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理论体系
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新发展的一种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主要代表人物有E.C.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1]。这个学派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本身,主张以实验科学的方法分析行为原理,找出心理学相关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该学派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把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对学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贡献。
    中文名:新行为主义 外文名: 别名: 产生年代:20世纪30年代 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 主要贡献:首次在心理学中加入"中介变量”

发展历史

19世纪末华生行为主义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在随后的时代里以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人为代表人物的一大批心理学家纷纷根据自己的见解对行为主义作出不同程度的补充。

其中影响较为巨大的是托尔曼整体行为主义、赫尔的假设-演绎系统、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后人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一套心理学研究方法,并将其称为新行为主义。

产生原因

19世纪末以华生为首的行为主义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逐渐暴露出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全盘否认意识对心理学的影响;

忽视有机体内部条件的研究,贬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心理学产生了"无头脑”的倾向,将人的心理活动降低到动物心理的水平;

过于强调外在刺激对行为的意义,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的行为动机,使得人们对行为的理解过于简单。

同时代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提出的基于行为主义S-R公式的S-O-R公式使得行为主义心理学受到巨大影响。对于学习过程的重视和对学习心理学的探讨也是新行为主义产生的一个原因。

托尔曼理论

20世纪30年代托尔曼的理论对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整体化,并将中介变量的概念加以整理分析,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一系列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但可以根据引起行为的先行条件及最终的行为结果本身推断出来的中介因素,这便是中介变量。把S-R理解为S-O-R,中介变量就是在O(有机体)内正在进行的活动。

它是完全可以客观定义和定量的,它能客观、精确地同一定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联系起来。

赫尔理论

20世纪40年代赫尔的特殊之处在于他试图创立一套以数学为推理工具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希望借此使心理学体系数量化,从而巩固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赫尔创立的这套研究方法体系因其主要依赖于数学推理,因而被称做假设-演绎系统。假设-演绎系统因其原理较为科学,故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主要研究方法。

斯金纳理论

20世纪40年代斯金纳的理论综合前人经验加以优化,并将其用于学习领域,也因此成为新行为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斯金纳理论体系则是强调行为的科学研究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其任

务就是建立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情境与继之而来的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斯金纳认为,有机体内部所发生的事件,不管称为中介变量,或是叫做生理过程,其本身也是行为的一部分。

有机体外部和内部的事件具有同样的物理维度,因而无须假定那些内部事件具有任何特殊性质,或者必须用任何特殊方法去认识。斯金纳发现定时强化比连续强化要优越。

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越短,动物的反应就越快;反之,反应的速度就下降。定比强化更为优越。动物在定比强化中的反应比在定时强化中的反应更快些。如果比例不是定得太高,那么这种定比强化是非常有效的。

最终没落

随着研究的进展,新行为主义对人体内部因素所采取的机械论观点暴露出严重缺陷。与此同时哲学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新行为主义信奉逻辑实证主义,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逻辑实证主义面临着新一代科学哲学家的挑战。

面对新行为主义的危机,行为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分裂。一部分新行为主义者认为危机的原因在于过分依靠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片面强调了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

他们主张采取更为"温和”的态度,试图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信念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行为主义的"禁区”,去寻找新的出路。

20世纪50年代在行为主义日益陷于困境和认知革命的影响下,温和的新行为主义者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大胆地吸收认知革命的成果,开创了一条独特的道路,美国心理学史家库克认为"温和的新行为主义”几乎全然丧失了其可鉴别的特点,故在前面再加上一个新的"新”字,这意味着,行为主义的第三代一一继早期的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之后一一新的新行为主义产生了。

哲学背景

逻辑实证主义

20世纪20~5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逻辑实证主义,又名逻辑经验主义,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一切科学命题皆源于经验,对经验进行逻辑分析就是要把命题分解为各个概念,之后将各个具体概念归结为更基本的概念,将各个具体命题归结为更基本的命题。

一个命题是否科学、有意义,取决于它是否能为经验所证实。新行为主义者正是受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启发,冲破了早期行为主义因有机体内部因素不能直接被观察证实而不予研究的局限,使得面对而不是绝然回避意识这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并得以作出不同程度的解释。

操作主义

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操作主义认为科学家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探讨有关科学概念的精确定义标准,而操作正是一切概念的基础。所谓操作,是一种最原始、最基本、非分析的概念,是客观的、可以观察到的事实。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概念或命题不能用客观的、可观察的操作来验证,那它就是虚伪的、没有意义的。

操作主义赋予新行为主义者具有启迪意义的是,如果意识的东西、有机体内在的因素等可以操作定义来表达,那么完全是可以接受的。新行为主义者在这一点上表明了站在操作主义一方的立场。

理论体系

研究对象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首次试用非人类的动物作为被试,不仅局限于研究有机体的外显行为,也探察有机体内部的心理过程。

