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殷弘

时殷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时殷弘,政治学者,国际战略家,著名美国问题学者。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二级教授 、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政治和战略、美国和中国的对外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学术兼职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欧洲学会理事、中国中美关系史专业研究委员会理事等。2011年2月17日被聘请为国务院参事。[1]时殷弘主要研究讲授国际关系理论思想、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大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国际政治经典文献导读、世界格局与国家战略、现代战略思想。
  • 中文名:时殷弘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江苏省常州市
  •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 职业:战略学家
  • 学术代表作:《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现代战略十一讲》

个人简介

时殷弘,1951年3月生,江苏常州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政治和战略、美国和中国的对外政策的等方面研究。学术兼职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欧洲学会理事、中国中美关系史专业研究委员会理事等。2011年2月17日被聘请为国务院参事。2015年5月被聘为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

时殷弘教授1977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1979提前攻读南京大学美国外交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8月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师从著名史学家王绳祖攻读博士,1988年获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学博士学位。从80年代从学以来历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史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1998)。1998年特批入伍,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进京,执教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至今。2011年2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

曾以哈佛—燕京学社客座研究员、富布赖特研究访问学者和中国国家教委高级访问学者等身份在美国哈佛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德国东欧与国际问题联邦研究所从事累计两年半的独立研究,并且曾在美国丹佛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讲授研究生课程。

2011年2月17日,国务院下发国人字〔2011〕21号文件,聘请中国人民大学时殷弘教授为国务院参事。

主要成就

奖励荣誉

1992年10月起领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江苏省首届高等院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江苏省历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等功;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集团军级单位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两次);

中国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学术成果

时殷弘教授学术成绩丰硕,影响较大。已发表个人学术专著十多部。代表作有:《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国际政治与国家方略》、《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现代战略十一讲》、《新趋势·新格局·新规范——20世纪国际关系》、《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和中美关系(1949-1950)》、《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美苏从合作到冷战》、《尼克松主义》。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十一册(1956-1958)》。另发表译著7部(包括独译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参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国际政治评论和台湾问题评论近300篇。已发表的著作中不少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和政治影响。 

专著:

《尼克松主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

    《美苏从合作到冷战》,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

    《敌对与冲突的由来》,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新趋势·新格局·新规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现代国际战略十一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

    《国际政治与国家方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世纪初期世界政治的基本性质和中国的应有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战略问题三十篇:中国对外战略思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全球性挑战与中国》,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早该这样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病变·中兴·衰毁——解读密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对外政策与历史教益:研判和透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

译著:

    《美国人:殖民地历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

    《武力与治国方略:我们时代的外交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国际政治:常在概念和当代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马基雅维里主义:“国家理由”观念及其在现代史上的地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用兵之道》,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

    《独一无二的战争:雅典人和斯巴达人怎样打伯罗奔尼撒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主编: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9·11后世界走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战略二十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文章:

“美国与吴庭艳独裁政权的确立”,载《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第172-184页;

“论美国承认新中国问题(1949-1950)”,载《世界历史》1991年第1期,第101-111页;

“略论五十年代中期苏联、东欧的内部变化和改革”,载《苏联东欧问题》1991年第6期,第47-50页;

“从‘34A行动’到‘东京湾决议’——论越南战争扩大的由来”,载《美国研究》1991年第2期,第67-85页、第4-5页;

“英国、印度与美国对华政策(1949-1950)”,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6期,第59-64页;

“妥协的必要和极限——论1945年9月至1946年12月的越盟外交”,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第53-59页;

“越南战争的国内根源”,载《南洋问题研究》1991年第2期,第63-72页;

“美国和南越倒吴政变”,载《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第21-26页;

“是提供援助,还是袖手旁观——论美国援助南斯拉夫的开端”,载《美国研究》1992年第3期,第56-76页;

“描述马歇尔——评波格著《马歇尔传(1945—1959)》”,载《世界知识》1992年第10期,第21页;

“论越南抗美战争的战略演变——从越南劳动党‘三大’结束到巴黎和谈开始”,载《东南亚研究》1993年第3期,第71-76页;

“逐渐升级战略及其失败——论1965至1968年美国对北越的轰炸”,载《美国研究》1993年第2期,第94-110页;

“小国合作和大国的阻滞——美国与1954年巴尔干同盟的形成”,载《美国研究》1993年第4期,第22-42页、第3-4页;

