旃

汉语汉字
旃是一个汉语汉字,拼音是zhān。
  • 中文名:旃
  • 拼音:zhān
  • 部首:方
  • 五笔:YTMY
  • 仓颉:YSOBY
  • 字级:二级
  • 笔画:10
  • 部首笔划:4

字源解说

旃是形声兼会意字,“㫃(yǎn)”为形旁,“丹”为声旁,“丹”也表意,指红色。此外《说文》中有一个异体字作“旜”,是形声字,“㫃”为形旁,“亶”为声旁。如今规范化,以“旃”为正体。

释义

(1)本意 〈文言义〉〖名〗古代的一种赤色曲柄旗 [red flag]

置旃以为辕门。――《谷梁传·昭公八年》

通帛为旃。通以赤色为之。――《释名·释兵》

引申泛指旌旗

收功单于旃。――晋·陆机《饮马长城窟行》

又如:旃帛(红旗);旃旌(泛指赤色旗帜);旃戎(军旅)

(2)〈文言义〉〖名〗通“毡”,一种毛织品。 [felt]

不知其可以为旃也。――《淮南子·齐俗》

被旃裘。――《史记·匈奴传》

旃毛并咽之。――《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旃席(毡帐);旃衣(以毛毡等制成的衣服);旃车(毡篷车);旃席(毡席;毛毡)

(3)〈文言义〉〖助〗之、焉二字的合读

勉旃(希望你奋发有为)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诗经·国风·魏风·陟岵》。马瑞辰通释:“之、旃一声之转,又为‘之焉’之合声,故旃训‘之’,又训‘焉’。”

黄发在廷,余感忘古人求旧之义。勉旃!夙夜服此训辞。――明钱谦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有时仅相当于代词“之”

《后汉书·张衡传》:“或不速而自怀,或羡旃而不臻。”

方言集汇

粤语:zin1

客家话:[客英字典]zhen1[宝安腔]zen1[梅县腔]zhan1[海陆丰腔]zhan1[台湾四县腔]zan1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诸延切,音饘。《说文》旗曲柄也,所以旃表士众,周礼曰:通帛为旃。○按《周礼·春官》司常,今作旜。《尔雅·释天》因章曰旃。《注》以帛练为旒,因其文章,不复画之。《释名》旃,战也。战战恭已而已也。三孤所建,象无事也。《左传·昭二十年》旃以招大夫。

又《博雅》旃,之也。《诗·魏风》上愼旃哉。《左传·桓九年》虞公求旃。

又《小尔雅》旃,焉也。《诗·唐风》舍旃舍旃。《笺》旃之言焉也。

又《尔雅·释天》太岁在乙曰旃蒙。

又《史记·匈奴传》被旃裘。《前汉·王褒传》夫荷旃被毳者。

又《韵补》叶之人切。《陆云·夏府君诔》广命俊乂,惟弓与旃。震我声敎,遇响惟殷。

说文解字

【卷七】【㫃部】旃

旗曲柄也。所以旃表士众。从㫃丹声。《周礼》曰:“通帛为旃。”旜,旃或从亶。诸延切

说文解字注

(旃)旗曲柄也。汉田蚡传曰。前堂罗钟?。列曲旃。蘇林云。礼、大夫立曲旃。曲旃、柄上曲也。按蘇林所据礼正与周礼司常孤卿建旜、大司马帅都载旜合。帅都、遂大夫也。左传曰。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正谓大夫用旃也。庸风传曰。干旄、大夫之旃。子虚赋。靡鱼须之桡旃。张揖曰。以鱼须为柄。师古曰。桡旃卽曲旃也。所㠯旃表士众。旃当为展。以曡韵为训。聘礼曰。使者载旜。注云。载之者、所以表识其事也。及竟张旜誓。注云。张旜、明事在此国也。此与仲秋治兵载旜皆展表士众之义。从㫃。丹声。诸延切。十四部。叚借为语助。如尙愼旃哉。传曰旃、之也。周礼曰。通帛为旃。司常职文。注云。通帛谓大赤。从周正色。无饰。尔雅。因章曰旃。郭云。因绛帛之文章。不复画之。

(旜)或从亶。亶声也。周礼、礼经皆如此作。

词语

【旃裘】zhānqiú

[fur coat] 即“毡裘”。毛制的衣服

旃裘筋角。――《史记·货殖列传》

【旃檀】zhāntán

[sandal(wood)] 古书上指檀香。也作“栴檀”。[梵语 candana]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