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兰海战

日德兰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
日德兰海战(Battle of Jutland),又被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Skagerrakschlacht)。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大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1]日德兰海战是有史以来参战兵力最多,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也是一战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从而结束了以战列舰为主力舰的海战史。这场战争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方。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 名称:日德兰海战
  • 地点: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
  • 参战方:大英帝国和德意志帝国
  • 结果:英国战略性胜利,德国战术性胜利
  • 参战方兵力:英军:151艘战斗舰船、德军:99艘战斗舰船
  • 伤亡情况:英军6094人阵亡,674人受伤,177人被俘,德军2551人阵亡,507人受伤
  • 主要指挥官:约翰·杰利科,莱因哈德·舍尔
  • 时间: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
  • 规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
  • 地位:海战史上战列舰队最后的告别战

战争背景

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凭借其海军优势,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迫使德国大洋舰队不敢贸然出港。战争初期的被动态势,使德国人最初把赢得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具有传统军事实力的陆军身上,海军则仅以小兵力开展海上游击战,袭击协约国海上交通运输船。

通过一年的作战,形势并未好转,凡尔登战役后,德国陆军陷入持久作战的困境,企图在陆上结束战争的梦想破灭了。德国最高统帅部不得不改变初衷,把战略重心转到海上。为了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保证德国在海上的行动自由,扭转被动局面,德国统治当局准备在海上寻找机会与英国进行决战。

战术

这一时期的舰队通常是排成若干平行纵队前进的,相对而言,这种队形机动性更高。若干较短的纵队能比一字长蛇阵更快地转向,同时也能更快的将旗舰(通常位于中心纵队之首)的信号通过探照灯或旗语传递给整个舰队。

而在一字长蛇阵中,位于纵队之首的旗舰上发出的信号往往需要花10分钟甚至更多时间才能被传递到纵队最后的舰船,这是因为战舰烟囱中的冒出的黑烟使人们很难辨认前后发来的信号,每艘船都不得不重复向它后面的(或前面的)船自己所接收的消息。而由于很多消息必须被每艘船确认收到才能付诸实施,因此这样浪费的时间可能会翻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皇家海军排成平行纵队前进实战中,舰队往往会在交火之前排成一路纵队来迎战敌舰。这就需要每个纵队领航的舰只引领其率领的舰艇左转或右转来排成合适的队形。

由于交战双方的舰队都是以高速行进的,因此舰队指挥官们就需要派出侦察舰队(通常由战列巡洋舰和巡洋舰组成)来报告敌方的位置,速度,航向等信息,使得舰队能够尽早地排成最有利的队形来迎战敌舰。侦察舰队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对方的侦察舰队获得类似的信息。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己方排成的纵队正好横在对方舰队的前进路线上,构成一个T字或丁字形(己方舰队位于丁字一横的位置),使得己方所有前后主炮和一侧的所有舷炮都能瞄准对方,而对方只有纵队最前方的舰艇的前方主炮能够予以还击。但构成一个T字形队形的计划有很大一部分要取决运气:由于双方都已高速前进,很有可能因为时机没有掌握好,导致自己从丁字的一横变成了一竖,从而被动挨打。

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尽管德国加强了海军力量,但是在舰只数量和排水吨位上仍然落后于英国,火炮口径和数量也不及英方。因此,在战争开始后的两年半时间里,英国凭借其海军优势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使德国舰队多半时间困在威廉港和不来梅港,成了名副其实的“存在舰队”。

1916年德国公海舰队只有18艘战列舰,而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有33艘,加上在战争行进之下,德国不能增加更多战列舰,所以德国公海舰队难以与皇家海军本土舰队进行大规模舰队决战。

1916年1月,赖因哈德·舍尔海军上将被任命为德国大洋舰队司令。他沮丧的发现。面对实力强大的英主力舰队,摆在他面前的现实选择只有一个,要么困在港内无所作为,要么拼掉英主力舰队。他制定了一个富有进攻性的大胆计划:首先以少数战列舰和巡洋舰沿着英国沿海地区开始了一系列打了就跑的袭击,诱使部分英国舰队前出,然后集中大洋舰队主力聚歼英国主力舰队。为实现这一计划,舍尔用了4个月的时间,派出战列巡洋舰、潜艇和“齐柏林”飞艇,多次袭击英国东海岸。

1916年5月30日,他订出一个方案,想把英国皇家海军诱入圈套。他的诱饵是游弋在挪威海岸的弗兰茨·冯·希佩尔海军上将指挥的由战列巡洋舰和轻巡洋舰组成的舰队。他推论,英国人是不会派出整个舰队来拦截一次有限的侵袭的。舍尔指挥的公海舰队的全部力量在五十英里之后跟踪着。如果英海军出击,希佩尔进行象征性的抵抗后就转舵,把追击者引进舍尔的大舰队的射程内。

