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

暗示

汉语词语
不明说,而用含蓄的话或动作使人领会。暗示是一种心理作用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特殊的心理作用。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意向性的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中文名: 外文名: 拼音:àn shì 近义词:示意 反义词:表示 名称:暗示 释义:不明白地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言语、示意的举动或制造某种气氛、景象使人领会

概述

暗示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通常情况下,人们为了某种意向性的目的,在自然的氛围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等方式,含蓄的、间接的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的现象。暗示是社会交往和和谐人际来往的重要表现。

指一个人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含蓄间接地影响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暗示发生的条件主要取决于受暗示者对暗示的感受程度。暗示的感受性又取决于受暗示者对于暗示刺激的心理状态和外部刺激的性质状况。暗示行使可采用多种方式,如语言、表情、手势或其他暗号。

汉语词语.

基本信息

【词目】 暗示

【拼音】 àn shì

【注音】 ㄢˋ ㄕㄧˋ

【同义词】 示

【反义词】 表示

基本解释

不明说,而用含蓄的话或动作使人领会。

【示例】他用眼睛暗示我,叫我别往下说了。

详细解释一“暗”

(1)不明白地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言语、示意的举动或制造某种气氛、景象使人领会。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天主教,有教主,时来时去,来时於街巷遍贴劝善文,即属暗示。”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二:“ 乐华 对于 王先生 所说的‘方块字’三个字,很感到趣味,他不但记起了幼时母亲写给他的红色的小纸片,还得到种种文字上的丰富的暗示。” 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一章:“又如灯光、音乐也可暗示情感,给与表演上很大的帮助。”

单词解释

基本解释:

暗àn:不亮,没有光,与“明”相对:黑暗。暗淡(a.不光明;b.喻景象悲惨)。阴暗。暗无天日。

不公开的,隐藏不露的:暗藏。暗号。暗杀。暗娼。暗沟。暗含(做事、说话包含某种意思而未明白说出)。暗流(a.流动的地下水;b.喻潜伏的思想倾向或社会动态)。明察暗访。

愚昧,糊涂:暗昧。暗弱(愚昧软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详细解释:

【形】

(形声。从日,音声。本义:昏暗)同本义。与“明”相对〖dim;dark;dull〗暗,日无光也。——《说文》日中光明,故其出入时光暗,故大。——《论衡·说日》体之感何自起?曰,起于远近之比例,明暗之掩映。——蔡元培《图画》又如:昏暗(光线不足);暗中摸索(在黑暗中寻找探索)

【副】

默默地〖donotsayaword;keepsilent〗

暗算乡程隔数州,欲归无计泪空流。——杜荀鹤《旅寓诗》

孺人半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归有光《先妣事略》

又如:暗诵(默诵,背诵);暗数(默默记数);暗写(默写)

秘密;暗中〖insecret〗

曹节王甫,暗杀太后。——《后汉书·宦者传》

孤犬无猛噬,长箭不暗射。——元好问《驱猪行》

【名】

天黑〖darkness〗

车驾逼暗乃还,漏已尽。——《晋书·职官志》

黑夜〖night〗。如:暗夜(黑夜);暗风(黑夜的风)

【动】

使昏暗〖gloom;cloud〗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李白《古风》

暗暗àn’àn〖secretly〗∶内心知道或感到但不声张地

暗暗吃了一惊

〖behindsb.sback;tooneself〗∶不露声色地;暗中

他暗暗发誓要为死去的朋友报仇

暗自ànzì〖secretly;inwardly;byoneself〗私下里

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七根火柴》

详细解释二“示”

shì,表明,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示警。示范。示弱。示威。示众。示意。告示。指示。请示。

对来信的敬称:赐示。

笔画数:5;

部首:示;

笔顺编号:11234

详细解释: 示shì

【动】

(会意。小篆字形,“二”是古文“上”字,三竖代表日月星。甲骨文本作“T”,象祭台形。“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本读(qí)。本义:地神。引申义:让人看,显示)

显现;表示〖notify;show〗

示,现也。——《华严经音义》

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说文》。古文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示,现也。——《苍颉篇》

示shì

【名】公文,告示〖notice〗

那看的人虽如人山人海,好在国王久已出示,毋许驱逐闲人,悉听庶民瞻仰。——《镜花缘》

泛指命令、指示〖order〗

戏子们请老爷的示:还是伺候,还是回去?——《儒林外史》

显著功能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暗示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交流现象。在某些不宜或无法用正面的、直接的方式,或是用这些方式不易达到目的的条件下,运用暗示方式可以使人不加思索地接受暗示者的影响,收到较好的效果。

主要特点

1。受动性

在一般情况下,暗示者是主动的、自觉的。相对来说,受暗示者是被动的。在这方面,暗示与劝说是相同的。但暗示不是靠逻辑推理和理论论证,而主要是靠提示,在这方面,它与劝说又有区别。暗示与指示、命令也不相同,它不具有压力成分,不要求别人非接受不可。因此,所暗示的一般多是比较简明的思想和行为。而对于复杂的理论思想或事物,只靠暗示是不行的,需要应用教育、说服等手段。至于一些非要别人按一定方式进行的活动,则需要有指示和命令。

