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皮炎

日光皮炎

急性炎症反应
日光皮炎(solar dermatitis)亦称日晒伤(sunburn),系皮肤长时间暴晒于日光中的中波紫外线后所引起的急性光毒性反应。[1]临床上表现为曝露部潮红、灼痛,甚至发生水疱。主要分布在颜面、颈部和手背等曝光部位,尤以额部、面颊为多。常在表皮呈现红斑、丘疹、风团或水疱等,少数患者表现为红斑水肿或斑块,有类似于烫伤的感觉,日晒后症状明显加重,痛痒难忍,夜间尤甚,适当避光后会有好转。一般患处皮肤色素增加,可持续多年复发。
  • 中医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诊科室:
  • 多发群体:
  • 常见发病部位:皮肤
  • 常见病因:强烈的日晒
  • 常见症状:皮肤发红肿胀、灼热感、刺痛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病因

环境因素

日光大部分由可见光组成,光谱范围大约为390~770nm,它除了有刺激眼视网膜能力外,还有一些生物学活性,高于770nm的是红外线,是不可见的热线,能使皮肤发红。在390nm以下的紫外线。引起本病的是290~320nm中波紫外线。引起本病的是290~320nm中波紫外线。

机体敏感性

皮肤反应程度因照射时间、范围、环境因素及肤色不同而有差异。热可以增加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

机体易感

本病的发病也与个人的易感性有关。多见于春来夏初。高原居民、雪地勘探或水面作恶者发病较多。

病理改变

表皮有个别坏死的角朊细胞至大片融合性坏死。真皮浅层血管扩张,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症状

当皮肤受到强烈日光照射数小时至十数小时后,于暴露的部位如面、颈、手背等处发生皮疹。

根据皮肤反应轻重分为一度晒伤和二度晒伤。

一度晒伤表现为局部皮肤经日晒后出现弥漫性红斑,边界清楚,24~36小时高峰。

二度晒伤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后,继而发生水疱甚至大疱,疱壁紧张,疱液为淡黄色。自觉症状有灼痛或刺痒感。水疱破裂后呈糜烂面,不久干燥结痂,遗留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日晒后第二天病情到达高峰,可伴有发热、头痛、心悸、乏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一周后可恢复。

并发症

少数患者长期日晒亦可出现慢性损害,如皮肤增厚,角化,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或减退。

检查

皮肤的检查:日光皮炎常在受到日晒后发病。检查患者面、颈、前臂伸侧,手背等露出部位出现红斑、丘疹、风团样或水疱等皮疹。多形性是指在不同患者的皮疹常各不相同,呈现多形性,但就某一患者而言,皮疹形态常是单一的。以小丘疹及丘疱疹最为多见,少数患者表现为红斑水肿或斑块。病变与日照射密切相关,每于照射后,皮损明显加重,痒感加剧。皮疹常反复发作,日久可发生苔藓样改变,色素增加,可持续多年。

诊断鉴别

诊断

1、有强烈日光暴晒史。

2、面,颈,手臂及胸前V形区等暴露部位发生皮肤潮红,肿胀,自觉灼热或刺痛,严重者红肿区起水疱,甚至糜烂。

中医病机和辨证: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禀赋不耐,皮毛腠理不密,复感风热之邪,致使热不得外泄,郁于肌肤而成。

中医辨证分型:

(1)光毒侵袭型:

主证:暴露部位皮肤弥漫性潮红,表面紧张光亮,自觉灼痛;可伴身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光毒侵袭,发于肌肤。

(2)湿毒搏结型:

主证:日晒处皮肤红肿明显,有水疱或大疱,疱壁紧张,破后有黄色渗出,自觉胀痛或瘙痒;可伴身热,口渴不欲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湿毒搏结,蕴于肌肤。

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刺激物史,与日晒无关,皮损与接触部位相一致,皮肤红肿明显,常有大疱。

2、烟酸缺乏症(pellagra):除在露出部位发生红斑,界线清晰,红斑伴瘙痒或灼痛,严重者可发生大疱,甚至形成溃疡,皮损以突出部位为甚,鼻梁暗红色,呈瘀斑样,有粉末状鳞屑,所谓烟酸缺乏鼻,颇为特殊,除皮损外尚有消化道及精神症状。

治疗

中医治疗:

1、光毒侵袭型

治法:解毒清热,凉血消斑。

方药:连翘15g,银花15g,大青叶15g,青蒿15g,茵陈15g,丹皮15g,生地30g,生石膏30g,白茅根30g,栀子10g。

2、湿毒搏结型

治法:除湿解毒,清热凉血。

方药:龙胆草10g,黄芩10g,黄柏10g,六一散30g,茵陈15g,秦艽15g,马齿苋30g,地丁15g,生地30g,紫草根10g。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