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秦王墓

明秦王墓

明代十三代秦王家族墓地
秦王墓,位于陕西西安。明朝240年间镇守西安府的十三个秦藩王,史载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其后二百多年间,共有十三位明藩王去逝,他们死后下葬的13座陵墓和50余座陪葬墓冢散落在东起鸣犊西至三爻一带的少陵、凤栖塬上,当年各陵墓建筑宏伟,陵前殿堂楼阁竞相错落,各自形成完整的皇家陵园。墓前神道两旁有华表、石蹲虎、石羊、石麒麟、石马、石人、石狮等大型石雕l8件,均系明初雕刻,造型、刻工均极精美,是一批明代石刻艺术的精品。2006年5月25日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所处时代:
  • 占地面积:
  • 保护级别:
  • 开放时间:
  • 中文名称:明秦王墓
  • 外文名称:Ming tomb of qin
  • 所在地:西安市城区
  • 墓主:朱樉、朱尚炳
  • 修建时代:明朝240年
  • 出土文物:78件石刻
  • 类别:家族墓地
  • 景点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著名景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明秦王墓群位于今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这里安葬着明朝240年间镇守西安府的13个秦藩王。明制藩王、诸王出生后二岁,开始修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讳避墓,称为井。墓群占地面广,排列整齐,若以第一代秦藩王朱樉墓为中心,墓与墓之间相距不到3公里。墓冢封土多在,均坐北面南。神道两旁多分布大型石雕,有望柱(华表)、石麒麟、石虎、石狮、石羊、石马、石文官、石武官像等,现存总计70多件,有的神道前还保留着《神道碑》、《御祭碑》和《记墓碑》。

旧制每井有两营兵把守,后九井共十八寨均发展为村庄。所谓“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每个井就是一处藩王家室陵。今以大府井为首(今长安区韦曲镇大府井村北)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十)子井,共九井和护陵军营形成许多寨(东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其历史跨越二百四十多年。

陵园建筑豪华,今已荡然无存,惟有黄蓝诸色琉璃瓦残片散于陵前,园门西南,神道直北,旁列华表,麒麟、虎、羊、马、狮、人等石雕,东西对列,庄严肃穆,气势宏伟。

地理位置

明秦王墓群位于西安市城区东南方向的少陵原,此处是西安市城区东南方向的一块黄土沉积台地,位于浐河、潏河之间,位置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杜陵乡、杜曲镇、大兆乡之间。

少陵原自古便是一块风水宝地,它南望秦岭,北靠西安城,东临浐河,西有潏河,依山傍水、地势高爽、视野开阔,是古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们墓葬选址的绝好地方。汉宣帝刘询的杜陵就在这里,所以少陵原又称杜陵原,杜陵旁边,是陪葬在此的宣帝许皇后墓,称为少陵,少陵原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历史背景

明朝初建时,朱元璋为了巩固朱氏政权,将除去太子之外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分封在各地为王,其中二儿子朱樉被封到西安镇守陕西,号为秦王。由于此时的大明王朝还面临着北方残余蒙元势力的威胁,所以,驻守北方的诸王便担负起了保卫边疆的重任。

西安的秦王朱樉、太原的晋王朱棡以及之后发动“靖难之役”、把皇位从自己侄子手中抢夺过来的燕王朱棣,都手握重兵,其中尤以秦王朱樉的兵权最重。由于秦王在诸位藩王中年龄最长,兵权最重,又担负着拱卫西北边疆的重任,所以秦藩国被称为“天下第一藩”。

第一代秦王朱樉于洪武十一年(1378)来到西安,在西安度过了十七年,于洪武二十八年去世。他的长子朱尚炳继承秦王位,七年后死去,谥号隐,俗称“隐王”,隐王的长子继位后便成为第三代秦王。藩王的传承与皇帝的传承相似,这样世代相继,从明初到明末的十三位秦王死后都埋葬在长安区少陵原的秦王陵墓区。

还有一位第十四代秦王朱权枢,他的墓葬并不在秦王墓葬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西安城后,朱权枢投降,李自成给了他一个“权将军”的头衔,意思就是暂时的将军,并没有实职。

建筑布局

少陵原上的明秦王墓,全部坐北朝南,神道和石像都在墓冢的南边。其中,朱樉墓是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秦王墓。朱樉墓旁较小的墓冢只剩下五座,西南一座,东南四座。根据研究学者的推断,第三、第四以及第八位秦王的墓冢,应该就在朱樉墓东南的四座陵墓中。

