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丛祠

望丛祠

中国4A级旅游景区
望丛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县城西南部,距成都市区23千米。是为了纪念最早的蜀王望帝杜宇和他的继任人丛帝而修建的祀祠,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凭吊蜀人先贤的最大的帝王陵冢。旅游点以望丛祠为主,包括“西游记艺术宫”、“激光枪战场”、“水泊梁山”等旅游项目。
    中文名: 外文名: 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郫县 气候条件: 开放时间:8:00-18:00 门票价格: 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 著名景点:听鹃楼、稻荪楼 中文名称:望丛祠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景区类型:历史古迹、主题景观

历史沿革

望帝杜宇教民务农,他在蜀地首创了按农事季节耕种的制度,被后代奉为农神。丛帝开明凿玉垒山,开宝瓶口,是李冰之前岷江流域的最初治理者。二帝遗爱在民,历代为后人尊祀。“端午祭屈原,岷阳朝杜主”,蜀人闻杜鹃而思望帝。每年农历5月15(大端阳)举行的纪念望丛二帝的望丛赛歌会,更是汉民族唯一保留下来的赛歌形式,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两帝分祠,而今的“望丛祠”是公元5世纪南齐所建的望丛二帝合并祠。

《岷阳二帝前后志》载:“丛帝殁后,咸葬于郫,旧有庙,古邑南去郭一里。

据《郫县志》:祀望帝的“崇德祠”原在灌县二王庙处,南朝齐明帝时(公元494-498年在位)时,刺史刘季连将其自灌口移建于郫。后与丛帝庙合并,成为合祀望、丛二帝的“望丛祠”。

北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邑令赵可度将望帝与丛帝合祀,扩建望丛祠,始有今日规模。皇佑四年(1052年)重修。

明末清初望丛祠毁于战火,仅存杜宇、鳖灵二陵。明末张献忠起义时,遭受严重破坏。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李馨“伐石表道”,“始禁樵采”,保护了二陵。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望丛祠重经修复,并于祠内遍植柏树(1981年尚存207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祠东建“听鹃楼”。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一度在祠内建公园,后逐渐荒芜。民国十八年(1929年),四川督军熊克武驻防于郫,曾拨款培修祠宇,并于二帝陵前分别竖“古望帝之陵”、“古丛帝之陵”石碑。碑高丈余,下款刻“熊克武立,但懋辛书”。

1969年碑被拆毁,仅存残块,今碑为复制件。

1984年,郫县人民政府将望丛祠由原面积22亩扩建至88亩。

建筑布局

望丛祠坐西向东,建筑风格不同于一般祠庙,原祠是按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禹陵规划而建,因为是一祠祭二主,所以祠门不是单开单向,而是对称地开为南北二门。大门后是照壁,照壁南北两侧各开相对的院门,通往两个园区。南为子规园,北为涟漪园。临水就势建有“稻荪楼”,“听鹃楼”等楼台亭阁。照壁后两阙门通过里间。

阙门后是望帝丛帝纪念馆,正中是望帝丛帝的青铜塑像。纪念馆背后的柏林之中,是高达15米的望帝陵。望帝陵西面,是郫县博物馆。望帝丛帝纪念馆南面是听鹃楼,也是望丛大华玉器博物馆,再南为丛帝陵。望丛祠内,南北贯通着大片水域,这就是鳖灵湖。

人文历史

望从祠历来是蜀中风水之一,据说熊某立碑的初衷就是为了化解风水。杜宇、丛帝开明是先后创业、开发蜀地的两位著名古蜀国皇帝。杜宇发展农业,开明平治水患,为蜀地成为"天府"打下深厚基础,受到蜀人世世代代的崇敬。今天四川郫县城南的望丛祠,奉祀望帝、丛帝,轮奂崇闳,岿然千载,便是一个明证。

蜀汉谯周作《蜀王本纪》,东普常璩作《华阳国志》(以下简称《国志》,后文引用,不再注出),都记述了这两位古蜀帝的业绩。自此以后研究者亦史不绝书。本世纪30年代后,探索巴蜀古史的日见增多;建国以后,四川各地有关巴蜀文物的考古发掘更是层出不穷。李白所叹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日见明朗;至今已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出土文物,溯流寻源,对蜀地的开国情况勾画出大体轮廓。

今人考证

"蚕丛等都是一代之名,而非一人之名……杜宇才是一人之名。"(蒙文通:《巴蜀史的问题》,载《四川大学学报》1959年第5期)杜宇是在鱼凫之后为蜀王的,"称帝,号曰望帝。""望帝禅位于开明","周慎王五年,秦伐蜀……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周慎王五年,为公元前316年。一般以30年为一世,十二世应为360隼。

从公元前316年上推360年,即为公元前676年,在周惠王之世,春秋前期。这个年代的前后当是望帝杜宇活动的时代.且正当齐桓公在中原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时,杜宇帝也正雄张西土。(据朱希祖、任乃强、邓少琴、童恩正诸家推算,大体相同)。

