易落果,是鲜食佳种,近几年发展迅速。东魁杨梅发源于浙江黄岩,兴盛于浙江仙居其母树为实生树,距今已有100余年,仙居杨梅已有千年历史。70年代由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定名为东魁杨梅取"东方之魁"之意,果实之大世上罕见,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杨梅,素有"杨梅王"之称,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广为推广种植,是农村致富奔小康发展效益农业的特色产业。1998年东魁杨梅荣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金奖",1999年获(北京)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

东魁杨梅成熟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其果形大如乒乓球,平均纵横径(直径)为3.66cm-3.73cm,单果重22-25g,最大的果重为50g,每500g东魁杨梅一般只有20颗,最少12颗,平均肉柱长1.15cm,肉厚、味浓、汁多,可食率为94.8%。成熟期不易落果,采收时间长达10-15天,较耐贮运,果实鲜食和制罐兼优。

该品种树势强健,树冠高大,呈园头形,枝繁叶茂,叶色浓绿,叶背脉纹明显,丰产性强,一般5-6年开始结果,10年进入盛果期,株产一般50-100kg,高的达200kg以上,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栽培管理容易,较耐寒,在砾石山地上,栽培管理粗放,仍能连年丰产,投资少(每亩山地只需200元),无风险,加之东魁杨梅市场需求量大(还能远销东南亚),价格高(每年当地价格25元/kg左右,比普通杨梅贵5倍),因此,栽培东魁杨梅一举多得,对开发山区资源,绿化荒山,保持水土,增加山区经济收入具有积极意义。

栽培方法

定植

秋冬季都可种植,以2月下旬至3月中旬栽植最佳。种植穴长宽均为80厘米左右、深60厘米左右,每穴施堆肥50-100公斤或家禽畜禽粪30公斤,或菜饼、豆饼5公斤,每亩种植30-35株。定植后做好定干工作,即在主干上25-30厘米处饱满芽以上剪短。

施肥

幼树施肥。9-10月间施肥1次,每次每株施进口复合肥100-150克;

到第二年6月、第三年1月各施肥1次,用量逐年适当增加;从第四年开始,树冠初步形成后,采用结果树的施肥方法。结果树施肥。一年中施3次肥,第一次花前肥,在2月开花前施;第二次为壮果肥,在硬核期结束、果实开始迅速肥大时施;第三次为采后肥,在7月上中旬果实采后施。株产量50公斤以上的树,每株全年施饼肥2-3公斤或厩肥50公斤左右。同时要注意果树产果大小年,大年花前施肥,小年施肥要待果大豆大时才施。采用盘穴状(幼树)和环沟状施肥(成年树)。

整形修剪

东魁杨梅自然树形是圆头形或扁圆形。定植后在主干高60-70厘米处短截并选主干上生长壮实,分布均匀的3-4个芽为主枝,各主枝间距保持在15-20厘米,开张角度45-60度,努力培养成"一干三主枝"的变则主干型。树冠形成后要有效控制秋梢和晚秋梢的生长。树冠长到2米以上高时要压顶,使其保持在3米左右。

过长枝要摘心和断枝,密集、细弱和过旺分枝要适当疏删。进入结果期,总的要求树冠上、下、内、外枝条分布均匀,通风透光。

冬剪在12月底进行为最佳,有利于枝组的更新和提高抗病能力。一般采用“平剪梢”的办法。此法简便易行,剪后枝条分布均匀,易形成新的结果枝组。必须剪除病虫枝、下垂枝、交叉枝和衰弱枝,以改善枝间通风透光条件,使树冠形成伞形或平面状。

病虫害防治

杨梅的病虫害相对其他果树来讲较少,根据我们的观察,主要是避债蛾,但到目前为止,尚不构成危害。

采摘

杨梅一般6月上旬~7月上下成熟,果实成熟后极易腐烂和落果,要及时采摘。并注意轻采、轻放、轻挑,同时进行果实分级。采收时间以清晨或傍晚为宜,下雨或雨后初晴,不宜采收,否则果实水分多,容易腐烂。同时果实采摘后进入冷库预冷,然后进行包装。

低产树冬季修剪要点

改造枝组结构

东魁杨梅应推广小冠疏层技术,使结果的主要部位集中在基部,树冠中下部结果量占株产总量的2/3左右。对上强下弱树,通过促进下部、控制上部生长等手段加以改造,保持上部枝组的角度大于下部枝组的角度,以控制或缓和上部枝的长势,使树体趋向上小下大。一般基部枝开角要求基角在60度以上,腰角60度左右,梢角为80度。对于上强下弱现象严重的树体可将上部枝拉平,并加大对上部枝的回缩,减少上部枝量。上部要多留花芽枝,通过结果削弱枝条长势,而下部枝应少留花芽,减少结果,待树势恢复后,再促使大量结果。

控制结果部位外移

东魁杨梅喜光性强,修剪不合理会形成结果部位外移。因此修剪时除应轻剪缓放、多留枝及枝组,并采用单轴延伸外,还应“落头开心”,提高树冠上部光照量;通过开张角度和疏除外围直立枝、竞争枝、徒长枝等枝条,增大侧射光透冠程度,提高光的利用率;通过对临时枝的短截和对单轴枝组的回缩修剪,以增加树冠内膛的结果枝,提高产量和品质。

控制枝量,合理结果

东魁杨梅萌发率高,成枝力强,幼树期为了增强光合作用,去枝量往往较少。但进入结果期后,就会出现枝量过多现象,导致树姿失常,光照不足,结果率下降。因此在要求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1000~1500千克的情况下,每亩枝量应控制在3000~3500条,保证每千克果有一定数量的叶片制造和供给养分,对多余的枝条应及时回缩疏除。

冬剪在12月底进行为最佳,有利于枝组的更新和提高抗病能力。一般采用“平剪梢”的办法。此法简便易行,剪后枝条分布均匀,易形成新的结果枝组。必须剪除病虫枝、下垂枝、交叉枝和衰弱枝,以改善枝间通风透光条件,使树冠形成伞形或平面状。

仙居杨梅

仙居杨梅,产于人称仙人居住的地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浙江省仙居县。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2001年我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称号。杨梅是仙居的特产水果,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仙居杨梅具有成熟早,色美、味甜、核小、高产稳产等特点。1994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品尝后,亲笔题写了“仙梅”二字。在‘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仙居杨梅被评为“名牌产品”,不仅远销大江南北,还直闯俄罗斯等国际市场。为了不断提高仙居杨梅的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全县全面实施“杨梅梯度开发”工程,利用海拔高差来拉长杨梅的采收期。在低山、低丘上发展早熟的荸荠种杨梅,6月中旬就成熟上市,在中高山区发展东魁杨梅等晚熟品种,7月中下旬成熟上市,将杨梅采收期延长到2个多月。经与上海、浙江农科院、浙江大学等科究单位联合开发保鲜技术,在不使用任何保鲜剂和情况下,保鲜期延长10天以上。近年来,仙居杨梅打出了品牌,在行内已形成“世界杨梅在中国,中国杨梅出浙江,浙江杨梅数仙居”的说法。仙居杨梅由于仙居独特的小气候特点,在6月初就能成熟,比慈溪、余姚等地早7—10天上市,晚10—15天落市,商品果一般在6月10日上市,7月20日落市。1999年,“仙居杨梅”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1年,仙居杨梅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2002年,“仙居杨梅”获浙江省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02年,“仙居杨梅”通过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03年6月仙居十万亩杨梅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级星火项目。仙居杨梅享誉国外,远销欧美,东南亚地区,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传统产品,也是赠送亲友的佳品。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