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卡姆

木卡姆

民族艺术形式
木卡姆渊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有深受波斯—阿拉伯音乐文化的影响。“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主要意思为“古典音乐”。木卡姆,被称为维吾尔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
    中文名:木卡姆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muqam 专辑语言:维吾尔语 获得奖项: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荣誉

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西亚、中亚、南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得益于横贯欧亚的古代陆上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因此,"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人们赞誉为“中华瑰宝”、“丝路明珠”。

1986年,木卡姆还首次走出国门,走进了英国BBC广播节目,引发了世界对它的关注。

2005年,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的“嫦娥一号”搭载了31首歌曲,《十二木卡姆》选曲名列其中。

2012年6月7日新疆十二木卡姆交响音乐会在北京举行。

本场交响音乐会由文化部艺术司与新疆文化厅共同主办,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和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共同演奏,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参与合唱。

交响乐与新疆民乐的合奏时而悠扬、时而热情,传神又准确的表达了新疆十二木卡姆的音乐精髓。音乐会共演出了《赛乃木》、《古乐情怀》、《雪莲》、《且比亚特木卡姆·太孜间奏曲》、《潘吉尕木卡姆“第一达斯坦间奏曲”》、《木卡姆印象》和《乌扎勒木卡姆》等7支乐曲。每当乐声结束,现场都会爆发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2010年7月28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现场出现了罕见的一幕:所有参会的人员都为一部地方法规投了一票,使它成为全票通过的条例。这部条例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它是新疆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一审通过的地方性法规,也是新疆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后的第二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以及我国专就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行省级地方单项立法的首例。

重要人物

铁木尔

铁木尔·达瓦买提是十分珍爱、积极扶持、大力提倡、为弘扬维吾尔木卡姆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一位当代新疆维吾尔族的国家领导人。

在新疆境内的木卡姆艺术家、学者乃至平民百姓,一提到他对维吾尔木卡姆的贡献,无不拍手称赞、衷心敬仰。在新疆广泛流传的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维吾尔族人民心中的艺术之神,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伴侣。

铁木尔·达瓦买提在他的回忆录《生命的历程》中写道:“我从年轻时代就酷爱十二木卡姆,把它视作自己的生命,为此我和诸位十二木卡姆专家、学者一起,为其呕心沥血,辛勤耕耘。”

在铁木尔·达瓦买提副委员长的组织领导下,中国先后召开了三次国际木卡姆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除了中国外,还有不少外国知名学者。这几次会议,对中国维吾尔木卡姆传播世界,中国学者、艺术家学习、了解、借鉴世界木卡姆获得了良好的效益,从而也推动了中国维吾尔木卡姆的学术研究和艺术表演。

阿曼尼莎汗

阿曼尼莎汗,木卡姆之母。

木卡姆是新疆喀什莎车县众多文化名片中含金量最高的一个,当年,当一个美丽多才的王妃和木卡姆在莎车相遇时,木卡姆就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在莎车,有着木卡姆早在公元4世纪就已经开始传唱的说法。当时的叶尔羌汗国的王妃阿曼尼莎汗和木卡姆的关联。“她作为穆斯林女性诗人,着有《精美的诗篇》这部语言极为优美、甜蜜的书。她还是一位书法家。在音乐方面她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除《精美的诗篇》外,她还着有《美丽的情操》,以及对妇女进行训诫的美学作品。她还写了一部关于诗歌、音乐、书法的书,名叫《心灵的协商》。这些着作都是第一流的。”这样优美的介绍,使笔者无法停止对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穆斯林女性的追寻。