1914年8月25日,德国海军“马格德堡”轻巡洋舰在芬兰湾触雷(一说为触礁)搁浅,正当德国海军驱逐舰救援弃舰官兵的时候,俄国海军舰艇突然出现并打跑了德军驱逐舰,致使德军未能彻底炸毁“马格德堡”号的残骸。事后,俄国潜水员在德国军舰残骸里,意外发现了一份德国海军的密码本和旗语手册,并将其提供给英国,使英国海军部轻而易举地破译了德国海军的无线电密码,知道了德国的计划。

5月30日下午,英国海军主力舰队司令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接到一份来自伦敦的绝密情报:“德国大洋舰队将于明日出航。”获悉情报后,海军上将约翰·杰利科和海军中将戴维·贝蒂都感觉到有意外的行动,杰利科连夜制定出一个与舍尔如出一辙的作战计划:戴维·贝蒂海军中将率领前卫舰队从苏格兰的罗赛思港出发,于31日下午到达挪威以东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以期与德舰队相遇。

杰利科则亲自率主力舰队从斯卡帕弗洛港出发,也于31日下午到达贝蒂舰队西北方向60海里处的海域,如果此刻贝蒂与德舰队交上火,在主动示弱后,他应将对方引向舰队主力的方向,这样杰利科庞大的舰群就会出现在德舰的侧后。凭借英舰队庞大的火力和速度,杰利科认为完全有把握歼灭出现在预想海域上的德国舰队。

战争情况

1916年5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海战发生在日德兰海。战前,德国舰队共99艘战舰(16艘战列舰,5艘战列巡洋舰,6艘前无畏舰,11艘轻巡洋舰,61艘鱼雷艇),分为两个编队,由南向北行驶。英国舰队共151艘战舰(28艘战列舰,9艘战列巡洋舰,8艘装甲巡洋舰,26艘轻巡洋舰,78艘驱逐舰,1艘布雷艇,1艘水上飞机母舰),也分为两个编队,由北向南航行,双方相向运动,突然相遇,生死搏斗就这样拉开了。

鏖战过后,英国舰队损失3艘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共计11万吨;德国舰队损失1艘前无畏舰、1艘战列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共计6万吨。德国的战果大于英国,但此后德国公海舰队再也不敢冒险了,成为了马汉理论中的“只是存在的舰队”。

海战经过

前奏

1916年5月30日凌晨,希佩尔海军中将按计划率领5艘战列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和30艘驱逐舰组成的“诱饵舰队”驶出威廉港。根据舍尔的命令,这支“诱饵舰队”将沿丹麦西海岸北驶直趋斯卡格拉克海峡。航行中,希佩尔还让各舰的无线电发报机不停地发报,以诱使英国人上钩。

在希佩尔出发2小时后,舍尔亲自率领大洋舰队主力也悄悄地离开了威廉港。这是一支由21艘战列舰、6艘轻巡洋舰和31艘驱逐舰组成的的庞大舰队,隐蔽在“诱饵舰队”舰队之后50海里处,随时准备聚歼上钩之敌。另外,一支由16艘大型潜艇、6艘小型潜艇以及10艘大型“齐柏林”飞艇组成的侦察保障部队,已预先在英国海域和北海海域展开,严密监视英国海军动向。

与充当“诱饵”的希佩尔舰队大张旗鼓的航行相反,舍尔所率主力编队的出航保持了严格的无线电静默。同时,威廉港的无线电台仍继续使用舍尔的旗舰——“腓特烈大帝”号的呼号,同外界联络,造成舍尔海军上将及大洋舰队主力仍在港内的假象。

5月30日晚20时30分,杰利科亲率由24艘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20艘巡洋舰和50艘驱逐舰组成的庞大舰群开出了斯卡帕湾。之后,贝蒂率领由4艘战列舰、6艘战列巡洋舰、14艘轻巡洋舰和27艘驱逐舰组成的前卫舰队驶离了罗赛思港。几小时后,设伏在罗赛思港外的德国潜艇向大洋舰队发回了“敌人舰队出航”的电报。而德国的“诱饵舰队”也早在英国人的监视之下。

几乎倾巢而出的两支舰队都认为自己的“诱饵战术”获得了成功。这时,无论是舍尔还是杰利科,都未预料到对方舰队已经全数出动。更未预料到在不久之后,他们将亲自参与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舰队决战。

一艘由旧轮船改装的“坎帕尼亚号”水上飞机母舰,已经装上四十码的飞行甲板,预定随同贝蒂的舰群航行,但由于发生差错,母舰舰长直到贝蒂离开以后九十分钟才接到命令。杰利科在午夜首先得知“坎帕尼亚号”单独驶进暗夜中;到2时,杰利科注意到这艘母舰是在没有护航的、潜艇很多的水域中航行,命令它返回港口。由此而造成的缺乏空中侦察,对日德兰海战起了重大影响。

