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

英国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著图书
在《历史研究》中,汤因比列举了世界历史上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的各自发展作了综合比较,他认为,文化是通过对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文化的生长是由那些“退隐”和“复出”的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文化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不再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系和灵魂的分裂。《历史研究(套装上下册)》破除了西方中心论和单一历史线性发展的史观,在西方历史哲学着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1]
    书名:历史研究 别名: 作者:英阿诺德·汤因比 等 类别:历史 原作品: 译者:郭小凌 / 王皖强 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数:955 定价:88.00元 开本: 装帧:平装 ISBN:9787208088580 原版名称:A Study of History 丛书: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

内容介绍

在《历史研究(套装上下册)》中,汤因比列举了世界历史上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的各自发展作了综合比较,他认为,文化是通过对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文化的生长是由那些“退隐”和“复出”的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文化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不再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系和灵魂的分裂。《历史研究(套装上下册)》破除了西方中心论和单一历史线性发展的史观,在西方历史哲学着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出版信息

作者:(英),阿诺德·汤因比 着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1-01

作者介绍

阿诺尔德·J·汤因比,1889年4月14日生于伦敦,卒于1975年10月22日。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毕业,曾任该校研究员(1912-191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在英国外交部情报部工作(1915);战后作为英国代表团的成员出席过巴黎和会(1919)。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先后担任过伦敦大学教授(1924)、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部长(1925)、伦敦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二次大战时期曾任英国外交部调查部长(1943-1946)。

1921年他计划巨着《历史研究》,1927-1928年着手写作。 1934-1961年出版了12卷,评述世界历史。注重无文字记载的文明和欧洲以外地区文明。提出一种以分析各种文明的循环和衰落为基础的历史哲学。因其他事务(1939-1943年任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外事部研究室主任、1943-1946年任外交部研究司司长等)而中断巨着的继续写作。

一生着作颇多,主要有《历史研究》12卷,先后于1934-1961年出版,以综合观点对人类历史进行了新的展望。另外还有《民族与战争》(1915)、《希腊的历史思想》(1924)、《1924-1938年国际事务概述》、《经受考验的文明》(1948)以及《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等。

1975年10月22日,逝世。

作品目录

上卷

本书布局

作者序

节录本编者的说明

第一部 导论

第二部 文明的起源

第三部 文明的成长

第四部 文明的解体

第五部 文明的解体

绪者说明和表格

论点摘要

下卷

绪说明

第六部 大一统国家

第七部 普世教会

第八部 英雄时代

第九部 文明在空间上的接触

第十部 文明在时间上的接触

第十一部 历史规律与自由

第十二部 西方文明的前景

第十三部 结论

论点摘要

图书目录

目录序言

第一部:历史形态

第一章 历史思想的相对性

第二章 历史研究的领域

第三章 某些术语的定义

第四章 需要对人类事务进行全面研究

第五章 过渡的社会

第六章 文明的比较研究

第七章 希腊模式与中国模式

第八章 犹太模式

第九章 对各个文明的考察

第二部:文明的起源

第十章 关于各文明起源的性质

第十一章 文明源于种族吗?

第十二章 文明源于环境吗?

第十三章 挑战和应战

第十四章 卓越出自艰辛

第十五章 艰苦环境的刺激

第十六章 惩罚的刺激

第十七章 流产的文明

第三部:文明的成长

第十八章 成长停滞的一些例子

第十九章 成长的标准

第四部:文明的衰落

第二十章 决定论可信吗?

第二十一章 模仿的机械性

第二十二章 角色的转换

第二十三章 雅典和威尼斯:短暂的自我崇拜

第二十四章 东罗马帝国:对一种短命制度的崇拜

第二十五章 大卫和歌利亚:对一种暂时性技术的崇拜

第二十六章 罗马教廷:对胜利的陶醉

第五部:文明的解体

第二十七章 社会解体的性质和征象

第二十八章 内部的无产者

第二十九章 外部的无产者

第三十章 灵魂的分裂

第三十一章 解体的挑战

第六部:大一统国家

第三十二章 大一统国家:目的还是手段?

