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

汉语文字
昌(拼音:chā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从口从日,学界有以为是唱的本字。昌的常用义是兴旺、繁荣,古籍中或用为美好。昌也用作姓氏。
  • 中文名:昌
  • 拼音:chāng
  • 繁体:昌
  • 部首:日
  • 五笔:JJF
  • 仓颉:AA
  • 郑码:KKVV
  • 笔顺:25112511
  • 字级:一级(编号:1084)
  • 平水韵:下平声·七阳
  • 四角号码:6060₀
  • 统一码:U 660C
  • 总笔画:8
  • 注音:ㄔㄤ
  • 结构:合体字,上下结构
  • 造字法:会意字

文字源流

会意字。昌字,甲骨文作图A,与《说文解字》籀文同(图7),上部从日,下部从口会意。它的本义应是日出时叫人起床的声音,也就是“唱”字的原型。裘锡圭先生说:“‘唱’最初很可能指日方出时呼唤大家起身干事的叫声。这种叫声大概多数有一定的调子,是歌唱的一个源头。”后来“口”字变为“曰”。囗是话发声的器官,曰表示发出有声的言语,二者有共性,故篆文将口变为曰作昌,或者盖因“昌言”一词所致,《说文》训昌为“美言”,常本“昌言”。但昌只有美好义,“美言”是增义为训。

呼喊起床时,太阳已经出来了,天色明亮,故昌字引申出明亮义。此义先秦两汉古籍未见用例。后世著者大概受《说文》影响,撰文时赋予昌以光明义。光明象征兴旺,故昌字引申为兴盛,这是“昌”最常用的含义。凡光明、兴盛则美好,故昌又引申为美好义。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chāng

形容词

明,光明。

light

《说文‧日部》:“昌,一曰日光也。

昌盛;昌明;昌隆

美好的样子。

great;fine

《诗经‧齐风·猗嗟》:“猗嗟昌兮,颀而长兮。”

兴盛;兴旺。

flourishing

《尚书‧洪范》:“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新唐书‧李晟传》:“荧惑退,国家之利,速用兵者昌。”

显明。

明·徐渭《燕子矶观音阁》诗:“若无一片镜,妙丽苦不昌。”

善,正当。

good

《尚书‧皋陶谟》:“禹拜昌言曰:‘俞!’”

昌言

通“猖”。狂妄放纵。

屈原《离骚》:“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动词

使其兴旺。

《诗经‧周颂·雝》:“燕及皇天,克昌厥後。”

名词

指有生命之物。

living things

《庄子‧在宥》:“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明·王廷相《慎言‧道体》:“气得溼而化质,生物之涂也,百昌皆然矣。”

通“菖”。菖蒲。

sweet flag

《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韭苴、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麇臡。”

昌本;昌菹

chàng

动词

通“倡(唱)”。倡导。

清·恽敬《光孝寺碑铭》:“大鉴之前,皆精微简直,而大鉴有以昌导之。”

同“唱”。吟唱。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胡紘李沐》:“赵知忠定不事修饰,故易敝巾、垢衫、败屣以见,且能昌诵忠定大廷对策。”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上】【日部】尺良切(chāng)

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也。《诗》曰:“东方昌矣。”

?,籀文昌。

【注释】从日:王筠《说文解字释例》:“字从日者,乃譬况之义,犹今言月光玉洁矣。”按:曰,词也。从日从曰,喻言词之光明如日。《诗》:指《齐风·鸡鸣》。原文:“东方明矣,朝(指上朝的臣子)既昌(多)矣。”许氏合两句为一句。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昌即明也。”

说文解字注

美言也。《咎繇谟》曰:“禹拜昌言。”今文《尚书》作“党”。赵注《孟子》引《尚书》:“禹拜党言”。《逸周书·祭公解》:“拜手稽首党言。”《张平子碑》:“党言允谐。”《刘宽碑》:“对策嘉党。”皆“昌言”字之叚借也。至於“谠言”,亦见汉人文字。《字林》:“谠言,美言也。”此又因党言而为之言傍,谓之正俗字可。

从日,从曰。会意,取“县诸日月不刊”之意也。不入曰部者,日至尊也。尺良切,十部。

一曰日光也。裴松之引《易运期谶》曰:“两日并光,日居午。”两日,昌字。图谶说字多不合本义。裴引《孝经中黄谶》,?为“日载东”,曹字亦本从曰,非从日。盖昌之本义训美言,引伸之为凡光盛之偁,则亦有训为日光者。日光祗为馀义,例所不载。“一曰日光也”五字,恐魏时因许昌之说而妄增之。