“艾森豪威尔政府和吴庭艳军队”,载《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2期,第55-61页;

“论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第28-33页;

“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目标──理论分析与实际评估”,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第157-163页;

“民族主义与国家增生的类型及伦理道德思考”,载《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5期,第28-38页;

“论卢梭政治哲学中民粹主义”,载《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6期,第24-28页;

“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目标——理论分析与实际评估”,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第11期,第44-48页;

“激变战略与解放政策──冷战初期美国政府对苏联东欧内部状况的政策”,载《世界历史》1995年第3期,第2-10页、第127页;

“解放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中国大陆学者近年研究述评”,载《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5期,第230-251页;

“1950年美国远东政策剧变的由来”,载《南开学报》1995年第5期,第45-54页;

“美国与现代中国——《中美关系史(1911-1950)》评析”,载《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52-68页;

“来自冷战外的挑战─—美国在菲律宾的失败与调整(1945-1954)”,载《美国研究》1995年第2期,第86-112页;

“促进苏东变革──从设想到政策(1953-1955)”,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106-116页;

“现实主义·理性主义·革命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传统及其当代典型表现”,载《欧洲》1995年第3期,第4-16页;

“美国对华态度与中国之加入国际社会──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概观”,载《太平洋学报》1995年第3期,第34-45页;

“国际政治的世纪性规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5期,第1-3页;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对苏租借援助”,载《江海学刊》1996年第3期,第142-149页;

“国际政治中的对外干预──兼论冷战后美国的对外干预”,载《美国研究》1996年第4期,第111-127页;

“美国与苏共二十大”,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106-115页;

“论世界政治中的正义问题”,载《欧洲》1996年第1期,第4-17页;

“胡志明与越南革命(1920-1945)”,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第48-57页;

“西方对非西方:当今美国对华态度的根本原因”,载《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第8-9页;

“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国内背景”,载《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6期,第33-36页;

“正确地看待美国对华疑惧”,载《国际经济评论》1997年第Z3期,第32-33页;

“苏联东欧内部变化和美国的政策”,载《世界历史》1997年第6期,第35-42页;

“与复杂局势相违的简单化政策——论冷战时期美国在东亚的安全政策”,载《美国研究》1997年第2期,第7-26页;

“麦金德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恐惧”,载《欧洲》1997年第6期,第4-10页;

“美国与南斯拉夫50年代初内政改革方向问题”,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第62-66页;

“美国与21世纪世界政治的根本问题”,载《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第1-11页;

“当前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态度与中美关系”,载《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第Z1期,第38-41页;

“匈牙利事件和美国的政策”,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97-111页;

“利奥波德·冯·兰克的国际政治观”,载《欧洲》1998年第4期,第4-10页;

“制衡的困难——关于均势自动生成论及其重大缺陷”,载《太平洋学报》1998年第4期,第48-58页;

“旧欧洲的衰颓──论两战之间的英法外交与国际政治”,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8-16页;

“北约干涉的普遍和特殊含义”,载《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Z4期,第58-60页;

“关于中国的大国地位及其形象的思考”,载《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Z5期,第43-44页;

“权力欲望与改革尝试:贝利亚在1953年”,载《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第104-113页;

“科索沃冲突与国际政治伦理”,载《美国研究》1999年第3期,第7-18页;

“中美‘伦理与国际事务’学术讨论会述评”,载《美国研究》1999年第3期,第141-150页;

“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从斯大林去世到苏共二十大”,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124-134页;

“正确把握世界格局及其发展趋势”,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9年第4期,第36-37页;

“国际政治的世纪性规律和马克·布罗利的启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3期,第5-7页;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伦理传统:西方与中国”,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10期,第62-63页;

“论非斯大林化的复杂起因和多重后果”,载《史学月刊》1999年第4期,第70-74页;

“1956年波兰事件及美国的有关政策”,载《国际论坛》1999年第2期,第15-21页;

“从欧洲体系到全球体系——现代世界进程的一个基本方面”,载《太平洋学报》1999年第3期,第62-71页;

“贝利亚与1953年苏联政策变更尝试”,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47-50页;

“正确地估计世界大局及其发展趋势”,载《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第103-105页;

“困难与选择:对台湾问题的思考”,载《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5期,第1-4页;