5月31日破晓前,希佩尔的旗舰“吕措夫号”,率领诱敌深入的侦查舰队驶向丹麦海岸直到斯卡格拉克,这个北海伸出的八十英里宽的一条海峡,把丹麦和挪威分割开来。舍尔所以选择这条路线,在于使沿海地区众多的英国间谍,得以报告德国部队的所在。为了进一步表明他的方位,希佩尔的无线电发报机不停地发报。德国人透露的东西确实比他们想透露的多。

30日夜,英国主力舰队循着岔开的路线向东行驶,在挪威海岸以西约五十英里处再和贝蒂的舰群会合。贝蒂的诱敌深入舰队由四艘战列舰和六艘战列巡洋舰组成,而希佩尔的海军中队则包括五艘战列巡洋舰。双方都有轻驱逐舰进行侦察。贝蒂海军上将的航线,大致与杰利科保持一致,但在再往南约七十英里。

5月31日14时,贝蒂海军中将率领的英前卫舰队到达了合恩礁以北海域。

14时10分,英前卫舰队转舵向北驶向同主力舰队会合的区域。计划于傍晚在斯卡格拉克和主力舰队会合。由于计算错误,此时的位置实际上是在杰利科指定的方位以西十海里。此时离主力19海里,即相差一个多小时。此时,在贝蒂舰队以东三十五英里的海面上,希佩尔海军中将率领的德前卫舰队也正按平行的航线向北行驶,其后40海里处是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主力。贝蒂和希佩尔谁也不知道敌人就在自己不远处。眼看这两只敌对的舰队就要擦肩而过。

14时20分,一艘丹麦籍货轮“弗约尔”号经过日德兰半岛以南海面时拉响了汽笛,一股浓浓的蒸气冲上天空。贝蒂舰队东侧翼的一艘轻巡洋舰“加拉蒂号”离开编队前往查看。与此同时,希佩尔的掩护侧翼的轻巡洋舰“埃尔平号”看见了这同一只船,转轮向它驶去。当两舰共同向这艘货轮接近时,差不多同时候互相认出来了,于是立即向各自舰队司令官发出警讯:“发现敌舰!”的信号。

要是“坎帕尼亚号”同贝蒂的中队一起航行,对德海军有利的这场遭遇战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敌对双方很可能在再往北的地方遭遇,那就在杰利科的主力的射程之内了。英巡洋舰“加拉蒂”号和德轻巡洋舰相向全速行进。

14时28分,“加拉蒂”号首先向向德舰开炮,德舰也开炮还击,双方展开了一场短暂的炮战。这幕序剧之后,一场总共有265艘各类型军舰(其中英国149艘,德国116艘)和10万名左右海军官兵,在400平方英里洋面上展开的日德兰大海战很快就拉开了正剧的战幕。

开始

希佩尔海军中将在他的旗舰“吕措夫”号上收到“埃尔平”号发现敌情的报告后,起初向英军战列巡洋舰接近,继而就遵照舍尔的计划,下令所属各舰转向东南,尽量将贝蒂引向大洋舰队主力。贝蒂转向东南,驱舰猛追。贝蒂指挥所有舰只“处于全面待战状态”,然后急忙下了一道轻率的命令。

他命令他的六艘战列巡洋舰以每小时二十五海里的最高速度走在前面,同时他的第5战列舰分舰队四艘更有威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则落在后面。贝蒂企图同包括希佩尔的“吕措夫号”在内的敌军五艘战列巡洋舰交战,而牺牲了他在数量上近乎两对一的优势。他的行动太过急切,以至于第5战列舰分舰队4艘战列舰未能看清信号而掉队10多海里,结果,贝蒂对希佩尔本来是10∶5的实力降为6∶5。

15时45分,日德兰海面,英德海军的两支前卫舰队成同向异舷的航行状态,由于贝蒂在速度上稍快一些,他和希佩尔的距离越来越缩短。与此同时,双方的主力舰队——杰利科距此约20海里,舍尔距此约40海里。但在希佩尔的引诱下,贝蒂逐渐向舍尔所在的海域接近,而他自己却浑然不知。当然,希佩尔也不知道在贝蒂舰队之外,还有一支由杰利科海军上将亲自率领的规模更庞大的英国舰队,也正向这里驶来。

15时48分,希佩尔命令各舰向21000码之外的贝蒂舰队开火,双方前卫舰队之间的战斗终于打响了。

这位德国海军上将主要关心的,是英国13.5英寸和15英寸炮群对付他的11英寸和12英寸大炮,但在短暂的互射中,德海军的射击技术大大胜过英海军。火炮命中率远远高于英舰。另外,德军的穿甲弹也优于英军。双方交火后,德舰的第一次齐射就命中了贝蒂的舰队,贝蒂的旗舰“狮号”和“虎号”频频被击中。

