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田鼠

普通田鼠

脊索动物门动物
普通田鼠(学名:Microtus arvalis)体长126~128mm,吻部短而钝,耳壳短小。尾很短。通常为体长之1/3或1/4。后足掌部仅近踵部被毛,被毛多蓬松。其余部分裸露,足垫明显可见。头骨大小和形状随种不同而异,腭骨后缘中央均与翼状骨突相联结。上门齿向下垂伸或略向前倾延,第1下臼齿横叶前方有4~5个封闭的交错齿环,第3下臼齿均具3个半月形或类长方形的斜列齿环。足及四肢均较短,无颊囊。地栖种类,挖掘地下通道或在倒木、树根、岩石下的缝隙中做窝。分布于中国、蒙古、苏联、向西一直到欧洲西部。
  • 中文名:普通田鼠
  • 拉丁学名:Microtus arvalis
  • 别名: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
  • 纲:哺乳纲
  • 亚纲:
  • 目:啮齿目
  • 亚目:
  • 科:仓鼠科
  • 亚科:
  • 族:
  • 属:
  • 亚属:
  • 种:
  • 亚种:
  • 分布区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

形态

毛色:背毛淡黄褐色,或灰棕色;两颊及体侧色浅,黄色的色泽明显。腹毛灰白,有浅黄色泽。尾二色明显,尾背面棕褐,尾底面浅黄和灰白。脚背面灰褐色。

毛色:背毛淡黄褐色,或灰棕色;两颊及体侧色浅,黄色的色泽明显。腹毛灰白,有浅黄色泽。尾二色明显,尾背面棕褐,尾底面浅黄和灰白。脚背面灰褐色。

头骨:颅全长23.8(22.7—25.5)mm;颧宽13.6(12.4—14.8)mm,占颅全长的57%;后头宽11.6(11.2—12.5)mm,占颅全长的49%。整个头骨轮廓显得头骨短,颅室大。头骨单薄,棱角不明显。头骨顶部平。鼻骨短,稍向下倾斜,其前端窄,基部宽。眶上嵴不明显,仅老体出现一个短纵略。颧弓不太向外扩张。顶间骨呈等腰三角形状。鳞突不明显。门齿孔短。腭骨表面纵沟极浅,腭骨后缘中央有典型骨桥,两侧窝浅而小。听泡小,其后缘距枕踝还有一段距离,两侧乳突稍露出头侧。

牙齿:第1上臼齿顶部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2个,内侧2个。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内侧形成3个突角。第2上臼齿顶部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有2个,内侧有1个。

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内侧形成2个突角。第3上臼齿顶部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有2个,内侧有1个。最下端有一个口朝内侧的C字形齿环。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内侧形成4个突角(包括C字型齿环的上、下端)。第1下臼齿最下端横齿环上面有5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有2个,内侧有3个。顶部有一个如跳棋子状的齿环,而且形态十分稳定。此臼齿外侧形成4个突角,内侧形成5个突角。第2下臼齿最下端横齿环上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外侧各有2个。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内侧形成3个突角。第三下臼齿为3个摞列的横齿环,内外侧均具3个突角。

栖息环境

栖息于近河流的草甸。洞道较浅,但分支多。昼夜活动。食植物绿色部分和地下部分。在中国新疆境内栖息于海拔23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及山前平原和谷地。避开干旱的荒漠地带。其适宜生境,在山地为针叶阔叶林中的杂草丛生的沟谷和山间无林盆地中的坡地,以及低山带的半灌木草丛。平原区的普通田鼠喜栖息于山前牧场、河溪泛滥地、潮湿的杂草草甸、林带、休耕地、田间草地和渠岸等处。夏秋季节多侵入农田。秋冬时节常迁入居民点的打谷场,集居在草堆和谷垛内,偶可见于住宅和仓库内。

生活习性

普通田鼠性喜潮湿,挖洞穴居,单居住或营群体生活。洞穴多呈洞群分布。洞道较浅,距地面仅20~30cm,但分支和盲端较多。每一洞群的洞口多为5~10个。冬季,普通田鼠在雪被之下挖掘通道觅食,并在雪下营建巢窝。雪下巢呈半圆形,直径10~15cm。这种巢于覆雪消融后即暴露在地面上。在普通田鼠主要栖息区额敏河左岸巴尔鲁克山的山前地带,可见地面巢26~30个/km。营昼夜活动生活方式。

普通田鼠主要食取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的绿色部分,冬季在洞内储藏干草。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