研究方法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为假设-演绎法:

1、先建立一套表述清晰的公设,并且对重要的术语下具体明确的"操作性”定义。

2、从建立的公设出发,用尽可能严密的逻辑演绎出一系列相互联结的、包括有关领域的重要具体现象的定理。

3、用实验方法对假设的结论加以检验,并在新观察到的事实、实验结果和理论的基础上不断修正。

4、证明该假设为真后,将其纳入科学体系中;若为伪,则无科学意义。

主要理论

假设-演绎体系:

1、学习的性质:刺激——反应的联结。

2、学习的基本条件:

a)接近原则: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b)强化原则:强化分为初级强化和次级强化。强化与习惯强度的函数关系:

H(习惯强度)=1-10

习惯强度:指传入和传出神经冲动之间的动力关系;n:为强化的尝试次数。

目的性行为主义理论:

1、心理学应当研究整体行为。

2、决定行为的机体内部因素:中介变量。中介变量的产生源于环境变量和个体差异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3、符号学习论:有机体通过学习而获得关于周围环境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只是,也就是说犹如获得了一幅"认知地图”,在这里,周围环境即符号,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即是认识符号及其意义。

强化理论:

对一种行为肯定或否定的结果,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在建立操作反应时,在有机体作出一个操作反应后,如果呈现某一后继的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称为正强化,该刺激物就是这一反应的正强化物;反之则为负强化物。

程序教学理论:

1、小步子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的教材或课件。学生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原则。

2、积极反应原则。要改变消极的学习状态,就要求对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让学生做出积极反应。使学生通过选择、填空和输入答案等方式做出反应,以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3、及时强化原则。当学生做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要求对学生的反应给与"及时强化”或"及时确认”,特别需要注意对学生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与及时强化,以提高其操作能力。

4、自定步调原则。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发展,必须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定制学习进度和速度。学生在以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的同时,通过不停的强化得到了进一步学习的内动力。

5、低错误率原则。使学生每次都尽可能做出正确反应,将学习的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学习效率。

行为原理

整合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理论得出行为原理为:

1、行为的动力

a)内驱力:是一种有机体组织需要状态引起的刺激,是有机体一切行为反应的动力,其力量可由生物需要被剥夺的时间长短或所激起的行为的强度、力量等客观指标来加以确定。

b)反应势能:一个已经习得的反应在一定刺激作用下发生的可能性。用公式表示为:

E=D*H(E表示反应势能;D表示内驱力;H表示习惯强度)

2、行为的抑制和消退

抑制分为反应抑制(I)和条件抑制(I)

其之间的关系演变为:

由E=D*H-(I+I)[E表示有效的反应势能]

转变为E=[D*H-(I+I)]-O[O表示抑制性潜能]

主要特征

将新行为主义理论加以分析得出其主要特征为:

(1)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共同的哲学基础

早期的行为主义以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而新行为主义者大都接受逻辑实证主义的信条。

以实证主义的客观原则为依据,早期的行为主义排斥任何不能直接证实的理论和假设,但是新行为主义认为只要理论和假设符合逻辑实证主义的原则,那就是可以接受的。无论理论概念能否进行直接的经验验证,只要能进行操作定义,就是科学的概念。

(2)强调中介变量的研究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由一定的刺激所引发,当刺激出现时,行为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即S-R。而新行为主义者大都认为行为产生并非如此简单。

因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着一系列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但是却可以根据行为的先行条件和后继的结果来进行推断的"中介变量”。

这些中介变量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必须注意动机和认识机制的研究。因此,新行为主义者均以各自的方法考察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的影响,以使行为的解释更加合理。

(3)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动物被试的广泛应用

新行为主义继承了早期行为主义使用动物作为被试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倾向。因为以动物为被试容易控制无关变量,而且新行为主义者认为动物的学习过程和知觉过程同人的知觉和学习过程仅有程度的差异,而没有质的不同,因此,从动物实验中获得的结论可以推广到人的行为解释上。

(4)注重对学习的研究

新行为主义者认为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主要机制是学习,而学习可以通过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因而他们大都以学习为研究的主要课题,发展出各种类型的学习理论。

历史评价

主要贡献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车博文在《西方心理学史》一书中认为:

1、提出了观察学习,为心理学的后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把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对学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贡献。

3、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结合。

4、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和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重视以人为被试的实验。

5、概念和理论建立在丰富坚实的实验验证资料的基础上,实验方法比较严谨,结论比较有说服力。

主要缺陷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车博文在《西方心理学史》一书中认为:

1、缺乏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理论框架。

2、忽视发展变量的影响。

3、只是一般化地对认知机制进行分析,对人的内在动机、内心冲突、建构方式等领域重视不够。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