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

景帝

古代皇帝谥号
古代皇帝谥号之一。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为谥号。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致志大图曰景;繇义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义而齐曰景;明照旁周曰景。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腊月初五-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文帝刘恒之第五子,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即窦太后),出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是中国西汉皇帝。陈文赞,南朝吴兴郡长城县人,南朝梁追赠侍中光禄大夫封义兴郡公,南朝陈陈追尊为景帝。[1]
    中文名:景帝 外文名:Scene emperor 拼音:jǐng dì 德语:Eig, Pers, 188 - 141 v.Chr.)

释义

古代皇帝谥号之一。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为谥号。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致志大图曰景;繇义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义而齐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出处

汉景帝刘启

吴景帝孙休

成汉李特(始祖景帝)

夏刘乌路孤(追号景帝)

南朝陈陈文赞(追号太祖景帝)

明景帝朱祁钰

清德宗景皇帝光绪帝、载湉

历代景帝

汉景帝

(刘启,在位前157年-前141年)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腊月初五-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文帝刘恒之第五子,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即窦太后),出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是中国西汉皇帝。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了“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刘启在位16年,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刘启驾崩,谥号孝景皇帝,葬于阳陵。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吴景帝

(孙休,在位258年 - 264年)

吴太宗景皇帝孙休(235-264),字子烈,中国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大帝孙权的第六子,公元258-264年在位。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次辞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遂除孙綝。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孙休好文。上位后于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其妻为朱皇后。西晋司马师,追号世宗景帝。

成汉李特

追号始祖景帝。

李特(?―303年),字玄休,巴族,巴西宕渠(今四川省营山县)人,东羌猎将李慕之子,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建立者李雄的父亲,亦是成汉政权的奠基人。

李特性格雄武沉毅,与兄弟李庠、李流率流民徙居巴蜀。301年因益州刺史罗尚的压迫起义,罗尚率三万人偷袭义军绵竹大营,被李特将计就计杀的大败。攻克广汉后,与民约法三章,获得民心。罗尚表面上派使者向李特求和,暗地里勾结当地豪强势力,围攻李特。李特在奋勇抵抗之后,战败牺牲。其弟李流继统余众,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义军败而复振,不久亦病故。

前赵刘亮

刘亮(507年—546年),本名刘道德,中山人,蔚州刺史刘祐连之孙,镇远将军、领民酋长刘持真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将领。

刘亮少时豪迈洒脱,有纵横天下之谋,身材魁梧雄健,看到他的人都害怕他。初以都督身份随贺拔岳西征,解除岐州之围,攻打侯伏侯元进、万俟道洛、万俟丑奴等,因功授任大都督,封广兴县子。

永熙三年(534年),侯莫陈悦杀害贺拔岳,刘亮和诸将领迎立宇文泰。侯莫陈悦被平定后,其党羽豳州刺史孙定儿据城不降,拥兵数万。宇文泰命刘亮攻打孙定儿,刘亮指挥兵士斩杀孙定儿,贼众恐惧望风归降。

宇文泰设置十二军时,刘亮统领其中一军。每次征战,常和怡峰同为骑兵将领。北魏孝武帝元修西迁时,刘亮因迎驾之功,授任使持节、右光禄大夫、左大都督、南秦州刺史。大统元年(535年),刘亮因收复潼关之功,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改封饶阳县伯,不久任侍中。刘亮随宇文泰擒获窦泰、收复弘农、参与沙苑之战,皆立战功。因功升任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进封长广郡公。

刘亮以勇敢闻名,为当时名将,加之数次陈述计策,大多合乎时机,宇文泰曾将他比作诸葛亮,并赐名亮,赐姓侯莫陈氏。大统十年(544年),任东雍州刺史。大统十二年(546年),刘亮去世,时年四十岁,追赠太尉,谥号襄。

夏刘乌路孤

刘虎(?—341年),一名刘乌路孤,十六国时期匈奴铁弗部首领。刘虎是南匈奴单于的后裔,祖父去卑是匈奴左贤王,父亲刘诰升爰(刘训兜)为前任首领,其曾孙刘勃勃(赫连勃勃)为胡夏政权建立者。代国拓跋利,追号景帝。

南朝陈陈文赞

陈文赞,南朝吴兴郡长城县人,南朝梁追赠侍中光禄大夫封义兴郡公,南朝陈陈追尊为景帝。唐李虎,追号太祖景帝。

渤海国明宗景帝

(大玄锡,在位871年 - 894年,)

大玄锡,是渤海国第十三代君主,在位期间871年至893年,大虔晃的孙子。871年大虔晃去世,大玄锡即位。893年,大玄锡死,大玮瑎嗣位。吴杨渥,追号烈祖景帝。

明代宗景帝

(景泰帝、朱祁钰,在位1449年 - 1457年)

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钰(1428年—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第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1457年在位)。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称景泰帝。

景泰八年正月,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废景泰帝为郕王,软禁于西苑。郕王薨,享年三十。谥曰戾。葬于北京金山口明朝藩王墓地。他是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宪宗追认其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南明时期,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朱祁钰知人善任,在外依仗于谦,在内信任兴安,不近声色,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可谓是英明之主。但是在天性之间未能尽善尽美,因而使奸臣趁机作乱。

清德宗景帝

(光绪帝、载湉,在位:1874年 - 1908年)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8.14—1908.11.14),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亲妹。

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立慈禧太后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载湉亲政后的中日甲午战争,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庙号德宗。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