2。意识性

暗示与模仿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把模仿、暗示和同情看作群众心理的三大原质。F.海德认为,当一个人的观念使他人接受时为暗示;当一个人的情绪使他人感受时为同情;当一个人的行动使他人也要如此做时则为模仿。实际上,无论是思想、感情或行动都可以产生暗示和模仿。

3。默许性

既然心理暗示是一种条件式互动的反应模式,因此,暗示的含蓄,情势响应是在双方文化有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同文化或者处于不同文化规范的人群是无法进行有效暗示的。这表明,暗示是在双方可以相互理解的情景下产生的。这种情景是否有效,就看受动者能否正确准确得体地理解对方的种种语言符号表征了。这说明,暗示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默许反应。

有关研究

德国学者施密根最早研究暗示现象。他于1892年发表《暗示心理学》一书。1903年,俄国心理学家Β.Μ.别赫捷列夫发表《暗示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首先提出“社会暗示”一词。法国社会学家 G.塔尔德研究了暗示在违法行为的发生和传播中的作用。G.勒邦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利用暗示对精神病学进行了研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A.罗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企图以“暗示-模仿”这一心理过程来解释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影响的心理现象。这些研究对S.弗洛伊德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他的医疗实践和精神分析学说中,暗示占有重要地位。

暗示方法分类

暗示是一种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方法。暗示根据受动条件,一般可分为4种表现:

直接暗示

暗示者有意识地、一般采取直陈式的说明,把某种信息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他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所谓“望梅止渴”即属此类。

间接暗示

由暗示者凭借其他事物或行动为中介,把要传达给受暗示者的关于某一事物或行动的信息间接地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他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这是一种主要的暗示方法。

自我暗示

暗示信息来自自身内部,自己对自己发出刺激信息,影响自己对某事物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所谓“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在各种考试中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等等就是自我暗示的结果和表现。这种暗示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它对一个人的健康、工作和生活起着很大作用。

反暗示

暗示者发出的刺激引起了受暗示者的性质相反的反应。反暗示有两种:一种是有意的反暗示即故意地说反话或采取相反的行动以收到正面的效果;另一种是无意的反暗示,即有意地进行正面的暗示,却无意地引起了相反的结果。

此外,根据不同的标准还可以作其他的分类:根据暗示产生的结果可以分为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根据暗示者的状况可以分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根据受暗示者的状态,还可以分为清醒状态下的暗示、催眠中的暗示、自然睡眠中的暗示、催眠后的暗示等。

暗示因素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暗示者特征

如性别、年龄、知识、地位、权力、威信、对信息的信心等,都会影响受暗示者的态度和行动。暗示者的地位和威信越高,暗示的效果也就越大。例如,一位年长的成名医生和一位年轻的普通医生对病人作出同样诊断,但前者对病人的暗示作用会大于后者。如果暗示信息来源于群体,那么,这个群体的规模、性质以及它与受暗示者的关系等,也会给受暗示者以不同影响。

受暗示者特征

个人的人格特征与暗示的效果有关。例如,生活经验丰富、知识水平高的人不易受暗示,特别是涉及一些道德准则时更是如此,即使是在催眠状态下他们也不是无条件地执行暗示者的影响。而缺乏主见、随波逐流的人,则容易接受暗示者的影响。从年龄来说,儿童和少年比较容易受暗示。如果受暗示者是某一群体,那么松散的群体比较容易受暗示,高度团结、组织纪律性强的集体则不容易受暗示。

当时主客观情况

在情况不明时,在困难、混乱的境况中,人们容易受暗示,如学生考试遇到难题时,社会发生动荡时,等等。同时,人们当时的心境也会 左右受暗示的效果。例如,心灰意冷时的心态,因为当事者心门已经全部关闭,暗示信息是无论如何也发挥不了作用的。

暗示疗法

1。暗示疗法

由于暗示是一种心理反应。因此,利用暗示可以发挥其积极自我监控的作用,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加快治疗速度。人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暗示疗法。暗示疗法是利用言语、动作或其他方式,也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使被治疗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积极暗示的影响,从而不加主观意志地接受心理医生的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指令,以解除其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实现消除疾病症状或加强某种治疗方法效果的目的。

暗示治疗的具体方法很多,临床常用的有言语暗示、药物暗示、手术暗示、情境暗示等。此外,心理医生对患者的鼓励、安慰、解释、保证等也都有暗示的成分。

2。适应症状

其适应症除了癔病和其它神经症(如恐怖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外,对疼痛、瘙痒、哮喘、心率过速、过度换气综合症等心身障碍和心身疾病,阳痿、性冷淡等性机能障碍,遗尿、口吃、厌食等行为习惯障碍等均有疗效。暗示疗法的治疗效果往往取决于患者的感受性和对暗示的顺从性,患者对心理医生的信任是暗示治疗的基础。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