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

李龙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李龙,男,吉林大安人,1977年10月出生。2006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学部客座教授,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2003.9-2006.6,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董学文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1999.9-2002.6,吉林大学文学院,师从黄也平教授,获文学硕士学位。1995.9-1999.9,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6.7至今,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孙正聿教授。研究方向:美学、文艺学。
  • 中文名:李龙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吉林省大安市
  •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 学位/学历:博士
  • 职业:教师
  • 专业方向:文学理论、西方文论、美学 
  • 职务:
  • 学术代表作:
  • 主要成就:

人物经历

工作经历

2006.6-现在,吉林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讲师、副教授。

2010.9-2011.2,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学部客座教授。

2002.6-2003.8,吉林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教师,期间,被派往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专修英语一年。

主要成就

人才培养

本科生课程:在本部及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开设过文学导论、西方文学理论史、美学原理、20世纪西方文论选讲、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等必修、选修课以及全校公选课。

研究生课程:后现代主义美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现代西方文论经典选读

主要论文

1、《文学理论:知识还是方法》,《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2、《雷·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评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

4、《美学与意识形态的虚妄——浅析保罗·德曼德“文学性”理论》,《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5、《方法论与文论话语转型的理论选择》,《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6、《现代性语境中的底层文学》,《粤海风》2008年第1期;

7、《解构与文学性问题:论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1期;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0期收入“篇目辑览”。

8、《文学的救赎与救赎的文学——底层文学与现代性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文摘卡》2008年第4期转载,多家学术网站予以转载。

9、《现代性与文化身份的认同》,《古代文明》2008年第3期;

10、《向新的历史维度开放——“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侧记》,《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

11、《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与方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学术论文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

12、《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方法与精神》,《中国文化报》2008年12月31日第三版;

13、《传媒在提升我国软实力方面所肩负的责任》,《华章·城市文化》2009年第7期;

14、《怎样认识和反思新时期文学理论》,《阴山学刊》2010年第3期;

15、《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长白讲坛》(第一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16、《浅论克里斯特瓦的文本理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7、《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问题》,《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韩国祥明大学韩中文化信息研究所主办),第10期,2011年2月;

18、《文学理论的反思与重建》,《文艺报》2011年8月1日第三版;

19、《“五四”与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建构》,《当下视野中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0、《语境还原:“文学性”问题的发生》,《文学评论丛刊》(南京大学文学院主办)第14卷第1期,2012年2月;

2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读米歇尔·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文艺评论》2012年第5期;

22、《寻求一种新的可能性——再谈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问题》,《文化中国论丛》第一辑:文化的力量,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23、《怎样的文学基本理论研究才更加成熟》,《中国艺术报》2012年8月27日第三版“理论版”;

24、《怎样认识文学基本理论研究》,《文艺争鸣》2012年第11期;

25、《鲜明的问题意识——读〈走向文学理论解释学〉》,《光明日报》2013年3月26日“文学评论”版;

26、《西方美育研究述评》,《中国美育年鉴(2012)》,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27、《文学研究:告别1980年代——以“底层文学”叙事为例》,《文艺学论丛》第一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

28、《重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维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29、《东亚”的现代是否可能?——中日两国的现代叙述与现代性理念反思》,《人文杂志》2014年第7期;

30、《革故鼎新,生生不息——弘扬和创造新时代的中华美学精神》,《中国艺术报》2016年1月25日“文艺评论”版;

31、《对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一点思考》,《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第3期;

32、《理论前提的批判和学科话语的整体性反思》,《扎根》第二辑,吉林出版集团的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5月出版;

33、《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出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

34、《科学认识中华美学精神》,《文艺报》2016年8月22日“理论与争鸣”版;

科研成就

负责人:

1、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4);

2、当代中国文论基础性概念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12);

3、“文学性”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2010);

4、“中国新时期文论关键词研究”,吉林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2012);

5、“现代西方文论经典的细读与当代阐释”,吉林大学种子基金项目(2013);

6、“现代西方左翼文论经典的细读和阐释”,吉林大学社科处委托项目(2016)

7、后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美学研究,吉林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2016)

参与人:

1、“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研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2、“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新时期文艺理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审美认知机理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

4、“新时期文学审美性研究的历程与分析”,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

5、“文学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关系研究”,吉林省社科项目

荣誉表彰

1、2011年度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特等奖;

2、2013年度吉林大学文学院优秀著作奖;

3、2010年度教育部“高校社科文库”全额出版资助;

4、2006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

5、获台湾中流文教基金会2005年度“大陆青年学者基础研究奖助”项目;

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博士毕业论文荣获台湾中流文教基金会及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设立的“大陆青年学者基础研究奖助”补助。

社会任职

人文类辑刊《扎根》编委、执行主编,北京大学吉林校友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外国文论及比较诗学学会会员、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会员、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春市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员、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导师。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