“美国极端民族主义——评美国参议院否决全面核禁试条约”,载《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Z1期,第59-62页;

“叶利钦的辞职与俄罗斯联邦的过去和未来”,载《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Z2期,第57-59页;

“关于中美日关系严峻现状的思考”,载《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Z4期,第57-58页;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20世纪德国的选择和命运”,载《世界历史》2000年第4期,第58-66页、第128页;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成因——一种宏观阐析”,载《江海学刊》2000年第1期,第144-150页;

“东亚的‘安全两难’与出路”,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第48-51页;

“战争的革新及其国际政治意义──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53-61页;

“国家主权、普遍道德和国际法——格老秀斯的国际关系思想”,载《欧洲》2000年第6期,第12-19页;

“和平扩张·军事征服·商业福利——20世纪日本的选择和命运”,载《日本学刊》2000年第2期,第13-25页;

“中美日‘三角关系’——历史回顾·实例比较·概念辨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第49-51页;

“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基本任务”,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5期,第35-40页;

“现代大众政治的兴起与其欧洲国际政治效应”,载《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第90-95页;

“国际安全的基本哲理范式”,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第177-187页;

“现代国际社会共同价值观念——从基督教国际社会到当代全球国际社会”,载《国际论坛》2000年第1期,第4-9页;

“论20世纪国际规范体系——一项侧重于变更的研究”,载《国际论坛》2000年第3期,第2-10页;

“美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与中国的可有和应有对策”,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12-16页;

“中西伦理传统与当代国际干涉”,载《学术界》2000年第4期,第63-75页;

“当今和未来世界政治的基本问题——步入21世纪之际的思考”,载《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2期,第10-20页;

“美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与中国的对策”,载《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4期,第39-44页;

“美国与现代非欧区域国际体系的兴起”,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49-53页;

“关于台湾的几项必须正视的大战略问题”,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2期,第27-32页;

“论就台湾问题使用武力的‘门槛’”,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3期,第116-118页;

“安全两难与东亚区域安全体制的必要”,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第86-92页;

“美国对华政策和台湾问题的未来”,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第50-53页;

“事在人为:一项战略性启示”,载《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第Z4期,第29-31页;

“论美国反恐怖主义战争——一项从大战略视角出发的回顾和评价”,载《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第Z6期,第25-29页;

“保罗·肯尼迪的战略思想”,载《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第36-53页;

“‘9·11’事件与美国对外态势”,载《美国研究》2001年第4期,第21-28页、第3-4页;

“20世纪西方大众政治对国家对外政策和外交的影响”,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143-151页;

“全球性交往、互相依赖和非国家行为体”,载《欧洲》2001年第5期,第1-9页、第108页;

“论冷战思维”,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6期,第4-9页;

“全球化潮流中世界政治的内在矛盾和冲突”,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2期,第5-9页;

“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载《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第10-16页;

“论人道主义干涉及其严格限制——一种侧重于伦理和法理的阐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8期,第56-61页;

“美国当前的情绪、心态及其战略态势”,载《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10期,第2-4页;

“世界政治大局与中国安全、统一、强盛问题”,载《国际观察》2001年第1期,第6-9页;

“论钱其琛副总理访美的必要、成就和启示”,载《国际论坛》2001年第3期,第1-5页;

“论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被侵蚀和被削弱——全球化趋势的最大政治效应”,载《国际论坛》2001年第4期,第1-6页;

“风物长宜放眼量——论中国应有的外交哲学和世纪性大战略”,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13-20页;

“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对外政策主题”,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1期,第103-111页;

“权势的变迁——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权势效应”,载《学术界》2001年第5期,第28-36页;

“当今世界的反全球化力量”,载《太平洋学报》2001年第3期,第16-22页;

“国际权势结构划时代巨变的前奏——19世纪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方面”,载《学海》2001年第5期,第91-97页;

“21世纪前期中国国际态度、外交哲学和根本战略思考”,载《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1期,第10-19页;

“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的未来”,载《国际展望》2001年第2期,第12-13页;

“营造海峡两岸良性互动的氛围”,载《国际展望》2001年第10期,第50-51页;

“从大战略角度看美国的危机处理——从9.11到进攻阿富汗”,载《世界知识》2001年第21期,第8-11页;

“变更与稳定——论21世纪前期世界政治基本性质的矛盾和过渡特征”,载《欧洲》2002年第4期,第1-7页;