杜宇自岷山河谷迁居郫邑(今四川郫县城北),观察蜀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宜于农业生产,遂鼓励农民发展农业,并采取一些促进农业发展的有利措施。以至“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节成熟”,“桑、漆、麻”,特别丰饶,国力因之富强,不断向外扩张,北边“以褒斜为前门”。

即到了今陕西汉中一带,南边以"熊耳、灵关为后”,即到了今天四川青神、芦山一带,西边以"玉垒、峨眉为城郭",即依靠九顶山,峨眉山为金汤上固,东边以“工、潜、绵,洛为池泽",即利用境内江河为池泽以供养殖,且表明东边已与巴国接壤;又"以汶山为畜收,南中为园苑",即是以茂汶草原为畜牧场所,南边的山林为射猎之区。总上看来,有了固定的国都,又有一定的疆界,国富兵强,根基稳固,杜宇帝为蜀国创业之主了。

杜宇帝在位,当然下会像传说那样为百余岁,但也不止30年。他的晚年,洪水暴发,造成严重水灾,蜀民不得安处。当时尚居相位的开明帝,有善于治水的经验,受杜宇帝委任排除水患。他观察地形,测度水势,而凿玉垒山,开金堂峡,疏导宣泄,遂使水患消失,蜀民安居。杜宇帝感于开明治水之功,法尧舜禅让故事,而退隐于西山。

但是,杜宇帝对蜀民的功业却常使蜀民难以忘怀。每当春天农事季节,听到催耕的子规鸟啼声,便以为望帝回来催他们快快耕种,并以为子规鸟就是望帝死后魂魄化的。此鸟遂被呼为杜鹃。因之左思《蜀都赋》有"鸟生杜宇之魄”的句子,杜甫有《杜鳖》诗以咏其事,李商隐更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感叹。后人更把望帝都城郫邑也称为杜鹃城。蜀中各地遍设土主(杜宇)庙,各家皆祀土地神,与中原奉祀后稷一样普遍而隆重,可见蜀人怀念望帝之深。

传说

"开明立,号丛帝。"丛帝何以善治水?后汉应劭《风俗通义》中有这样一个传说:"荆鳖令死,尸随水西上,荆人求之不得也。鳖令至岷山下复生,起见望帝,帝使鳖令凿巫山,然后蜀得陆处。望帝自以为德不如.以国禅与鳖令,为蜀王,号曰开明。"文称开明帝其名原作"鳖令";不过,"巫山"当作"玉山"(因巫山在巴国境内,非蜀能凿)。

常氏《国志》斥这段记载为"怪异",未予采用。近人研究古蜀史事,则根据残存的历史文献,以及民族迁徙分合情况,从这个传说故事认为开明帝属另一氏族,即巴族。他生长在楚地,楚地多江湖,因之深识水性,富有治水经验。他溯江西上,先到南安(今四川乐山市),后到郫邑见望帝。望帝知人善任。即以其为相。适逢洪水为灾,望帝又委其以治水重任。他不负厚望开凿玉垒山和金堂峡,使洪水分道下流,水患得平。开明系氏族之名,一世开明帝名鳖灵,受禅得国后才称从帝。

丛帝承袭望帝开创的丰厚基业,既守成,又继续发展,能与北方强邻秦国争雄。所以传其子开明二世卢帝时,竟能举兵"攻秦至雍(今陕西凤翔)",不仅保有"褒斜前门"。而且越秦岭,达到渭水平原,一直进逼秦国都城。于此可见“帝以会昌,神以建福”的颂词,不是偶然唱起来的。

文物保护

解放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望丛祠。

1983年,占地面积扩大到81亩,由省文化厅拨款和县人民政府集资进行扩建。

1985年底完成鳖灵湖部分工程和围墙建筑工程。

1985年被列为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望丛祠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赛歌会

郫县曾是古蜀国都城,传说望帝传位后归隐深山,化作杜鹃鸟。每年二月,杜鹃花开时飞回成都平原上空日夜啼叫,催促农夫起快春耕,直叫至口吐鲜血,染红了山上的杜鹃花。蜀人以为是望帝的魂回来了,这就是民间传说中“杜鹃啼血”的故事。郫县城因而被称为“鹃城”。后人为纪念望帝,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日前后办起了鹃城赛歌会,赛歌会场地就选在望丛祠。参加赛歌会期间,县城内举办各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和土特产展销。

听鹃楼

为纪念望帝所建听鹃楼前有宋人记望、丛二帝陵的碑。相传望帝禅位后,退隐西山,魂魄化为杜鹃,每年春天飞回故土,昼夜啼鸣,催农春耕,直到啼血而死,鲜血滴在花上染红了花朵,后来蜀人便将这种被鲜血染红的花称为杜鹃花。

发展

望丛祠地处古蜀国都,内有望、二帝的墓冢,是后世纪念望、丛二帝的宗祠。在当前的开发中,要提升对望丛祠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信心,充分认识到它在传承古蜀文化中的独特性,并以蜀祖祭祀为魂魄提升其文化吸引力。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