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

晋王

中国古代王爵封号
晋王,中国古代王爵。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并未称王,不过后世常以“晋”作为山西一代传统地名。曹魏晋王司马昭,司马炎(后建立晋朝)。司马睿在晋朝贵族与江东大族的支持下于317年称晋王,318年即帝位,为晋元帝。南北朝时期北魏晋王拓跋伏罗,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子。
  • 本名:
  • 别名:
  • 字:
  • 号:
  • 所处时代:
  • 民族族群:
  • 出生地:
  • 主要作品:
  • 主要成就:
  • 中文名:晋王
  • 释义:中国古代一个封号
  • 封地:山西一代
  • 代表人物:司马炎等
  • 首任晋王:司马昭

三国时期

司马昭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即晋文帝,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曹魏后期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早年随父抗蜀,多有军识。魏景初二年(238年),封新城乡侯。

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甘露元年,加大都督,奏事不名。六月,进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九锡,假斧钺,进号大都督,剑履上殿,又固辞不受。八月,加假黄钺,增封三县。

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冬十月,封晋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晋王,增封并前共20郡。

咸熙二年(265年),薨,谥晋文王。死后数月,其子晋王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著名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即出于此。

司马炎

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晋朝的开国君主,公元265-290年在位。公元265年,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十二月,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公元279年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实现统一。公元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司马炎曾出任中抚军,其父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

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濬等伐吴,280年三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司马炎为临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车在后宫内逡巡,停在哪个宫女门前便前往临幸;而宫女为求皇帝临幸,便在住处前洒盐巴、插竹叶以引诱羊车前往。而且边境的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引发少数民族与汉人的冲突,郭钦、江统等人相继以徙戎论,劝帝用武力将内迁的少数民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但晋武帝不用。

290年晋武帝死于含章殿,葬于峻阳陵。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允许诸王自选长吏和按等置军与无法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的原因。

两晋时期

司马睿(276~323年1月3日),东晋的开国皇帝。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曾孙,司马觐之子。十五岁时嗣琅邪王位。西晋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以其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汉主刘渊举兵后,中原局势恶化,司马睿用王导之谋,请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

朝廷遂于永嘉元年(307)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九月南下。在王导、王敦辅助下,优礼当地士族,压平叛乱,惨淡经营,始得在江南立足。建兴四年(316)汉刘曜陷长安,俘晋愍帝。

西晋亡。建武元年(317年)三月,司马睿即晋王位,始建国,改元建武。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之称。建武元年六月,孤悬在北方的晋地方长官刘琨、段匹、刘翰等汉、胡一百八十人上书劝进。

建武二年、太兴元年(318年)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太兴,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其在皇帝位六年。由于司马睿做晋王实为过渡,且历时仅1年,故其更主要的身份为东晋元帝。

北魏时期

拓跋伏罗,北魏太武皇帝之子,真君三年封晋王,加车骑大将军。后督高平、凉州诸军讨吐谷浑慕利延。军至乐都,谓诸将曰:“若从正道,恐军声先振,必当远遁。若潜军出其非意,此邓艾擒蜀之计也。”诸将咸难之。伏罗曰:“夫将军,制胜万里,择利,专之可也。”遂间道行。至大母桥,慕利延众惊奔白兰,慕利延兄子拾寅走河曲,斩首五千余级,降其一万余落。八年薨。无子,国除。

隋朝

隋炀帝杨广(569—618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文帝次子,隋朝第二代皇帝,一名英,母独孤氏。开皇元年(581),立为晋王,晋王为其即太子位之前的爵位。开皇六年,任淮南道行台尚书令。

开皇八年冬,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灭陈后,封太尉。开皇二十年(600),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七月文帝病逝于大宝殿,太子广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大业。为了使南北双方的联系加强,控制江南,南粮北运等,大业元年(605)兴修运河,南北四大水系也由此而沟通。庙号世祖,谥号明帝,唐时谥炀帝。《隋书·世祖本纪》中记载着隋炀帝:“上美姿仪,少敏慧”。

唐朝

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李普

李普,唐敬宗长子也。母曰郭妃。实历元年,封晋王。太和二年薨,年五岁。上抚念之甚厚,册赠悼怀太子。

薛仁越

薛仁越,薛举之子。薛举称帝,封薛仁越为晋王。

安庆绪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安禄山反唐称帝,封安庆绪为晋王。后来安庆绪杀死自己的父亲自立为帝,被部将史思明所杀。