第三十三章 传导与和平所带来的好处

第三十四章 沟通

第三十五章 语文与文字

第三十六章 首都

第三十七章 文官制度

第三十八章 未来是否会有大一统国家?

第七部:大一统教会

第三十九章 毒瘤还是蝶蛹?

第四十章 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

第四十一章 宗教是社会对幻象的回应,还是对实在的回应?

第八部:英雄时代

第四十二章 蛮族的历史

第四十三章 幻象与事实

第九部:文明在空间中的接触

第四十四章 同时代文明的相互接触

第四十五章 现代的西方和俄国

第四十六章 现代的西方和东亚

第四十七章 世界与亚历山大以后的希腊社会的接触

第四十八章 同时代文明相互接触的社会后果

第四十九章 同时代文明相互接触的心理后果

第十部:文明在时间上的接触

第五十章 制度法律和哲学的复兴

第五一章 语言文学和视觉的复兴

第五二章 宗教的复兴

第十一部:为什么研究历史?

第五十三章 历史思想的性质

第五十四章 行动中的历史学家

地图

大事年表

精彩文摘

我们想说明(虽然这对我们的论点并非必需),如同历史学不能不使用科学和虚构的方法一样,科学和虚构也绝不可能仅仅局限于使用它们自己的方法。所有科学学科都要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即唯一的活动在于确认和记录事实。人类学正是从这个阶段脱胎而来的。最后,戏剧和小说除却有关人与人关系的虚构之外,并不表现为完全的虚构。倘若它们果然如此的话,它们的作品就与亚里士多德的称赞——“比历史更真实、更智慧”——大相径庭,而变成一堆荒诞无稽、令人无法忍受的胡思乱想。当我们称一个文学作品为虚构作品时,我们的意思是说不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对号入座,也不能与事实上发生过的任何特定的事件划等号。实际上,我们是指这个作品里有一种虚构的人物场景。

如果说我们没有指出这个场景是由可信的社会事实构成的话,那只是因为它似乎是自明的,以致我们认为它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事实上认识到我们所赋予一部优秀小说的最高赞语是说它“忠实于生活之真”,“作者显示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更具体一点说,如果一部小说涉及一个虚构的约克郡羊毛制品厂主的家庭,我们可能会称赞作者,说他显然对他的西区纺城了解得一清二楚。无论如何,关于历史学、科学和虚构方法之间的这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区分,总的说来还是有效的。如果我们再次审视这些方法,我们恐怕就会明白为何要这样说,因为我们将发现在处理数量不等的“资料”时,这几种方法就适用性而言可谓各有千秋。在一个恰好是资料稀缺的研究领域,核查与记录特定的事实便可能是一切。

在资料众多而无法一一列举、同时又没有多到不能加以考察的研究领域,阐明与制定规律就既可行,也有必要。在资料无以数计的领域,被称作虚构的艺术创造和表现形式是唯一可以利用或值得利用的方法。在这里,正像在三种方法之间一样,我们遇到了数量上的实质区别。这几种方法在处理数量不等的资料方面效用是不同的。我们能否在三个研究领域发现资料的数量实际存在着相应的不同么?我们从对个人关系的研究开始,这是一个虚构的领地,我们立即可以看到,只有极少数人,他们的个人关系具有适合于记录特定的个人事实——我们称之为“传记”——的题材。除了这些极少的例外,在个人关系领域研究人们生活的学者面对的是无数普遍熟悉的人生经验,要想无一例外地把它们全都记录下来的想法不过是无稽之谈,对于这方面规律的任何阐释都是令人无法容忍的迂腐与粗浅。在这种情况下,资料不可能得到富有意义的体现,除非在某种符号系统中才能够如此,这种符号系统提供了一种有限条件下的有关无限的直觉知识,这种符号系统就是虚构。……