16时,一枚穿甲弹洞穿中“狮”号中部炮塔,并在塔内爆炸,引燃了火药袋。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双腿已被炸断的炮塔指挥官哈维上校挣扎着通过传声管下令向弹药舱注水,才使“雄狮”号免遭覆没的厄运。战后,哈维上校被追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16时5分,战列巡洋舰“不倦”号被从“冯?德?塔恩号”射出的两枚穿甲弹击中,弹药库爆炸了,附近船只上的人惊呆地看到,“各种东西都被炸到高空,一只五十英尺蒸汽推动的舰载水雷艇被炸到约二百英尺高”。不久就连同舰上1017名官兵沉没了。之后,德国舰队集中火力猛轰英国玛丽女王号战列巡洋舰,使这艘装有13.5英寸大炮的超级无畏战舰连中数弹,爆炸后一折两段,迅速沉没,全舰1275人仅有9人生还。

据一位目睹者说,引起了“一小阵看来象煤灰那样的尘雾,这就是它被击中的地方,但此外再也没有什幺了,直到几分钟以后,前面又冒出可怕的黄色火焰和一大片浓密的黑烟,而‘玛丽女王号’本身则再也看不见了”。

在短短几十分钟内,英战列巡洋舰2沉1伤,而德军只损失了2艘小型驱逐舰。力量对比迅速发生逆转。德国炮弹又击中“皇家公主号”,她陷入在烟雾和火焰包围之中。两只船已被击沉,英军的形势岌岌可危,除“新西兰号”外,其余的船也都受伤。贝蒂决心继续战斗,深信四艘无畏舰不久就会和他会合。

这位海军上将转过脸来,露出烦恼的神色对他的海军将官评论说,“我们这些该死的船今天有点毛病。向左转动两个罗经点”,这个方位其实是向着敌人开去。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掉队的4艘英战列舰赶到(海军少将埃文·托马斯的战列舰中队——“巴勒姆号”、“马来亚号”、“勇敢号”和“厌战号”)总算把贝蒂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在英战列舰大口径火炮的轰击下,德国舰队有些顶不住了,希佩尔指挥他的战舰,向东边打边撤,贝蒂紧追不舍。舍尔的伏击贝蒂的方案现在已被挫败,不得不伸出他的手来使希佩尔免于必然的毁灭了。贝蒂继续按原来方向航行,直到德国主力舰队隐隐呈现在地平线上为止,发现迎面而来的是德国大洋舰队主力时,英国舰队这时才发现上了大当!

这位中将冲动好战的个性与过分沉着的杰利科是两个极端,“一旦抓住决不放手”是德国人对他的形容。早在5月初,当第一海务大臣要求第五战列舰分队开到罗塞斯港归贝蒂指挥时,杰利科极力反对:“给的船越多,他的胆子越大。”现在预言应验了。

贝蒂急令他的舰队转为反航向,同时向杰利科发电呼救。舍尔见状下令舰队全线追击,希佩尔指挥他的舰队转身冲在最前面。埃文-托马斯没有看见转向的旗号,他的战列舰成为德舰炮火的目标,在避开德海军之前,遭受了损伤和伤亡。

舍尔认为英国舰队主力不在附近,因此决定追击向北全速逃走的贝蒂舰队。但德国舰队末尾几艘老式战列舰(前无畏舰)拖慢了整个纵队的航速。下午5时30分,德国先遣驱逐舰看到几艘英国舰只从东北向它们驶来。这些舰只属于海军少将霍勒斯·胡德指挥的由三艘战列巡洋舰组成的舰群,是杰利科派来加强贝蒂的中队的。在短暂的交锋中,德国轻巡洋舰“威斯巴登号”连续遭到猛击,和它的大部分船员沉没了。两艘驱逐舰,即德国的V-48和英国的“鲨鱼号”,也同归于尽。

英国舰队担任前卫的装甲巡洋舰分队两艘装甲巡洋舰抢先出击,“防御号”和它的姊妹舰“勇士号”,在六千码处和希佩尔的战斗巡洋舰交战。四分钟内,“防御号”被击沉,它的九百零八名船员牺牲了;第二天,“勇士号”在被拖进苏格兰港口时也沉没了。“厌战号”为了躲避后方突然接近的“马来亚号”,操舵装置卡住暂时失灵了,“厌战号”在海面上打转,被德国战列舰的炮火多次命中。

这两支大舰队现在正互相向对方冲去,杰利科不断和伦敦海军部通讯,那里的破译专家——根据被缴获的德国海军密码簿——截住舍尔、希佩尔和柏林海军部之间往返的电讯。依靠无线电探向器和德国海军的北海平方面积海图,英国技术人员确定了公海舰队正在变动中的方位。下午5时45分,杰利科接到通知,知道敌人在一小时一刻钟之前大概在什幺地方。