距莎车县城50公里的喀尔苏乡夏布鲁克村,是阿曼尼莎汗的出生地。

叶尔羌汗国的第二代汗王拉失德,是一位谈吐儒雅、多才多艺的诗人、音乐家和书法家。夏布鲁克的村民们一直津津乐道于这样一个传说:有一次,拉失德汗沿着叶尔羌河去塔克拉玛干打猎,来到这个普通的村子时,突然听见一阵优美的弹拨尔声音。拉失德汗循着美妙的乐声来到一户打柴人家,才知道是樵夫的女儿阿曼尼莎正在弹奏。谈吐优雅的拉失德汗也吸引了那个姑娘,她拿出了几首自己写的诗向拉失德汗请教。如果说弹拨尔吸引的是拉失德汗的脚步,那么,这些优美的诗句和书法吸引的则是他的心灵。他对如此偏僻而贫穷的村子能有如此有才气的女子而感到怀疑,便提出让姑娘当场写诗。很快,少女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真主啊,你的奴仆在怀疑地看我;今晚这屋里长出了刺,在逼着我!”于是,汗王不再仅仅被姑娘的美丽、淳朴和音乐天赋所吸引,她的诗歌才华更是让汗王当即做出了决定:带小他23岁的阿曼尼莎入宫。

阿曼尼莎进宫后,拉失德汗将叶尔羌汗国疆域内知名的乐师、诗人、歌手召集入宫,阿曼尼莎汗和宫廷首席乐师柯迪尔带领他们收集整理民间流传的木卡姆诸曲,首次形成规范化的木卡姆套曲,共16部,后来又演变成十二木卡姆,这就是十二木卡姆的源头,阿曼尼莎汗是名副其实的十二木卡姆之母。

多元文化

现状与发展

由于《十二木卡姆》的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演奏技巧,造成它很难在民间广泛流传,估计在当时的汗国可能也采取过禁止《十二木卡姆》流传民间的措施。后来由于汗国的崩溃,艺人流散到民间,《十二木卡姆》音乐也随之流入民间。尽管费劲周折,《十二木卡姆》毕竟得以存活。

在今天的商业社会,《十二木卡姆》的特殊性仍然制约着他的发展和传播,就是说,它很难自给自足,发展壮大。至今,新疆的木卡姆艺术团体仍然靠政府拨款维持生计,演员的各种条件和待遇也就可想而知。前一个时期,有人曾幻想,《十二木卡姆》也能像流行音乐一样,广泛流传,创造效益,所以人为地改变了《十二木卡姆》的乐曲节奏和配器方法,并美其名曰"木卡姆迪斯科","木卡姆轻音乐",结果并没有取得拟想的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十二木卡姆》的特殊性因素。

所谓音乐的特殊性可以包括几个方面:特殊的音乐体裁和文化背景,特殊的音乐结构和演奏方法,特殊的乐器及演奏团体,特殊的受众及演出场所。只有掌握了这些特殊性,我们才有可能找到《十二木卡姆》自己的特殊空间。

同时,由于《十二木卡姆》的内容大多采用了当时十几位诗人的诗歌体裁,又是用中世纪维吾尔族语言风格而创作,所以可介入性不强,但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构成很强的吸引力。求知是每个人的欲望,只是群体差异造成人们追求的方向不同而已。如果可以找到对古典文学感兴趣的群体,那么《十二木卡姆》是绝对有市场的。在这一过程中,阐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有利于为听众提供介入点,帮《十二木卡姆》不但是一个艺术瑰宝,同时也是一个商业瑰宝,但是,这取决于当代《十二木卡姆》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历史和文学作品;并为商家提供商机。

新疆木卡姆研究专家周吉教授为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瑰宝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新疆多元文化交织,成为一个多种文化并存发展的地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保护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较大成果。

木卡姆,被称为维吾尔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长期以来,十二木卡姆一直是在师徒间口传心授,加之体系庞大、词意深奥、曲牌绵长,完整地背下来非常困难,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已濒临灭绝。当时整个新疆只有英吉沙县乌恰乡70多岁的艺人吐尔迪能完整地唱完十二木卡姆。

为了抢救濒于失传的音乐瑰宝,1950年,文化部派出音乐家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音乐家们找到吐尔迪老人,用老式录音机录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内容,花了近6年时间才将曲谱、歌词整理完毕。1960年,《十二木卡姆乐谱总集》出版,这是历史上以曲谱形式将十二木卡姆记录下来的第一个版本。由此,拉开了十二木卡姆从口头传承到文本传承的序幕。上世纪80年代,新疆相继成立了自治区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艺术团。