“祖国大陆对台湾:长期优势对短期优势”,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7期,第33-38页;

“国际权势格局的当今变动与相关的理论、历史和现实思考”,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5期,第85-89页;

“‘9·11’后三项重大问题的思考”,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期,第44-47页;

“国际权势格局变动引起的理论问题”,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3期,第9-11页;

“格局·潮流·时代特征”,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7期,第8-10页;

“全球化潮流中的国家——关于国家在当今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权能和积极作用的系统论说”,载《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3期,第95-103页;

“访台印象和联想”,载《两岸关系》2002年第3期,第19-21页;

“阻独促统的决心和军事能力万不可低估”,载《两岸关系》2002年第5期,第11-12页;

“台湾领导人与美国对台态度和政策”,载《两岸关系》2002年第6期,第11-13页;

“我看两岸武器装备竞争——台海两岸‘阻独’对‘谋独’斗争的一个方面”,载《两岸关系》2002年第9期,第17-18页;

“论族裔民族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涌动和局部泛滥”,载《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1期,第17-23页;

“全球化潮流中的国家——关于国家在当今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权能和积极作用的系统论说”,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4期,第91-97页;

“东亚军备控制和不扩散问题:现状与危险”,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5期,第29-33页;

“当今世界反全球化的力量”,载《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7期,第39-45页;

“美国鹰派神经性自危心态的产物”,载《国际展望》2002年第16期,第30-31页;

“论2001年的中国对外政策和外交——兼及2002年和未来更长时间内的若干重大问题”,载《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Z3期,第40-42页;

“论互相依赖的有限与国家政策对全球化影响的限制”,载《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2期,第25-31页、第63-64页;

“2001年的世界政治及其主要趋势——兼论2001年的中国外交”,载《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第40-45页;

“新世纪初期世界政治及其主要趋势”,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33-35页、第44页;

“美国在战后伊拉克的政治困难和对伊战争的国际政治后果”,载《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年第6期,第16-18页;

“美国在战后伊拉克的政治困难和对伊战争的国际政治后果”,载《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3期,第23-24页;

“当今中亚大国政治:出自中国视角的评估”,载《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4期,第61-64页;

“对当前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思考”,载《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6期,第50-51页;

“关于行将到来的美国对伊拉克战争”,载《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第33-35页;

“危险和希望——伊拉克战争背景下的朝鲜核问题”,载《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5期,第50-53页;

“历史·道德·利益·观念——关于国际关系理论思想的谈话”,载《欧洲研究》2003年第5期,第143-149页;

“事实与理论:国际关系史研究的理论化问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4期,第14-16页、第77页;

“战略集中原则与其重大意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7期,第1-77页;

“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思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9期,第10-11页;

“美国的战后困难和对伊战争的国际政治后果”,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4期,第3-5页;

“中日接近与‘外交革命’”,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第71-75页;

“中国的外部困难和新领导集体面对的挑战——国际政治、对外政策、台湾问题”,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第34-39页;

“北京六方会谈与中国外交作为”,载《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0期,第21-23页;

“中国近期主要对外战略问题——兼谈长期性基本战略机遇”,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第21-25页;

“国际政治中的核武器与防核扩散问题”,载《世界知识》2003年第22期,第26-27页;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与评判的若干问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期,第14-15页;

“朝鲜核危机:历史、现状与可能前景——兼谈当前的‘韩国问题’”,载《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第56-58页;

“全球议程:问题和视角”,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3期,第74-76页;

“美国国际权势:比较与变化”,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3期,第3-5页;

“国家大战略理论与中国的大战略实践”,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3期,第36-42页;

“台湾问题上的严重危险和战略必需”,载《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1期,第101-106页;

“议题四: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中国和平崛起的若干根本条件和重要‘平台’”,载《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第16-17页;

“中国对美外交和战略15年:演化过程、基本经验和尚存问题”,载《国际观察》2004年第2期,第1-6页;

“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机遇和若干基本条件”,载《国际观察》2004年第3期,第22-23页、第26页;

“权势‘羸弱’的美国及其应对策略”,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1期,第18-21页;

“有限中的无限:从纳粹到‘台独’”,载《世界知识》2004年第6期,第28-29页;

“战略史考察与大战略理论”,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第5-10页;