英国舰队以每四艘战列舰成一行、六行并列的队形向南航行前进。每行相距二千码,每只船相隔五百码。这种队形是不合战斗需要的,因为只有少数炮能向前射击;只有各舰依舷侧排成一行,容许每舰的船头炮群和船尾炮群同时瞄准,才能发挥最大限度的火力。

要把战列舰部署成舷侧单行,需要四分钟,但这种动作的先决条件是要敌舰正好在前面,并且已经知道它的准确距离。如果敌人迫近左侧翼或右侧翼,则用另一机动动作,使舰队可以向进攻的兵力列成舷侧单行。杰利科不能决定他的机动动作,直到他知道舍尔的航向和方位。

下午6时,杰利科的“铁公爵号”和贝蒂的“雄狮号”互相望见了。舰队总司令发信号问道,“敌人的作战舰队在哪里?”但没有接到回答。贝蒂逃得太快,与敌人脱离后,贝蒂本人了解情况也不确切。杰利科未从贝蒂那里得到必要的情况报告,这种情形大大耽搁了英国舰队的战术展开和由航行队形变换成战斗队形的动作。十分钟后,再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在贝蒂用闪光灯信号回答之前,四分钟过去了:“已经望见敌人作战舰队的方位西南偏南。”敌舰正好向英国主力舰队的右侧翼行进。

杰利科稍为研究了一下罗盘,然后下令向左舷散开。他的左纵队全速向前行进,其它五个纵队顺利地鱼贯而行,直到二十四艘无畏级战舰排成一条一万五千码长的作战单行,向东南行驶。贝蒂和胡德的战列巡洋舰队以及第5战列舰分舰队奉命在主力的单纵队前面就位,但在战斗开始时第5分队不得不排在单纵队的末尾。

这一机动动作完成之前,舍尔并不知道英国主力舰队就在这个区域。当东北地平线变成一片银白色和桔黄色闪光的全景,继之以一阵冰雹般的巨大爆炸炮弹时,他的轻型侦察舰只几乎来不及向他发信号。杰利科正在做“T”字的战略机动动作,24艘战列舰排成一条1.5万码长的作战单行,向东南方向的德大洋舰队猛扑过去。这使舍尔的一艘接着一艘的成行舰只,在发挥炮火威力方面大大受到阻碍,而英国主力舰队却能够用所有大炮轰击它们。

皇家海军是在有利条件下射击的。除炮口发出的闪光外,杰利科的舰只被东方天空的阴暗和德舰烟囱里吹向东方的浓密煤烟所遮蔽。十分钟内,冲在前面的希佩尔的舰只至少受到十二次丧失战斗力的命中,多艘战舰中弹。“柯尼格号”燃起大火,“吕措夫号”的船头几乎在水线以下,冯?德?塔恩号战列巡洋舰的每一门炮都被炸成无用的残铁。德国水密舱的工艺,这些被击中的船既不爆炸,也不下沉。

贝蒂舰队调转航向,从后方高速插到整个舰队的前端,与希佩尔舰队展开激烈的搏杀。英国主力舰队在数量上的优势,加之杰利科成功地运用T字头战术,充分发挥了他的舰炮火力。而德方由于前面的挡住了后面的射界,所以在发挥火炮威力方面大大受到了阻碍。更加不利的是,提前转向的贝蒂舰队,已经开始插入德国舰队的后方海面,进而切断了德国舰队与本土基地的航路。

面对困境,加上英国水兵俘虏的供词,舍尔终于发现他所面对的是整个英国主力舰队。他没有犹豫,果断地命令各舰转向右舷。根据这项命令,德国各舰都倒转航向,作了个180度的急转弯,撤出了战斗,然后在薄雾中消失。在逃走之前,德海军进行了一次突击。

虽然“德弗林格尔号”已被命中数次,它向英第3战列巡洋舰中队旗舰“无敌”号发射的一次齐射。雷鸣般的爆炸把这艘船炸裂为两半,船首和船尾冲向天空,然后舰队司令胡德少将连同全体船员一千零二十六名都沉没了。到此时为止,德国的成绩是击沉对方三艘战列巡洋舰、两艘巡洋舰和三艘驱逐舰,自己只损失了一艘轻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

德国海军退却后,杰利科惟恐他的舰只遭到敌人丢在后面的水雷(德国海军一个水雷都没有带)或驱逐舰发射的鱼雷的损害,命令他的舰队倒转航向。两个对手谁都望不见谁了。在接着发生的短暂平静阶段,杰利科把他的舰队改编成六个纵队,并把航向改为西南,意欲使他的舰只在公海舰队和德国之间成为一道障碍。