2005年11月,“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木卡姆保护,只是新疆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侧面。被誉为维吾尔古典百科知识的《福乐智慧》、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等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整理、出版和研究,为新疆民族文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在柯尔克孜族民间流传上千年的《玛纳斯》,至今已收集了近80位老艺人的唱本资料约100万行;投入巨资出版了演艺大师居素甫·玛玛依唱本8部23万多行的《玛纳斯》柯尔克孜文版18卷。在新疆地区收集到的三大史诗《玛纳斯》、《江格尔》、《格斯尔》的民间口传文本,更是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

更令人欣慰的是,新疆已建立起自治区、地(州、市)、县(区、市)、传承单位和传承人四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网络,全疆拥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构72个,每年投入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经费近2000万元,使“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塔吉克族鹰舞”等一大批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得到有效保护。

新疆刚刚结束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非遗”普查,全疆共有3000多项非遗资源项目,95%为少数民族项目。这无疑表明:新疆各民族文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

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也是为了打造今天的文化精品。新疆的文化艺术事业正以令人欣喜的姿态迈上新高度。

深厚积淀

从地域上看,木卡姆音乐现象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的19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与古代“绿洲丝绸之路”的轨迹大致相符。千百年来,这条洒满商旅背影和清脆驼铃的文化走廊在贯通东西贸易的同时,也将无数个散布于戈壁和沙漠的生命之岛——绿洲联通起来,成为不同民族、地域人们相互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生长于各个绿洲的木卡姆艺术,正是凭借这条纽带获得传播、发展,同时经过历代城邦官邸、寺院与市井乡村间从俗到雅、又从雅到俗的反复提升,最终形成具有“高文化”特征的世界性艺术样式。

其实,早在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成功“申遗”之前,已经有四个国家的三项木卡姆被列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那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与其他国家的木卡姆相比,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在哪里?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把目光投向与维吾尔木卡姆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汉族音乐。《汉书·西域传》记载,汉解忧公主与乌孙王之女第史,曾回长安学习古琴并带回许多中原乐器和乐工。后第史与龟兹王绛宾成婚,多次入汉朝贺,又从长安带回大量乐工、乐器,甚至龟兹人的宫殿、礼仪也都依从汉族传统。古代龟兹乐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重要源头,可见从汉代起,汉族音乐文化的基因就已存留在后世木卡姆之中。时至今日,十二木卡姆每套的第一部分,依然被称为“穹乃额曼”(“大曲”之意),折射出与汉唐大曲间的某种联系。

古代西域音乐的东传,也赋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厚重的文化价值。音乐史家黄翔鹏先生曾考订宋代词牌《瑞鹧鸪》来自唐代开宝年间大曲《舞春风》的摘编,指出其保存着维吾尔音乐特色,而《舞春风》就是当时传入内地的龟兹大曲。周吉先生进一步将《瑞鹧鸪》与维吾尔族古典音乐中的“纳瓦调式”相比较而发现,前者恰恰是纳瓦调式省略了半音、变化音和中立音之后的“简化形式”。

类似事例还有很多,各种原因恐怕不能简单归结为文化的偶然和巧合。虽然公元9世纪后的维吾尔人西迁、伊斯兰教东传、蒙古人入主等一系列历史变迁,使今天的新疆地区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重大变革,木卡姆的歌词、曲调、乐器乃至乐曲名称等,也出现一定程度的突厥化、伊斯兰化倾向,但其音乐并未与古代西域和汉族的音乐形成断层。

正是中华音乐文明几千年的深厚积淀,赋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价值。

音乐特征

从音乐本体方面看,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音乐在调式、音律、节拍、节奏及乐器组合等方面,都呈现出与现存汉族传统音乐不同的特征。在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中,普遍存在以游移形态出现的四分中立音律;在贯穿木卡姆始终的曲调模式中,又蕴含着以do、re、mi、fa、so、la、si等为结束音的多种调式类型,甚至音阶的同一音位也存在两个以上不同的音级。这些独特表现造就了木卡姆充满西域风情的迷人魅力和艺术价值,也使其成为完善中国音乐本体特征的重要一环。

