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休墓

曹休墓

历史遗迹
河南省文物局在洛阳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获重大发现,在汉魏国都洛阳的北邙山上,又一座大型曹魏贵族墓葬经考古发掘后,在2010年5月16日河南省文物局主持召开的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与会专家认定这座墓的主人就是曹操族子三国名将曹休。[1]
  • 中文名:曹休墓
  • 外文名:
  • 别名:
  • 所在地:河南洛阳孟津县送庄镇
  • 修建时代:2010年5月17日
  • 特点: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在洛阳发布

简介

河南省文物局2010年5月17日在洛阳召开邙山陵墓群考古新成果发布会,与会专家确认位于洛阳邙山的一座大型墓葬为三国名将曹休之墓。经专家考证,曹休墓内出土遗物的考古学年代与安阳发现的曹操墓同类器物接近,墓葬形制也与曹操墓相似。该墓葬位于邙山陵墓群大汉冢东汉帝陵陵园的东侧,即洛阳市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村东南。墓葬形制为东西向、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墓。前室和侧室内均发现散乱的人骨,经鉴定属于2个个体,为1男1女,男性50岁左右,女性40岁左右。该墓葬虽经多次盗掘,但仍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尤为重要的,是1枚铜印。铜印2厘米见方,瓦钮,篆书白文“曹休”二字,为墓主人的私印。这方铜印的发现,为探寻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确切的证据。

结构特征

曹休墓墓葬形制为东西向、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前室、后室、北侧室、南双侧室等部分组成。墓葬东西长50.6米,南北宽21.1米,深10.5米,构筑方法为明券。墓砖可分为条形砖和楔形砖两种,在楔形砖上发现朱书“左”“右”“第一”“第二”“第三”等文字,且位置排列有序,应为预制,有些砖上还发现有戳记。据墓道、墓室填土分析,该墓葬系采用多次挖开墓道的方式,实施合葬。墓室内壁涂有白灰,边沿用红色彩带装饰,不过已大部脱落。前室和侧室内均发现散乱的人骨,经鉴定为一男一女两个个体,男性50岁左右,身高约171厘米;女性40岁左右。北侧室见棺椁痕迹,亦见骨痕。初步判断,整个墓葬合葬三个个体。

墓主

曹休生年不详,公元228年病逝于洛阳。时年正值魏明帝太和二年,魏文帝曹丕驾崩(226年)2年后,魏武帝曹操驾崩(220年)8年后。

据文献记载,曹休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曹操的族子,《三国志》中有传,因功累迁征东将军、征东大将军、大司马。在《三国演义》中,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这一回目。

出土文物

墓葬的整体结构保存相对完整。墓葬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等。陶器有四系罐、碗、盘、尊、耳杯等;铜器有铺首、鎏金铜带钩、泡钉;铁器有铁蒺藜、钩、镜、刀削等。

其中前室出土1件鎏金铜带钩异常精美。墓葬后室出土铜印1枚,2厘米见方,为墓主人的私印。2010年5月16日,经专家认定,该墓葬的主人,就是曹魏时期的赫赫有名的大将曹休。

被盗

这座想象中的贵族墓却显得异常“简陋”,甚至连地砖都被盗墓贼“背”走了。

工作人员断定,这座墓从唐宋时期就已成为盗墓贼“光顾”之地,千余年来,一直到近代,墓室及甬道上方,盗洞竟达6个之多,墓葬被盗情况之严重令考古人员扼腕叹息:各墓室均遭不同程度的损坏,顶部多数地段坍塌;各墓室内硕大的底砖也被揭去,仅后室残留少量。

据估计,每块砖的长度都在45厘米以上,宽度也有20多厘米。据洛阳市文物二队工作人员王咸秋说:“我们大概称过,每块砖有50多斤重呢,真不知道盗墓人是怎样把这一块块大砖运送出去的。”

考古学意义

曹休墓虽然规模较大,但上部未发现封土和陵寝建筑,随葬遗物以陶器为主,经专家论证,这些特征符合曹魏时期薄葬的丧葬制度。经专家考证,曹休墓内出土遗物的考古学年代,与安阳发现的曹操墓的同类器物接近,墓葬的形制也与曹操墓的形制相似。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说,曹休墓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曹魏时期确切年代最早、级别最高的墓葬。

出土随葬器物和墓葬形制为东汉和曹魏时期墓葬的分期提供了标尺,曹休墓的发现还丰富了人们对曹休这个三国著名人物的了解,而曹休墓安葬在东汉陵墓区域内,也为人们认识东汉陵墓和曹魏墓葬的分布区域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