由于通往德国本土基地的航路被贝蒂舰队切断,大洋舰队只得向西南方向行驶,这就是说大洋舰队跑得越远,离东南方向本土基地也就越远。舍尔见杰利科没有实施追击,判断杰利科一定是把他的主力舰队部署到自己的返航航线上去了,这比追击更加可怕。于是,舍尔决定趁英国舰队变换队形时转身杀回去,从主力舰队的尾部实施突破,打破英军封锁,拼杀出一条血路,返回基地。一番琢磨之后,舍尔再次下达了全舰队转向的命令。他要打回去,与杰利科再厮杀一番。

19时刚过,舍尔的舰队在杰利科舰队的左舷出现了。不幸的是,德国大洋舰队没有冲向英国主力舰队的尾部,而是直接撞入了英国主力舰队的中央,战场上又一次形成了对英国舰队有利的“T”字行作战态势。大洋舰队再度处于背向日落的方向,其轮廓清晰可见,而英国舰队仍隐没在烟雾之中。

在发现德海军四分钟后,杰利科稍稍改变航向以便缩短射程,英国战列舰在8000码的距离开炮。舰只象幽灵般地从薄雾中钻出,齐射了一两次,然后又消失了。前沿的德舰都被集中的炮火所覆盖。除炮口的闪光外,德舰看不到英舰,只看到远方炮口处的闪光。舍尔眼见大洋舰队又一次陷入危急之境,立即下令施放烟幕和鱼雷,并命希佩尔的战列巡洋舰掩护主力转向后撤。在烟幕和希佩尔的掩护下,公海舰队的其余舰只再一次倒转航向,舰队又一次脱离险境。

当最后一批舰只从乱军中冲杀出来时,希佩尔的旗舰“吕措夫”号已千疮百孔,因为该舰已完全不能行驶,妨碍了舰队的行动,被迫弃舰沉没。战列巡洋舰“毛奇”号上升起了希佩尔海军中将的指挥旗。希佩尔舰队已经遭到连续轰击的舰只,进一步受损,大量海水涌进裂口。他的所有战列巡洋舰都进水一千吨或更多的海水;“赛德利茨号”甲板下面虽已涌进有五千吨海水,它还是继续航行。(这些船在三个月内都能修复,回去服役,它们设计师的技能是值得称颂的。)在“德弗林格尔号”上,主炮塔成为一片废墟。

20时,天色已渐渐地黑了下来,杰利科担心受到德军鱼雷和水雷的攻击,便没有追击,转向与向西逃的德国人相反的方向。距离扩大着,那时英国海军上将感到已够安全,可以掉头跟踪德国人了,但黑暗使他剩下的胜利机会消失了。20时25分,贝蒂的快速战列巡洋舰开到向西航行的若干德国舰队的射程内,并且开炮。德海军以若干次齐射回击,但不久双方都望不见对方了。

夜间,杰利科不愿恢复战斗。他的较长的大炮射程和数量上的优势,对付偷偷摸摸地进入鱼雷射程的小船,占不到便宜。他打算先将舍尔舰队围堵在返回其本土基地的航线外,在白天结束战斗。用他的话说,“那将是皇家海军的一个精彩的白昼”。英国大舰队改编成三个平行的纵队,把驱逐舰部署在船尾九千码的地方,以防鱼雷。任何被那支纵队看见的战舰,就要被认为是敌人。

21时17分,这个编队向南巡航,以贝蒂的中队为前卫。一只布雷艇驶到丹麦海岸外面去封锁合恩礁水道,这是舍尔三条可能逃遁的途径之一。舍尔同样明白,如果他的舰队未能在夜间冲出包围,那幺天亮之后,他将不可能再有任何希望了。经过仔细分析和推算,舍尔决定转向东南,趁夜从主力舰队的尾部冲杀过去,然后经合恩礁水道返回基地。为此,舍尔把所有能用的驱逐舰都派出去拦截英军主力舰队,掩护大洋舰队突围。

大战尾声

按照舍尔的命令,德驱逐舰拼死一搏,从不同的方向袭击英主力舰队,给英军造成混乱和判断失误,使杰利科摸不清德国舰队在哪个方向。23时30分,大洋舰队和英军担任后卫的驱逐舰遭遇,由此演出了日德兰大海战的最后一幕。双方借助照明弹、探照灯和舰艇中弹的火光进行着漫无目标的射击和冲撞。

夜战中,英国的巡洋舰“黑王子”号误以为向其驶来的几个巨大黑影是友舰,便发出联络信号,结果招来4艘德国战列舰的一阵齐射,当即变成一团火球。在震撼夜空的爆炸声中,“黑王子”号连同八百五十二名水手沉没了。德国老式战列舰“波梅恩”号、轻巡洋舰“弗劳恩洛布”号和“罗斯托克”号被英国驱逐舰的鱼雷击沉,“波梅恩”号是德国在这次战斗中丧失的唯一主力舰。还有1艘轻巡洋舰“埃尔平号”号同已方战列舰“波森”号意外相撞而沉没。夜间战斗驱逐舰的损失是:英军5艘,德军2艘。