董景珍

董景珍,隋将,后反隋,拥立萧铣为帝,封晋王。后董景珍的弟弟降唐,董景珍被猜忌,萧铣派张绣攻打董景珍。董景珍兵败,被部将所杀。

李克用

李克用(公元856年—908年),唐末五代人,因出兵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被朝廷封为晋王,实际上已建立独立的晋王国。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唐朝灭亡。唐亡后,李克用仍使用唐“天佑”年号,以复唐为名与梁国争雄。次年(908年),李克用病死。

五代十国时期

李存勖(xù,885年至926年),应州人,沙陀族,小名亚子,晋王李克用长子。908年即晋王位,923年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即为后唐庄宗。同年十一月,灭亡后梁,统一中原。

李存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过人,为李克用所宠爱。少年时随父作战,11岁就与父亲到长安向唐廷报功,得到了唐昭宗的赏赐和夸奖。成人后状貌雄伟,稍习《春秋》,略通文义,作战勇敢,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于同月袭晋王位。办完丧事,就设计捕杀了试图夺位的叔父李克宁,并率军解潞州(山西上党)之围。李存勖认为潞州是河东屏障,没有潞州对河东不利,所以立即率军从晋阳出发,直取上党,乘大雾突袭围潞州的梁军,大获全胜。

李存勖的用兵使朱全忠大惊,说:“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资治通鉴》卷266)

潞州围解,河东威振,控制镇州的王容和控制定州的王处直见形势骤变,也动摇了附梁的信心,竟和李晋王李存勖

辽国

耶律道隐

耶律道隐,字留隐,辽义宗耶律倍五子,母高氏。道隐生于唐,人皇王遭李从珂之害,时年尚幼,洛阳僧匿而养之,因名道隐。太宗灭唐,还京,诏赐外罗山地居焉。性沉静,有文武才,时人称之。辽景宗即位,封蜀王,为上京留守。乾亨元年,迁守南京,号令严肃,民获安业。居数年,徙封荆王。统和初,病薨,追封晋王。

耶律敖卢斡

耶律敖卢斡,辽国宗室,辽天祚帝长子,母文妃萧氏。幼年时便驰马善射。乾统年间过继给大丞相耶律隆运,乾统六年(1106年)封晋王。

耶律仁先

耶律仁先,辽国名臣,先后被封为燕王、吴王、宋王、北院大王、辽王,最后被猜忌,下放为南京留守,封晋王。

萧孝先

萧孝先,字延宁,小字海里。统和十八年,补祗候郎君。尚南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开泰五年,为国舅详稳。将兵城东鄙。还,为南京统军使。太平三年,为汉人行宫都部署,寻加太子太傅。五年,迁上京留守。以母老求侍,复为国舅详稳。改东京留守。会大延琳反,被围数月,穴地而出。延琳平,留守上京。十一年,帝不豫,钦哀召孝先总禁卫事。

兴宗谅阴,钦哀弑仁德皇后,孝先与萧浞卜、萧匹敌等谋居多。及钦哀摄政,遥授天平军节度使,加守司徒,兼政事令。重熙初,封楚王,为北院枢密使。孝先以椒房亲,为太后所重。

在枢府,好恶自恣,权倾人主,朝多侧目。三年,太后与孝先谋废立事,帝知之,勒卫兵出宫,召孝先至,谕以废太后意。孝先震慑不能对。迁太后于庆州。孝先恒郁郁不乐。四年,徙晋王。后为南京留守,卒,谥忠肃。

萧普古

萧普古,辽国丞相,晋王。

萧孝穆

萧孝穆,辽圣宗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任西北路招讨都监。圣宗开泰元年(1012年)以节度使率军至漠北平乱,击败阻卜等部,以功任北府宰相。圣宗太平三年(1023年)封燕王。九年,率军镇压辽东大延琳起义,改东京留守。重熙十年(1041年),兴宗拟以武力迫宋割地赔款,但孝穆以兵力不强,缺乏制胜信心,却又反对兴宗背弃盟约。十二年任北院枢密使,封齐国王,病卒,追封晋王。

西夏

察哥(?一1156),西夏将领。崇宗乾顺弟。多谋略,有勇力。长期掌握兵权,多有战功。西夏永安三年(1100),率军援青海吐蕃部抗宋,被宋军阻于徨水(今青海西宁东南),力战得脱。回师后任都统军。贞观三年(公元1103年)九月,乾顺封察哥为晋王。

建议学习宋军之长,选蕃汉壮勇,教以强弩,平时带弓而锄,临战分番而进。平原以铁鸦子(即重甲骑兵)驰骋,山谷以步跋子(即步卒)逐险。因时因地灵活用兵,为乾顺所纳,被封为晋国王。雍宁五年(1119)三月,宋熙河经略使刘法奉陕西宣抚使童贯之命,统军进攻西夏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