第一代秦王墓

经过620年风雨的洗礼,朱樉墓现存地表的封土还有20米高,墓底周长187米,封土从下往上总共分为三层,犹如唐代的天坛,一节一节垒上去,如果从Google卫星地图上看朱樉墓,会发现它就像几个从内向外,由小到大的同心圆。墓冢上长满了杂草和野枣树,一条小路一直通往墓顶。站在高高的墓顶南望,巍峨的秦岭依稀可见;北眺,西安市的繁华尽在眼底。

在西面远处的村庄里,有一个隆起的大土包,那里是第七位秦王朱诚泳墓,他谥号简,又称简王,简王墓的神道已经部分被淹没在村中,它曾在1989年11月18日被盗,陪葬的彩陶马和彩陶俑被洗劫一空,后来此案被破获,被盗的陶俑、陶马被追回,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内。

从朱樉墓走下来,冢的南边有一条笔直的土路向远处延伸过去,应该是曾经的神道,沿着神道往南走约100米,便有一对威武的石狮面向南蹲着,石狮前面,两组石像在神道两边的麦田里排列开来,由北向南依次是:武士、文官、石马、麒麟、石羊、石虎、华表。武士神情忠勇威严,通高近三米,双手拄剑;文官则显得和蔼了许多,身着博衣大袖的长袍,腰系玉带,衣服上的褶皱清晰可见;石马体态丰满健壮,马鞍、马镫、辔头齐备。

第二代秦王墓

第二代秦王朱尚炳之墓在朱樉墓北方约0.5公里处的东伍村,雁引路将这父子俩隔开。杜陵文馆所就建造在隐王朱尚炳的陵区内。

比起朱樉墓,隐王墓的封土稍小了一些,神道两旁的石像也比朱樉墓少,从北到南依次是石马、武士、文官、石马、石麒麟,没有石狮、石虎、石羊和华表,石像摆放的顺序也与朱樉墓的大不相同。

第五、六代秦王墓

少陵原的南边,还有两处秦藩王墓——康王井村的康王墓和庞留井村的惠王墓,他们分别是第五代和第六代秦王。康王墓的墓冢已残缺,文物早就被洗劫一空,现在留在地表的还有墓碑一块,龙首龟座,以及大型石刻12件。惠王墓保存较好,有石刻18件,墓碑字迹仍可见。

第十代秦王墓

沿着雁翔路往西走,来到三府井村,这里有从第十位到第十三位秦王的四座藩王墓,然而现在地表能看到封土的就仅有宣王墓一座,其他的都在各个时期平整土地时逐渐消失了。宣王墓的封土比起朱樉墓和隐王墓都小了一些,墓冢的一角被削去,露出黄色的夯土层。由于宣王是第十代秦王,属于明末,所以其石像和朱樉墓、隐王墓的差别非常大。不论人像还是动物像,都显得肥胖了许多,两只石马旁还多了牵马人,这在明秦王墓的石像中是独一无二的。

站在宣王墓顶,可以看到南边的世子朱敬珍墓,史载他是秦王之子,天资聪颖,然而不幸患痘疹,死时仅六岁,朱敬珍墓两旁有石马、石麒麟各一只。

重点文物保护

明秦王墓为明朝十三代秦藩王家族墓地,位于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上,曾有13座藩王墓、1座世子墓、68座王妃及郡王墓,6处藩王墓神道两旁分列78件石刻,是研究明代墓葬、礼制、石刻艺术的重要资料,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现状

封土神道被垃圾渣土淹没

2013年1月,作为2006年核定的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的明秦王墓却早已难觅昔日气势恢宏的场景。特别是位于长安区三府井村东北的第十代明秦藩王朱怀埢墓,杂草丛生的圆丘形封土与神道早已淹没在渣土、建筑垃圾、村民住房、在建高层商品楼的“围城”之中。而就在前几日,当地村民反映,“鲸吞蚕食”着文物保护区的渣土堆不断越界,甚至压埋了神道的石刻。

经过调查,渣土是西安航天基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修路时堆放的。稽查队已与航天基地管委会、社会事业局等部门召开现场办公会,文物局要求投资公司立即清运渣土并恢复保护性围墙。

居民将垃圾倒在神道石像周围

2014年12月28日,多座陵墓石刻周围堆满垃圾,有些石刻遭到柴火焚烧,破碎的石刻无人修复。对此,西安市长安区文物稽查大队工作人员回复:长安区为文物大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明秦王墓面积广、数量多、级别高,部分陵墓随着城市发展位于城乡接合部,村民保护意识不强。

陵墓周围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制土地,进行文物保护需要非常大的资金投入,而土地规划管理和文物管理又归属于不同单位,相互协调不通畅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现在的状况。能做的只有发展村里的业余文保员及文物稽查大队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巡查,防止石刻被偷盗。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