6月1日凌晨3时,德国舰队终于从英军封锁线上杀开了一条血路,航向合恩礁水域。合恩礁水域是出入德国大洋舰队的基地——威廉港的必经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海军防御英国舰队的海上袭击,在此布下了无数水雷。水雷阵极不规则,犹如谜宫。开战以来,许多企图偷袭威廉港的英国军舰都有来无回,葬身雷区。要想通过雷区,只有德国海军高级将领才知道其间唯一的一条狭窄水道。

舍尔的舰队在3时30分到达,时间已到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舍尔指挥他的舰队排成一路纵队,一艘紧跟着一艘安然通过雷区,向着威廉港驶去。大洋舰队总算摆脱了英国主力舰队!英国海军部发来电报通知杰利科,公海舰队可能向合恩礁航行,但细节则模糊不清。海军部还忘了通知他,舍尔要求派飞机侦察合恩礁——他的计划的明确证明。

拂晓时,杰利科恢复他对脱离的德国大洋舰队的搜索,但一无所得。凌晨4时15分,英国海军部给杰利科发来电讯侦察通报,告诉他舍尔的舰队已安全通过了合恩礁水道,即将回到威廉港,失望的杰利科只好带着他的主力舰队返回斯卡帕弗洛海军基地。这场盛况空前的战列舰海上大战结束了。

战争结果

炮弹命中率

德国公海舰队第一和第三战列舰分舰队总共发射1904发大口径炮弹,平均每舰119发,每门炮10.9发(携带量为80-90发);战列巡洋舰共发射1670发大口径炮弹,平均每舰334发,每门炮37.95发(携带量为80-90发)。共计发射大口径炮弹3597发,中口径炮弹3952发,小口径炮弹5300发,大口径炮弹命中确认120发,平均命中率3.33%,中口径和小口径命中107发,平均命中率1.16%;英国战列舰总共发射大口径炮弹4598发,其中有15英寸炮的1239发,平均命中率2.17%。

根据Arthur J Marder教授在《从无畏舰到斯卡帕》指出的,德国战舰近四分之一的大口径命中弹集中在三艘英国装甲巡洋舰上,包括武士(15发),防御(7发)和黑王子(15发),她们都是在极近的距离上被命中的。前两者只有7000码,后者更是只有1000码。而在德国方面统计英国战绩时,并没有计算威斯巴登被击中的次数,根据英国资料,至少被射击200发以上。因此参看双方命中率时,可以认为大致相当。

所有被击沉舰船的中弹数目都是大约统计值,夜间混战中的命中数目更是如此。

伤亡人数

德国公海舰队参战官兵总人数在45000名左右,伤亡比例6.79%,其中军官89名,候补军官25名,工程师14名,厨师等非战斗人员5名,医疗官11名,准尉89名,士官572名,普通水兵2253名。沉没:1艘战列巡洋舰,1艘前无畏舰,4艘轻巡洋舰,5艘鱼雷艇(62,300吨沉没)。

英国大洋舰队参战官兵总人数在60000名左右,伤亡比例11.59%。(英国官方公布数字是6097人战死,510人受伤,177人被俘,总共6784人,占总参战人数的8.84%)。沉没:3艘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8艘驱逐舰(约113,300吨沉没)。

海战结束后,交战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者,以至于如何评判它成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就战术而言,德国人的确是这场海战的胜利者,大洋舰队向强大的英主力舰队发起了勇猛的挑战,希佩尔舰队重创了贝蒂舰队,舍尔准确的判断和优良的航海技术,使他成攻地摆脱了占极大优势的杰利科的追击。

德国设计技术高于英国海战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英德两国不同的设计哲学。英国建造的舰只强调的是速度和火力,而牺牲的是装甲防护力。德国军舰则在降低航速和武备的基础上强调更好的防护力。德国在技术上的熟练显然胜过英国人。他们装有定时信管的穿甲弹穿过英国船壳爆炸,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英国炮弹往往碰上装甲即炸。英国方面使用的火药也存在着问题,其更易燃易爆。

而皇家海军在运送弹药时不关闭弹药舱门,这也是一个致命的失误。在至关重要的防火系统方面,德海军更是优越得多。德国人在多格尔沙洲一战后,注意到了弹药储藏室和弹药输送机也能导致弹药库火灾,立即对这两个部分进行了封闭改装,海战中炮弹在德国炮塔里爆炸,不会引起进一步的损害,防护得很好的垂直信道,防止火势下窜到弹药库。而皇家海军却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至少三艘英国战列巡洋舰的炸裂,是由于炮弹在炮塔里爆炸时,引起了下至火药甲板的一系列炸药的爆炸。没有一艘德国船因这类缺陷而丧失。