察哥率军于统安城(今青海互助)正面阻击,暗遣精骑迁回其侧后,前后夹击,大败宋军,俘杀甚众,并乘胜进击,围攻震武军(今互助东北),后为牵制宋军,自动撤围退走。西夏仁宗时,为主要权臣。天盛八年(1156)卒。

宋朝

宋太宗(939~997年),赵炅,汉族,本名赵匡义,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宋太祖封其为晋王,后于976年即位为宋太宗。

父亲赵弘殷,追赠宣祖,母亲杜太后。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四弟秦王赵廷美大8岁。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在位共21年(976~997年),至道三年,59岁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

元朝

只斤甘麻剌(1262年-1302年)乃世祖忽必烈之孙、元裕宗真金的长子、成宗铁穆尔之长兄、武宗海山之伯父、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之父。母徽仁裕圣皇后,弘吉剌氏。甘麻剌自少为祖母昭睿顺圣皇后养育,时常侍奉世祖,未尝离左右,畏慎不妄言,言必无隐。

至元中,奉旨镇北边,叛王岳木忽儿等闻其至,望风请降。既而都阿、察八儿等诸王遣使求和,边境以宁。尝出征驻金山,会大雪,拥火坐帐内,欢甚,顾谓左右曰:“今日风雪如是,吾与卿处犹有寒色,彼从士亦人耳,腰弓矢、荷刃周庐之外,其苦可知。”遂命饔人大为肉糜,亲尝而遍赐之。抚循部曲之暇,则命也灭坚以国语讲《通鉴》。

明朝

明朝晋国诸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于山西太原府称号国君姓名关系在位年数注记晋恭王朱朱元璋、嫡三子1370年─1398年戊戌年(元至正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生,母李淑妃。

洪武三年四月初七封。洪武十一年四月十六日就藩山西太原府。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十六日薨,在位二十九年,寿四十一。葬山西太原驼山。妃谢氏,永平侯谢成之女。晋定王朱济熺朱、嫡一子1398年─1414年洪武三十一年袭封。

永乐十二年为弟济熿诬构,废守恭王坟园。

后事明,仁宗赐王冠服,令依其子美圭,居于平阳。宣德十年薨,寿六十一。妃傅氏,颖国公傅友德之女。

晋废王朱济熿朱、庶三子1414年─1426年初封昭德王。洪武三十五年改封平阳王。永乐十二年进晋王。宣德元年叛,革爵,发配高墙。妃李氏,曹国公李景隆之女。晋宪王朱美圭朱济熺、嫡一子1435年─1441年永乐三年封世子,为叔济熿诬废,随父守坟。二十一年事明,封平阳王,居于山西平阳府。宣德十年续封为晋王。

正统六年薨,在位七年,寿四十三。晋庄王朱钟铉朱美圭、庶一子1442年─1502年正统六年封榆社王,正统七年袭封。弘治十五年薨,在位六十一年,寿七十五。曾孙朱知烊立。晋靖王朱奇源朱钟铉、嫡一子追封天顺三年封世子。

弘治十四年薨,寿五十二。谥靖和。以孙知烊袭封,追封王,改谥曰靖。晋怀王朱表荣朱奇源、嫡一子追封成化十四年封世孙。弘治六年薨,寿二十七。以子知烊袭封,追封王,谥曰怀。晋端王朱知烊朱表荣、庶二子1503年─1533年弘治十一年封世曾孙。十六年袭封。嘉靖十二年薨,在位三十一年,寿四十五。妃殷氏。无子。

晋安王朱表槏朱奇源、嫡二子追封正德五年封新化王。八年薨。嘉靖十五年以孙嗣封晋王,追谥安王。晋康王朱知㸅朱表槏、嫡一子追封正德十年袭封新化王。嘉靖四年薨。十五年以子嗣封晋王,追谥康王。晋简王朱新㙉朱知㸅、庶一子1536年─1575年嘉靖十二年以新化王长子奉敕管理府事。十五年嗣封晋王。

万历三年薨,在位三十九年,寿六十。晋敬王朱慎镜朱新墧、嫡一子追封或1578年康王次子镇国将军朱新墧之子。初封辅国将军。万历四年奉敕管理府事。六年卒。七年追封,加谥。晋□王朱敏?