维吾尔木卡姆的节拍、节奏组合亦颇具特色。据周吉等学者研究,常规节拍、复合节拍、混合节拍,以及每小节增加半拍或四分之一拍而形成的“增盈节拍”和复合节拍中“三拍二连音”、“三拍四连音”的节奏型及其变体,在维吾尔木卡姆中大量存在。它们的多样组合打破了常规节奏、节拍单一整齐的模式,形成灵活多变、充满激情与张力的律动,使木卡姆音乐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维吾尔木卡姆的伴奏乐器多样,有吹奏乐器乃依、巴拉曼、苏乃依,拉弦乐器萨塔尔、艾捷克,弹拨乐器弹布尔、都塔尔、热瓦甫、卡龙,击弦乐器锵(扬琴),打击乐器达普、纳格拉、萨帕依等十余种。许多乐器残留着中原、南亚及阿拉伯音乐文化的烙印。它们编织出的奇妙音响,成为塑造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风格不可或缺的要素。

分布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主要包括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拥有广泛的地域分布。作为维吾尔木卡姆主体和代表的十二木卡姆,主要流传在新疆南部的喀什、和田、阿克苏地区和新疆北部的伊犁地区;吐鲁番木卡姆流传在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市和鄯善、托克逊两县;哈密木卡姆流传于新疆东部的哈密市和伊吾县;刀郎木卡姆主要流传于喀什地区的莎车县、麦盖提县、巴楚县和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

维吾尔木卡姆的结构十分庞大。以十二木卡姆为例,每套含乐曲20至30首,包括琼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部分,全部演唱需20多个小时。木卡姆的演唱方式既有合唱又有齐唱、独唱,歌词格律与押韵方式复杂多样,内容包括民间歌谣、历代文人诗作、长篇叙事诗和警句格言等,是维吾尔人思想情感的代言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古往今来,木卡姆已渗透于维吾尔人的血液之中,承载着饱尝生存艰辛的维吾尔人的激情与欢乐、痛苦与忧伤。维吾尔人能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他们用音乐和舞蹈诠释着生命的真谛,坚韧乐观地与恶劣的自然和多舛的命运抗争。所有这一切,成就了维吾尔木卡姆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价值。现代都市人,似乎很难体味木卡姆中维吾尔人对生命和世界的独特感悟——是对甜蜜爱情和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对生命的崇高礼赞和热烈拥抱?还是对人在旅途如白驹过隙的无限感叹和悲剧情怀?“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当人们跋涉在茫茫戈壁中,望见天边小小村落升起的袅袅炊烟,听到远处飘来悠扬而略带沙哑的萨它尔琴声和如泣如诉的浅吟低唱时,内心该有怎样的慰借与感动!木卡姆是与维吾尔人相伴一生的伟大艺术,是生存于戈壁绿洲中的维吾尔人欢乐与忧伤的交响、生命与灵魂的歌唱!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时间:2006年

类别:古典音乐

地区:新疆

编号:Ⅱ-70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综合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特别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广泛流传于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的伊犁地区。

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肇始于民间文化,发展于各绿洲城邦国宫廷及都府官邸,经过整合发展,形成了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大众性的艺术风格,并成为维吾尔族的杰出表现形式。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即大型古典音乐套曲的称谓。它是维吾尔人民创作出来的一部巨大的音乐财富,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誉称。

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除"古典音乐"意思外,还具有"法则"、"规范"、"曲调"等多种含义,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组成,每一部又由大乃格曼(大曲naqma)、达斯坦(叙事诗dastan)和麦西热甫(民间歌舞maxrap)三大部分组成。

十二木卡姆音乐历史非常悠久,它继承和发扬了古代西域音乐中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州乐》、《于田乐》等音乐传统,以汉唐时期已形成了完备的艺术形式,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公元十六世纪,由叶尔羌汗国的阿曼尼萨汗王后组织音乐家们,将民间流传的十二木卡姆音乐进行了系统的规范,使木卡姆音乐更加完整地保留下来。