同样双方运送发射药包使用的容器也有区别,德国人对发射药用金属容器封闭运送,而英国人则仅仅用蚕丝口袋包裹。德国船的上甲板在长射程的炮战中提供了较好的防护,鱼雷在它们加固了的舷侧爆炸,造成的损伤也较小。而且,德国在信号技术、测距和夜战设备方面,也都超过英国主力舰队。英国海军设计师集中注意力于速度和大口径大炮,而忽视了其它必要的改进,在这次战斗中皇家海军的这种缺陷是很明显的。

1918年初,贝蒂在海军部的一次会议上说,“现在必须认为,德国的战列巡洋舰中队的确比我们的优越。”

战略与战术胜利

英国本土舰队吨位损失多于德国公海舰队,但在战斗结束后的六月二日18时的统计显示本土舰队仍有27艘包括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主力舰可以随时投入战斗,公海舰队方面在同一时刻只有10艘主力舰可以随时投入应对,因此可以认为公海舰队并未能打破本土舰队在北海的数量优势。

所以,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

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皇家海军本土舰队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历史意义

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更稳定,而且还为当时反对法西斯国家的斗争增加了一份信心。

另外,英国进一步解放了西欧的海域领地,使得当时的俄国走向世界当时统治俄国的封建政权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使得俄国开始了新的发展。

英国继续掌控着附近海域的制海权,使得英国在海上的地位仍然十分坚固。这是对于战胜国而言所产生的影响。对战败国德国而言,德国在海战后便失去了海上作战的能力,只能利用潜水艇来作战了,这样使得德国的战斗范围又缩小了一半,对德国等法西斯国家是很不利的。

海战教训

在海战当天,除了英国皇家海军需要面对太阳射击和德国舰只被薄雾和烟尘遮蔽外,还有一些原因使得英国舰只的远战能力不理想,从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些原因看起来都不是什么致命的缺点,但是集合在一起就造成了远距离杀伤和军舰防护力的劣势。

测距仪

英国方面使用的测距仪较德国海军使用的立体感较差。而且它的光距(九英尺)较德国人的为小,这使得英国方面在测定德国舰只的位置时遇到了困难。相反,德国舰队使用的测距仪可以更快地测定对方的位置,并且也很容易修订误差。在日德兰海战中,由于天气和烟尘等原因,德国方面的测距仪更好的发挥了作用。

但是英国方面的测距仪一旦锁定了目标,就能比德国测距仪更好的跟踪目标。在海战中,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上装备的新型测距仪(光距十五英尺)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它们能和指挥仪结合使用。这种新型测距仪的性能大体与德制同类产品相当或略强。同样,德国人在射击时采用的标尺系统也优于英国方面。在日德兰海战后,皇家海军也采用了与德国方面类似的系统。

弹药储藏室

这本来是英德两国军舰设计上都存在的失误,但是德国人根据经验对弹药库进行了改造。在多格尔沙洲一战中,德方的塞德里茨号战列巡洋舰炮塔被击穿,结果大火很快就蔓延到弹药库,最后通过对弹药库进行注水才得以保全军舰。

在大战爆发前的时间里,造船工程师们一般通过加强弹药库隔壁的强度来防止火焰蔓延到弹药库。但是德国人在多格尔沙洲一战后,注意到了弹药储藏室和弹药输送机也能导致弹药库火灾。他们立即对这两个部分进行了封闭改装,而皇家海军却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结果在日德兰海战中皇家海军的战列巡洋舰象爆竹一样炸裂,而贝蒂的旗舰狮号仅仅是由于哈维少校的勇敢行为才得以幸免。

火药

英国方面使用的火药也存在着问题。为了防止爆炸和降低失火危险,英国方面使用凡士林作为稳定剂。但是。日德兰海战中却发现凡士林反而加剧了火药的活性,使得其更易燃易爆。同样双方运送发射药包使用的容器也有区别。德国人对发射药用金属容器封闭运送,而英国人则仅仅用蚕丝口袋包裹,同时英国火药储藏的时间也较长。而且皇家海军在运送弹药时不关闭弹药舱门,这也是一个致命的失误。

穿甲弹

在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使用的穿甲弹遇到德舰装甲即炸,无法穿透其坚固的外表。这是由于皇家海军在测试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时通常只在距离小于一万码入射角为九十度时测试。这使得这种穿甲弹在入射角小于九十度时穿甲效果并不理想。这一试验方法曾经广受置疑,但是海军部对这些怀疑视而不见,这也导致了日德兰海战中炸而不穿现象的出现。舍尔和希佩尔都承认如果英国使用更有效的穿甲弹,那么德国公海舰队将面临一场灾难。

纵贯整个日德兰海战,英国人在技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足,所以有如此多的损失当不为怪。在日德兰海战后海军部终于开始致力于对这些缺点进行改进,但是直到1917年终这些隐患才得以消除,可是这已经离德国最终投降不远了。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