相关评论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历史书。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一不小心做了哲学家该做的工作后得出的奇怪成果。是一个普通历史学家很难做到,普通哲学家也很难做到,但汤因比做到了的伟大工程。

汤因比写这本书的视野极其开阔,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视野。有趣的是,汤因比写这本书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开始呢。在那个时代汤因比就已经具备了这样宏观的历史眼界,我们不得不深表钦佩。写这本书的汤因比,胸怀天下、眼观四海。数千年时光加全世界的巨大空间在他的笔下,如积木、拼图一样,信手拈来,完全不按历史的时间顺序编排。事实上这根本就不是一本简单的讲历史的书,这是一本借助全人类现有历史作题材思考人类命运的书,是一本思考人类未来的书。

汤因比思考人类历史和未来命运的一个基本单位是文明。这是一个视角很独特的着眼点。也是一个最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着眼点。亨廷顿的名着《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也是以文明为单位来审视历史并预测未来,不知道是某种不谋而合还是一种有意识的借鉴。这种以文明为单位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论通常被称为文明形态史观。

汤因比把世界主要国家按照文明进行了划分,然后根据每一个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过程思考了文明的共性规律。把这个世界上先后存在过的所有人类文明归结为30余种文明形态,其中有七种独立文明和其他从属于这些独立文明的卫星文明。并根据这些文明的共同特征归纳了三个主要模式,分别是希腊模式(文化统一,政治分裂的模式)、中国模式(统一为主夹杂分裂的大一统模式)和犹太模式(有可辨识的统一文化却没有政治实体的离散型模式)。其中,汤因比断言,多数文明的早期历史比较符合希腊模式,而文明的晚期则比较符合中国模式。犹太模式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明模式。由此汤因比建立了一个“希腊—中国”式的文明模型。

在思考文明起源这个问题的时候,汤因比首先否定了种族主义的种族决定论观点,得出一个结论文明的起源与种族无关。接着又下了一个特别结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锤炼出文明的火花。这是此前的很多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相反的结论。此前的很多哲学家认为文明应该出现在条件优越的环境下,因为环境优越,才有闲暇时间进行文明的探索。且不论这个结论是否绝对正确,但是至少这个结论比简单的闲暇产生文明前进了一大步。

汤因比思考文明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思考文明的衰落,借以思考未来的人类命运。汤因比看来,文明一旦衰落,通常会有三种出路,大一统帝国、大一统教会和蛮族的英雄时代。大一统帝国是汤因比着力批判的一种形式,他认为大一统帝国是一种很坏的东西,是寒冬来临前的小阳春,能够扼杀文明的创造力。但汤因比赞扬了大一统教会,尽管承认宗教存在问题,但汤因比对于产生一个高级宗教颇有信心。他相信随着文明的不断衰落,宗教的战车却可以不断挺进,因为宗教是一种精神活动。至于蛮族的英雄时代,汤因比同样报之以鄙视,他相信蛮族本身是有活力的,但是一旦他们成功的击败了更先进的文明,就会马上腐化变质,道德败坏。甚至比他们征服的文明退化的还要迅速。

汤因比的历史观已经在有意识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尽可能规避国家情感在历史写作中的影响,尽管读者仍然能在其行文中看到一点点西方中心主义的些微影响。作为一个西方历史学家,在西方文明仍然如日中天的时代里有这样的意识这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进步。

尽管目前主流史学界对汤因比的评价并不高,尽管汤因比在解读文明的历史之余所做的很多预测式的结论未必准确,甚至可能过于一厢情愿,但我仍然坚信,这本书所使用的很多属于方法论的东西是不朽的。这本书连同由这本书所提出的方法论将注定是一个史学界的里程碑,未来的历史学发展也许会证明这一点。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