《诗》曰:“东方昌矣。”《斋风》:“东方明矣,既昌矣。”传曰:“东方明则夫人纚筓而朝,朝已昌盛,则君听朝。”云“朝已昌盛”与美言之义相应。许并二句为一句,当由转写笔误。

广韵

尺良切,平阳昌‖昌声阳部(chāng)

昌,盛也。《说文》曰:“美言也。一曰日光也。”又姓,后汉有东海相昌狶。尺良切。八。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字部】昌·康熙笔画:8;部外笔画:4

《广韵》尺良切。《集韵》《韵会》蚩良切。《正韵》齿良切。并音倡。

《说文》:美言也。《尔雅·释诂》:昌,当也。《书·大禹谟》:禹拜昌言曰。传:昌,当也。

又《博雅》:盛也。《书·仲虺之诰》:邦乃其昌。传:国乃昌盛。

又《诗·郑风》:子之昌兮。传:昌,盛壮貌。

又《诗·齐风》:猗嗟昌兮。笺:昌,狡好貌。

又《说文》:一曰日光也。《诗》曰:东方昌矣。○按,《诗·齐风·鸡鸣》作东方明矣,朝既昌矣。与《说文》:所引不同。

又物也。《庄子·在宥篇》: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注:司马云:百昌犹百物也。

又《仪礼·公食大夫礼》:昌本。注:昌,蒲。本,菹也。

又《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注:文者,精所聚。昌者,扬天纪,辅拂并居,以成天象。

又《集韵》:尺亮切,音唱。倡,或作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上“曰”小下“曰”大,两“曰”都扁、宽。上“曰”居上半格正中,底部在横中线上方。下“曰”居下半格正中,㇕(横折)的横段从横中线下侧起笔,向右上斜,折点抵横中线。

书法欣赏

隶书书法

篆书书法

楷书书法

行书书法

章书书法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ȶʰ

i̯aŋ

王力系统

ȶʰ

ǐaŋ

董同龢系统

ȶʰ

jaŋ

周法高系统

jaŋ

李方桂系统

th

jang

西汉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阳唐

jɑŋ

北魏後期北齐

阳唐

jɑŋ

齐梁陈北周隋

阳唐

jɑ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tɕʰ

i̯aŋ

拟音/王力系统

tɕʰ

ǐaŋ

拟音/董同龢系统

tɕʰ

jɑŋ

拟音/周法高系统

tɕʰ

iɑŋ

拟音/李方桂系统

tśh

jang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十阳

开口呼

三等

次清

尺良切

tɕʰjɑŋ

集韵

平声

下平十阳

开口呼

三等

次清

出(蚩)良切

tɕʰiɑŋ

去声

四十一漾

开口呼

三等

次清

尺亮切

tɕʰiɑŋ

礼部韵略

平声

齿良切

增韵

平声

齿良切

去声

尺亮切

中原音韵

阴平

江阳

穿

开口呼

次清

ʈʂʼiaŋ

中州音韵

平声

江阳

痴伤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七阳

穿

次清

齿良切

tʃ‘iaŋ

去声

十七漾

穿

次清

尺亮切

tʃ‘iaŋ

分韵撮要

阴平

第九张掌帐着

穿

方言集汇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发音

调值

调类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tʂʰaŋ

55

阴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tʂʰaŋ

213

阴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tʂʰaŋ

53

上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tsʰaŋ

55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tsʰaŋ

44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tʂʰɑ̃

212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tsʰaŋ

21

阴平

晋语

太原

tsʰɒ̃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tsʰaŋ

44

阴平

吴语

温州

tɕʰi

44

阴平

湘语

长沙

tsʰan

33

阴平

湘语

双峰

tʰɒŋ

55

阴平

赣语

南昌

tsʰɔŋ

44

阴平

客家话

梅县

tsʰɔŋ

44

阴平

粤语

广州

tʃʰœŋ

53

阴平

粤语

阳江

tʃʰiɛŋ

33

阴平

闽语(闽南语)

厦门

tsʰiɔŋ

55

阴平

闽语(闽南语)

潮州

tsʰiaŋ

33

阴平

闽语(闽东语)

福州

tsʰuɔŋ

44

阴平

闽语(闽北语)

建瓯

tsʰiɔŋ

54

平声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