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

汉语汉字
束(拼音:shù)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用绳子将树枝捆扎起来的样子,本义指捆扎、捆绑。由捆绑引申为限制、控制的意义。又引申为放置、搁置。“束”也用作名词,表示捆扎在一起或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又用作量词,表示一捆或一缕。
  • 中文名:束
  • 拼音:shù
  • 部首:一、木
  • 五笔:GKII
  • 仓颉:DL
  • 郑码:FJL
  • 笔顺:横、竖、横折、横、竖、撇、捺
  • 字级:一级(编号:0694)
  • 平水韵:入声·二沃
  • 注音:ㄕㄨˋ
  • 总笔画:7
  • 四角码:5090₆
  • 统一码:675F 
  • 造字法:指事字
  • 字形结构:独体字,独体结构
  • 异体字:?

字源演变

指事字。“束”的甲骨文作图1、图2。金文(图3),小篆(图5)以及楷书的形体与甲骨文基本相同,均为“木”上加一个圆圈或方框,看上去像是一根绳子将树枝之类的物体捆扎起来。可知“束”的本义是“捆”。

对“束”字的甲骨文,有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李孝定在《甲骨文集释》中说:“(束)象囊橐括其两端之形……引为凡束缚之称。”李孝定先生认为“束”像甲骨文的“东”字,像是一个无底口袋装上东西后系其两头的样子,因此引申为“束缚”到的意思。

束字的捆绑义一直是束的基本意义,沿用至今。捆绑是对捆绑的对象的约束。束缚也是约束。如《庄子·秋水》:“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乡曲之士见识短浅不懂得大道理,是受了教育的约束、限制)”捆绑柴薪等物品,自然首先要聚拢来,整理好,才能捆绑。这是前提和结果的关系。两者密切相关,因而便以束代指聚集、整理。《汉书·食货志下》:“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颜师古注引李奇曰:“束,聚也。”

捆绑好了的物品体积会缩小,束常用来喻指狭小、狭窄。如韩愈《贞女峡》:“江盘峡束春湍豪,雷风战斗鱼龙逃。”陆游《将离江陵》:“地险多崎,峡束少平旷。”这几个束字都是喻指狭窄。

一捆是一束,束也就借用为量词,捆在一起的物件叫一束,如一束鲜花、一束稻草。”在古代,每一束物件的数量会有所不同。《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加璧乘马。”杜预注:“五匹为束。”《礼记·杂记下》:“纳币一束。”郑玄注:“十个为束,贵成数。”《淮南子·汜论》:“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高诱注:“箭十二为束也。”《新唐书·礼乐志四》:“锦、绮、缯、布、葛、越皆五两为束。”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shù

捆住,系:束缚。束装(整理行装)。束发(fā)。束之高阁。束手无策。

量词,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束修(十条干肉,原指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后指给老师的报酬)。

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光束。电子束。

控制,限制:束身。无拘无束。

事情的结末:收束。结束。

姓。

详细字义

shù

【动】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bind;tie〗

束,缚也。——《说文》

束帛戋戋。——《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

束帛俪皮。——《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

贿荀偃束锦。——《左传·襄公十九年》

入束矢于朝。——《周礼·大司寇》

自行束脩以上。——《论语》

墙有茨,不可束也。——《诗·鄘风·墙有茨》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束刃(捆扎兵器);束刍(捆成一束的干草);束戈卷甲(捆起兵器甲胄。谓缴械投降);束手(捆绑双手);束火,束炬(扎火把);束手束脚(捆住手脚。形容胆子小,顾虑多);束竹(捆成束的竹子);束杖(捆起来的刑具);束载(捆物装车)

约束;限制〖restrain;control〗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劝学》

空名束壮士。——李白《留别广陵诸公》

又如:检束(检点约束);束累(约束牵累);束躬(约束自己,检点);束约(管束;控制);束持(约束持重);束制(约束克制)

收拾;整理〖arrange〗

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三国志》注

又如:束甲(卷起盔甲,轻装急进。表示要决一死战);束箧(收拾行装);束兵秣马(整顿军队,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束囊(收拾行装);束担(收拾行李)

搁置〖layontheshelf;leaveaside;putononeside〗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名〗∶姓

shù

【量】

把,小捆〖bundle;bunch〗

生刍(草)一束。——《诗·小雅·白驹》

又如:一束花

束带

shùdài

〖band〗∶腰带一类的带子

〖dressup〗∶指整饰衣冠

束带立于朝

束发

shùfà

〖tieuphair〗∶系结头发

〖teens〗∶成童的年龄,15至20岁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束缚

shùfù

〖tie;bind;commit〗捆绑,指约束限制

先生救我时,束缚我足,闭我囊中。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束身

shùshēn

〖self-restrained〗∶约束自己,不放纵

束身自修

〖comeoverandpledgeallegiance〗∶自己捆住自己,比喻归顺

束身以受命

束手

shùshǒu

〖haveone'shandstied;helpless〗

捆住了手,比喻毫无办法

束手无策

指不抵抗;投降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资治通鉴》

束手待毙,束手待死,束手就毙

shùshǒu-dàibì,shùshǒu-dàisǐ,shùshǒu-jiùbì

〖foldone'shandsandawaitdestruction〗∶捆起手来等死

〖helplesslywaitfordeath〗∶比喻危难时不想方设法,坐等败亡

束手就擒

shùshǒu-jiùqín

〖allowoneselftobeseizedwithoutputtingupafight;waitforcapturewithtiedhands〗捆起手来等候别人来捉拿,比喻无法脱逃或无力抵抗

束手无策

shùshǒu-wúcè

〖withoutresource〗困难时无可以渡过难关的办法,无计可施

觉民对那许多人的束手无策感到失望。——巴金《秋》

束狭

shùxiá

〖narrow〗〖水道〗狭窄

河道束狭,只有五米左右

束脩

shùxiū

〖privatetutor'semolument〗送给教师的报酬(脩:古时称干肉)

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礼记·少仪》

束腰

shùyāo

〖girdlethewaist〗为使腰部细瘦而束紧腰部

束之高阁

shùzhī-gāogé

〖shelve;layasideandneglect;putsth.awayunheeded〗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架子上面,比喻弃置不用,不再过问

束装

shùzhuāng

〖getone'sthingsready〗收拾行装

束装首途

束装待发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束部】書玉切(shù)

縛也。从囗、木。凡束之屬皆从束。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束;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3

(shù)《唐韵》书玉切。《集韵》《韵会》输玉切。《正韵》式竹切。并音㑛。《说文》:缚也。徐曰:束薪也。《诗·周南》:白茅纯束。

又五疋为束。《礼·杂记》:纳币一束。

又五十矢为束。《诗·周颂》:束矢其搜。

又脯十脡曰束。《谷梁传·隐元年》:束脩之肉,不行境中。

又地名。《前汉·地理志》:束州,赵地。

又姓。《统谱》:望出南阳,汉疏广后,避难改为束。

(shù)又《韵会》春遇切。《周礼》注疏:诗注切。并音戍。约也。《周礼·司约》注:言语之约束。约音要。《史记·汉高纪》:待诸侯至,定要束耳。

又叶所律切,音率。蔡邕《笔赋》:削文竹以为管,如桼丝之缠束。形条搏以直端,染元黄以定色。

从木从口,与朿别。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