朱慎镜、子1578年《明史》无此人。万历六年袭封。本年薨。无子。晋惠王朱慎鋷朱新墧、嫡三子1579年敬亲弟,嘉靖三十年封辅国将军。万历七年进封。本年薨。附晋国宗理晋府宗理朱知朱表楠、嫡一子1586年—1589年万历三年封宁河王,十四年,因敏淳幼,暂兼赞理晋府事。十七年四月还政。

晋国续封晋穆王朱敏淳朱慎鋷、嫡一子1589年─1610年万历十三年袭封。因年幼,暂由朱知赞理晋府事。万历十七年四月执政。三十八年薨。晋裕王朱求桂朱敏淳、庶一子1613年─1630年万历三十九年请敕管理府事。

四十一年袭,崇祯三年十一月薨,崇祯五年八月下葬。晋□王朱审烜朱求桂、嫡一子1635年─1648年崇祯八年袭封。十七年降李自成,寻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于北京。

南明

晋王李定国(1620年7月11日—1663年7月21日),字鸿远,小号一纯,陕西榆林人,明末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明崇祯三年(1630),从张献忠起义于米脂,被张献忠收为义子。1631—1636年,随张献忠转战于晋、豫、楚、陕诸省,杀敌无数,屡获战功。永历六年,李定国与与孙可望迎永历帝入贵州,驻安隆。

旋率步骑八万出粤、楚,北攻沅州,下辰州;南克靖州、武冈、宝庆。又破桂林,定南王孔有德自焚死;战衡州,击杀敬谨亲王尼堪,收复楚、粤,纵横数省。十年,孙可望谋称帝自立,定国迎永历帝入云南,封晋王。次年可望引兵攻定国,所部不愤所为,皆倒戈,可望大败,势穷降清,以云贵虚实尽告清军。

李定国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十岁时不堪明廷欺压,投张献忠转战于四川、湖北。定国少年英武身材魁伟,眉目修阔举止有度,推附者遂赠外号“小柴王”;谦恭下士有文儒气象,喜读《孙子兵法》《资治通鉴》,骁勇超逸素称“万人敌”;“小尉迟”;在农民“军中独以宽慈著”,攻破城池未尝妄杀,遇士绅百姓必设法保全。

明崇祯十年(1637),李定国17岁,身长八尺,武艺高强,对人谦恭有礼,人称“小柴王”,军中称“小尉迟”。当年率所部二万人马,从张献忠袭安庆,直指南京。

十六年,李定国随张献忠破武昌,克长沙,被赐张姓,封为安西将军。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入川,张献忠战死,李定国等从川入黔。四川失守后,李定国萌发“联明抗清”之念,受部属拥赞。

中年,李定国复李姓,率军破贵阳,下昆明。四月,连破呈贡、曲靖、晋宁、师宗、通海、蒙自,改阿迷州为“开远”。下旬,师抵临安(建水),迤东悉平。此时,李定国所部兵马5万余众,为义军中最强的一支队伍。

顺治六年(1649),李定国等赴黔谒见桂王(永历帝)共议“扶明逐清”之约。次年,李定国回守云南,练就精兵3万余,准备东进抗清。顺治九年(1652),李定国从云南率10万军东征。

五月,连克桂林、衡州,被桂王封为西宁王,赐名“如靖”。后,李定国率军连克广东、广西不少州县,军威大振。顺治十三年(1660),桂王由黔移方南,李定国率精兵迎桂王入驻昆明,号五华山为“滇都”,李定国受封为晋王。

十五年七月,清兵入黔,吴三桂屯兵遵义。十二月,李定国与清军准备大战于曲靖的时候,见清军来势汹汹,便率兵撤退。曲靖陷。李定国见势危急,便率兵反击清军,清军大败,定国重取曲靖,不久,李定国大军撤出昆明。

十八日,桂王离昆西行,李定国率军护卫。十六年正月,桂王在李定国的帮助下抵永昌。楚雄、大理相继击溃清军。李定国率军出腾越,撤至缅甸之孟良。为抗击清军追击,李定国先后率兵屯住缅宁、孟连等地。打了许多大胜仗。有力地阻止了清军追来。

顺治十三年(1656)清廷任命铎尼为大元帅,率领士兵10万夺取华南地区。谁知铎尼大军在半路时不幸遇到李定国全军的伏击,铎尼全军覆没。其本人也被李定国击毙。永历大喜,连赏李定国。

清廷得知铎尼遇害后,大为震怒,派平南大将军固额里因再次领兵攻打李定国。李定国不慌不忙,布下空城计,清军中计,撤退途中,李定国挥军猛攻,清军大乱,被李定国杀得大败,固额里因被击毙。

1660年,李定国转战西藏。大破西藏清军30多万。击毙清王3位清将23名。

1660-1661年,李定国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屡破清军。1662年,李定国展开伐清战争,大获全胜,歼灭清军30万。1663年7月病逝于军中。年仅43岁。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