现存在木卡姆音乐有多种不同风格的类型,其中有喀什木卡姆、多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其中的喀什木卡姆形式最完备,更具代表,而且在天山南北广为流传。喀什木卡姆共有十二套,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十二木卡姆。

申遗情况

通过对60位老艺人的采访,参与申遗的工作人员录制了长达2200分钟的录像、18小时的录音,搜集了几百幅图片资料,最终完成了申报所需要的10分钟电视短片及不短于两小时的资料片和图片资料。2006年11月25日,木卡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选中以全票通过了申报。

伊朗—波斯

主条目:伊朗音乐

伊朗古典音乐使用12个调式,即12种“达斯特加赫”,其中舒尔、玛胡尔、霍马云、塞加赫、查哈尔加赫、纳瓦、拉斯特一潘吉加赫为正格调式,而达什提、阿布阿塔、巴亚特一托尔克、阿夫沙里和伊斯法罕则是副格调式,它们是由正格调式派生出来的,被称为“阿瓦兹”。伊朗人认为这些调式各自表现不同的情绪。如纳瓦调式表现平安,霍马云调式表现幸福,塞加赫调式则表现痛苦和悲伤。

作为表演形式和音乐体裁的“达斯特加赫”也有12套。“达斯特加赫”的表演有很强的即兴性,演奏一套“达斯特加赫”通常需要30一45分钟,也可长达一小时,还可简化到10分钟。无论长短,每套“达斯特加赫”必须包括四个部分,以散板序奏“达拉马德”开始,接下来依次为“阿斯勒阿瓦兹”、“塔拉尼夫”,最后在“兰格”中结束。每套“达斯特加赫”的首尾使用同一调式,这一调式名也就成为这套乐曲的标题,如“纳瓦达斯特加赫”、“舒尔达斯特加赫”等。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结部由各种程式化的曲调“古谢”构成,“古谢”可以使用其他调式。如在“舒尔达斯特加赫”中,在演奏“古谢”时可以把fa变为升fa,这样就会引起调

式色彩的变异。“古谢”可长可短,有时用地区命名,如“热布尔古谢”、“拉万迪古谢”;有时用人名命名,如“胡马云古谢”、“曼伊古谢”。在12套“达斯特加赫”中所用的所有“古谢”统称“拉迪夫”。学会演奏“古谢”需要很高的技巧和创新的精神。伊朗的传统唱法较为特殊,演唱中常用一种称为“塔赫里尔”的真假声交替唱法。伊朗的传统乐器品种纷繁,有弹拨乐器塔尔(六弦琉特)、塞塔尔(四弦琉特)、桑图尔(扬琴)、和卡龙(近似维吾尔族乐器卡龙);拉弦乐器有卡曼恰(与维吾尔族乐器艾捷克类似);吹奏乐器有唢呐、称为“纳伊”的箫;打击乐器有手鼓、冬巴克鼓等。自由节奏是伊朗器乐曲演奏中的特点。