“自由主义与美国对外政策”,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6期,第34-37页;

“时殷弘——寻找历史与战略连接的思想者”,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8期,第57-62页;

“关于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0期,第20-25页;

“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解”,载《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第110-123页;

“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载《南开学报》2005年第3期,第1-12页;

“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和国际政治的变更”,载《欧洲研究》2005年第6期,第1-13页;

“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2期,第1页;

“关于今后中国对外政策舆论方向的若干思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2期,第1页;

“大国责任与地缘政治”,载《21世纪商业评论》2005年第2期,第143页;

“中美、中日关系基本状态与中国战略”,载《国际展望》2006年第4期,第29-30页;

“中国崛起的条件:从对外关系角度的讨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1期,第1-6页;

“中国的变迁与中国外交战略分析”,载《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第31-44页;

“现代国际体系史的一大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3期,第77-81页;

“解析中日关系及中国对日战略”,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4期,第39-41页;

“灾祸伏于辉煌之中——对伯里克利大战略失败的政治文化解释”,载《欧洲研究》2006年第3期,第138-149页;

“美国权势的变迁”,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9期,第26-28页;

“中美关系与中国战略”,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期,第35-36页;

“中美关系显著发展的一大可能前景”,载《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2期,第4-5页;

“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罗马与迦太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4期,第33-39页;

“美国权势、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载《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3期,第28-32页、第38页;

“伊拉克战争与中美关系态势”,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5期,第16-17页;

“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从体系与单位双重视野出发的论述”,载《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第63-69页;

“中美关系基本透视和战略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4期,第8-11页;

“民族伦理传统与中国的国际伦理观”,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3期,第19-20页;

“国家大战略理论论纲”,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5期,第15-21页;

“美国权势、对华战略和中美关系”,载《美国问题研究》2007年第0期,第92-98页;

“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形势”,载《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4期,第15-16页;

“战略观念与大战略基本问题”,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4期,第18-21页;

“中国在对外政策形势中面临的新挑战”,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2期,第32-33页;

“中国的辉煌成功与西方的观念演变”,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9期,第18-20页;

“多事之秋与中国的战略需要”,载《新远见》2008年第10期,第34-41页;

“成就与挑战:中国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理念与对外政策形势”,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2期,第81-85页;

“美欧接近、中欧疏离与中国的战略需要”,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5期,第9-11页;

“现代政治制度与国家动员:历史概观和比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7期,第32-39页;

“三十年来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的若干问题”,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第72-75页;

“论大战略的目的及其基本原则”,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110-116页;

“中美关系的双重形势”,载《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第1期,第3页;

“中国-东亚关系中的历史理解问题”,载《当代亚太》2009年第1期,第29-32页;

“全球性挑战与中国”,载《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3期,第1-4页、第12页;

“传统内外的当代中国:政治领导、对外政策与其中国特性”,载《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5-8页;

“金融大危机与国际大格局”,载《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4期,第13-15页;

“普遍主义、特殊主义和综合的中间立场——关于全球性挑战的一种论析”,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第98-102页;

“当代中国的对外战略思想——意识形态、根本战略、当今挑战和中国特性”,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9期,第18-24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战略思想——意识形态基础、根本战略纲领和当今所遇挑战”,载《江海学刊》2009年第5期,第10-15页;

“印度和平崛起问题及中美印三角关系”,载《国际展望》2009年第3期,第12-16页;

“奥巴马的中国蜜月”,载《中国市场》2009年第46期,第63页;

“美国权势、‘西方模式’和相关的信心问题”,载《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11期,第18-20页;

“中美之局,重新发牌”,载《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第1期,第11-12页;

“中国历史之中的连续和变革与中国现当代民族主义”,载《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4-23页;

“非传统安全与中美反扩散博弈——在朝鲜及伊朗核问题上”,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5期,第1-7页;

“兰克《论列强》回顾与相关的‘中国含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6期,第51-63页、第156-157页;

“意志力的经久较量:若干历史范例透视”,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8期,第1-8页;

“中国对外关系形势与对外政策方向”,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11期,第10-12页;

“现实主义政治伦理与特殊主义世界观——西方经典思想和当代中国理念”,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1期,第127-133页;

“北非中东政局剧变及其主要国际涵义”,载《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3期,第9-11页;