土耳其

主条目:土耳其音乐

土耳其古典音乐包括宫廷艺术音乐、苏菲宗教音乐。塞尔柱和奥斯曼帝国的宫廷艺术音乐,采用阿拉伯-波斯风格;同时,其理论家和作曲家,亦对土耳其音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土耳其古典音乐的调式体系虽然是建立在阿拉伯-波斯的基础上,但它发展得更为精细。土耳其的音程计算以“库玛”为基本单位,每个库玛为22~23音分,常用的音程有5种,分别包含4、5、8、9、12个库玛。4个库玛为小半音;5个库玛为大半音;8个库玛为小全音;9个库玛为大全音;12个库玛接近增二度。土耳其音乐的调式称作“木卡姆”,其种类繁多,部分来自波斯-阿拉伯,部分为土耳其人所创造。最基本的木卡姆有13种,其名称、音阶排列及所含的库玛如下:注:上述谱例中加有若干特殊记号用以表示土耳其音乐中的微音程。为升高1个库玛,#为升高4个库玛,为升高5个库玛;为降低1个库玛,为降低4个库玛,为降低5个库玛。上述13种木卡姆中的前7种,大体相当于自然七声音阶调式。查尔加赫(主音为C,属音为G)和拉斯特(主音为G,属音为D)与do调式相似;胡塞尼(主音为A,属音为E)和纳瓦(主音为A,属音为D)相当于re调式;库尔迪(主音为A,属音为D)为mi调式;普塞利克(主音为A,属音为E)和乌夏克(主音为A,属音为D)类似la调式。其余的6种木卡姆希贾兹、胡玛云、乌扎尔、曾库莱、卡尔吉阿尔及苏兹纳克,分别包含一个或两个增二度音程。土耳其音乐的节奏,主要以鼓来体现,同阿拉伯音乐一样,也是根据鼓不同时值的低音“迪姆”和高音“泰克”鼓点作各种组合来形成繁多的节奏型的。这种节奏型的周期性反复叫做“乌苏尔”。其中包括各种拍子,还有由48拍和88拍为一个周期的。音乐家在进行创作时,根据乐曲特性,选定一种乌苏尔通曲使用。但技艺高超的演奏家,对它却常加以变奏。

土耳其古典音乐的形式结构多样,歌曲严格遵循奥斯曼时代的诗词格律,并成为曲式的基础。声乐形式,有散板的“加泽尔”和“塔克西姆·莱亚利”以及以各种乌苏尔构成的“沙尔克”、“贝斯泰”、“卡尔”等。其中沙尔克也常作为古典歌曲的总称。器乐中最常见的形式是“塔克西姆”和“佩什雷夫”。塔克西姆是乐器即兴独奏,也常用作乐曲的序奏或不同木卡姆乐曲之间的过渡;佩什雷夫则是固定节拍的器乐合奏,通常作为前奏。土耳其古典音乐中最重要的体裁叫“法瑟尔”,它是一种大型的多乐章的声乐和器乐组曲。乐曲一般首先是一段塔克西姆,然后是器乐合奏,接着是使用一木卡姆的声乐和器乐段落。法瑟尔所用的乐器主要有坦布尔、乌德、卡曼恰、卡侬、内伊、达夫等;声乐则以男声合唱为主,也有用混声合唱的。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木卡姆是一种结构严谨的传统乐种,十分适于即兴表演。木卡姆为阿塞拜疆的古典音乐,吸收了源自民族的歌颂英雄业绩的行吟诗人的曲调、节奏和表演技巧,在全国各地的各种场合都能听到木卡姆的演唱。这一含有装饰音的乐种,由一位男性或女性歌手演唱,与传统乐器的演奏,特别是“塔尔”(长柄11弦琴)、卡曼恰(四弦胡琴)、达夫(一种大型手鼓)的乐手配合表演。木卡姆不可能以固定的形式流传,流行的各种乐曲版本,都是由不同的宗师传承下来。他们培养各自的弟子,使其具备即兴发挥的微妙艺术素养和熟练的技巧,能够表现该乐种的多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也就赖以保存下来。

木卡姆的当代表现形式反映了阿塞拜疆不同时期的复杂的历史,尤其是和波斯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以及其他突厥语系民族的交往。阿塞拜疆木卡姆和伊拉克的“玛卡姆”,波斯的“拉迪夫”和土耳其的“玛卡姆”具有相同艺术特征。

过去,木卡姆主要是在两种世俗场合表演:婚宴和私人家庭举行的艺术行家的聚会。苏非派修士和被称为塔兹(ta`zie)或莎比(shabih)的宗教戏剧艺术家也从事木卡姆的表演。一些官方组织的比赛或是民间自发组织的非正式比赛经常会帮助一些较有造诣的音乐家确立声望。不幸的是,20世纪社会和政治的动荡,尤其是阿塞拜疆被并入苏维埃联盟之后,过去那种适合木卡姆发展的社会与宗教的城市环境已不复存在。另外,演出技艺和传承方面的严重西化消损着木卡姆的美学特点与表现形式。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