“从‘朝贡和平’到决战决胜:汉初80年的帝国对外历程”,载《文化纵横》2011年第3期,第120-123页;

“武装的中国:千年战略传统及其外交意蕴”,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6期,第4-33页;

“‘文学透视’方法与‘美国精神’辨识”,载《江海学刊》2011年第4期,第24-28页;

“文明帝国主义的中国版本——司马相如《难蜀父老》及其他”,载《文化纵横》2011年第4期,第97-100页;

“严格限制干涉的法理与武装干涉利比亚的现实”,载《当代世界》2011年第11期,第18-19页;

“经济·安全·生态:三大全球性挑战与中国”,载《中国报道》2011年第12期,第26-29页;

“美国在东北亚:权势阵地的随机巩固”,载《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1期,第10-12页;

“中国在中东如何战略迂回”,载《领导文萃》2012年第14期,第27-29页;

“中美大国关系的前景想象”,载《文化纵横》2013年第2期,第38-39页;

“全球政治形势和国际格局透视”,载《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4期,第1-3页;

“中国新领导与中国外交展望”,载《读书》2013年第4期,第49-53页;

“周族的崛起、创新和奋斗——民族特性/政治文化塑造和‘改换天下’大战略进程”,载《国际展望》2013年第6期,第1-12页;

“中国周边行为中曾有的‘胜利主义’:动能和决策复杂性”,载《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10期,第3-5页;

“中国在对日关系中需要调整思维方式和战略”,载《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1期,第16-18页;

“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载《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7期,第32-34页;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重大意义与所需努力”,载《世界知识》2014年第18期,第28-30页;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宏观思考”,载《前线》2014年第7期,第47-49页;

“日本政治右倾化和中日关系的思维方式及战略策略问题”,载《日本学刊》2014年第2期,第1-14页;

“帝国的病变、中兴和衰毁——《汉书》政治/战略解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1期,第142-155页;

“病变、中兴和衰毁:《汉书》展示的帝国历程与其基本维度”,载《理论视野》2015年第1期,第61-65页;

“印象主义方式与当前中国安全战略例解”,载《国际安全研究》2015年第1期,第154-156页;

“中国对外战略的最新变迁:从‘战略军事’为主到‘战略经济’为主”,载《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1期,第21-23页;

“当前中美日关系的战略形势和任务——一种宏观视野的讨论”,载《日本学刊》2015年第1期,第25-35页;

“传统中国经验与当今中国实践:战略调整、战略透支和伟大复兴问题”,载《外交评论》2015年第6期,第57-68页;

“关于中国对外战略优化和战略审慎问题的思考”,载《太平洋学报》2015年第6期,第1-5页;

“‘一带一路’:祈愿审慎”,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7期,第151-154页。

出版图书

国际政治与国家方略

作者名称 时殷弘

作品时间 2006年10月1日

《国际政治与国家方略》是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时殷弘。本书主要介绍了国际政治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国家基本战略问题。 

解读《汉书》密码

作者名称 时殷弘

作品时间 2014年7月

 解读《汉书》密码,全名病变 中兴 衰毁:解读《汉书》密码,是中国当代一流国际政治学者、国际战略家、著名美国问题学者时殷弘的力作。

巨变与审慎:论对外战略问题

作者名称 时殷弘

《巨变与审慎:论对外战略问题》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时殷弘。 

全球性挑战与中国

作者名称 时殷弘

作品时间 2010年4月

《全球性挑战与中国》将谈论全球性挑战问题上的中国,或者说中国在此问题上的行为方式的往昔表现、现今情势和未来前景。中国在致力于应对... 

战略二十讲

作者名称 时殷弘

作品时间 2008年1月1日

《战略二十讲》是2008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时殷弘。 

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作者名称 时殷弘

作品时间 2006年08月01日

《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时殷弘 。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

作者名称 时殷弘

作品时间 2006年8月1日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是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时殷弘。 

敌对与冲突的由来

作者名称 时殷弘

作品时间 1995年9月

  1949-1950年中美关系,从试图接触到走向敌对直至战争的根源与过程,以及某种程度上历史的不可逆转性。也许国际政治本身就是在一定的轨道上运行,一旦设立了它的初始条件,所有的后续手段都是对其的修正与回应,而最终的结果,往往使人错觉于其本来即是无可奈何却又不可避免的。 时殷弘,人民大学教授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