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具

新工具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创作的书籍
《新工具》是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创作的书籍,于198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1]《新工具》分为两卷,第一卷着重批判经院哲学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四假象说,主张人应该是自然的解释者,只有认识并发现了自然的规律,才能征服自然,变自然的王国为人的王国。第二卷论述了归纳方法,为归纳逻辑奠定了基础。
  • 书名:新工具
  • 别名:
  • 作者:弗朗西斯·培根
  • 类别:哲学著作
  • 原作品:Novum Organum
  • 译者:
  • 出版社:
  • 页数:
  • 定价:
  • 开本:
  • 装帧:
  • ISBN:
  • 首版时间:1620年
  • 字数:约160000

内容简介

《新工具》是《伟大的复兴》的第二部分,又称《解释自然的一些指导》,它于1620年出版,包括一篇简单的序言和两卷关于科学主义的正文。

1.序言,培根首先分析了当时的哲学状况。他认为,当时流行着两种哲学观点都极不利于人们获取知识。一种观点认为自然法则早巳为人们所认识,人们无须作进一步的探求,这样哲学将问题都确定为是人心中符合逻辑的思维产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没有任何事物是可解的。人不能有真正的知识,感觉知识是不确定的,靠不住的。因此,自然事物便是不可理解的。因此培根认为有两种哲学,一种是培养知识的哲学,另一种是发现知识的哲学。因此相适应,有两种哲学方法,一种叫做人心的目测,而另一种叫做对自然的解释。

2.第一卷,科学主义的认识原则和方法。培根将其第一卷称之为“解释自然和人的箴言”。用培根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伟大的复兴》的破坏部分或批判部分。他指出:“这个破坏部分包含着三个驳辩:第一,关于任其自流的人类天性的驳辩;第二,关于论证的个别的发现驳辩;第三,关于学说也即关于公认的哲学体系和教义的驳辩。”

3.第二卷,科学主义的归纳方法。这是一套新的认识论原则和方法,其目的就是要实现知识的伟大复兴这一任务。知识复兴的目标就在于探索。那么,要有一种发现和研究出自然中简单性质的形式,即事物的潜在结构和规律。因此,《新工具》的第二卷,培根提出了简单性质和形式的总成理论,阐明了他的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在这一基础匕上,他又具体地阐述了归纳法的步骤,特别是三表法的运用,通过分析、比较、拒绝、排斥进行真正的归纳。

图书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一章概说

第八章人类知识为何无法取得进步

第一章四因说及其他

第二章认识的谬误

第一节探查自身

第二章规则与原理

第三章人类认知的迷困

第二节自然哲学

第三章一些原则

第四章影响人类正确认知的四个假象

第三节研究的局限

第四章几个初步的计划表

第一节概说

第四节不公的待遇

第五章事有优先权的二十七种事例 

第二节族类假象

第五节人类的弱小和无能

第三节洞穴假象

第九章经验可靠与否

第四节市场假象

第十章人类的理解力

第五节剧场假象

第十一章以往认识的错误

第五章哲学和科学中认识的不足

第十二章关于我将从事的事业

第六章错误产生的原因

第十三章我所遵循的方法

第七章科学认识中的另一种错误

创作背景

《新工具》是对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的批判继承。亚里士多德被人推崇为“逻辑之父”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传统逻辑正是在他的《工具论》里第一次获得了较完备的雏形,他关于词项、三段论和演绎逻辑的论述都相当完备,而且还提出了逻辑的三大规律,总结了很多关于论证、反驳谬误和诡辩的方法。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主要是以演绎推理为主要论述对象的,但是在他的《工具论》也有一定的对归纳的论述。培根认真研读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新工具》中的很多地方可见培根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继承,但更多的是对他的逻辑的批判。 

《新工具》是培根《伟人的复兴》的主体部分。《伟大的复兴》出版时,只有导论、部分正文和一个工作大纲。导论后来刊行为《学术的进展》,那部分正文则正是被改造为单行本发行的《新工具》。其实,《新工具》可以说是《学术的进展》的进一步发挥。

作品思想

培根的“新工具”是以“假象学说”为前提的,他认为人的心灵所固有的一些特性是阻碍人获取真知的障碍。假象有四种,即族群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其中除了剧场假象以外,其他三种都属于人的心灵所“固有的”,也就是不可改变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使认识不受干扰,培根选择了完全回避的方法,亦即在认识的基础中把人的心灵排出在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假象学说被认为是“新工具”的前奏。

“新工具”的材料是“自然史”,其中包括各种自然物的历史、各种奇异事物的历史以及培根最看重的技艺的历史,亦即“机械的或试验的”自然史。他之所以看重技艺,是因为在使用技艺的情况下更容易让事物的性质被揭示出来。虽然培根往往被划人经验主义者的阵列,但是他并不认为应该对感觉提供的东西持一种完全相信的态度,因为感觉除了自身具有局限性以外有时也会提供错误的消息。在这种情况下,培根认为有必要通过实验为感觉提供帮助。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培根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判断,即事实材料是有限的,他认为将所需要的事实概括无遗是可以做到的。

培根主张一种循序渐进的研究过程。这似乎是因为单纯的感觉甚至是实验所能告诉人们的消息中有太多偶然性的缘故。另外,传统逻辑中的枚举归纳依赖于对已知事例的一一列举,也就是其结论建立在已知的少数事例上。培根则认为合理的归纳应该以大量的事实为基础。培根设计的归纳法正是以“循序渐进”和“以大量事实为依据”作为原则。

第一,作为基础的材料,必须有上述的“自然史”,也就是他在《伟大的复兴》里“工作计划”的第三部分。

第二,为了避免理智的渗入,要以一种似乎过分宽泛的标准对材料进行整理,并以列表的方式体现出来,也就是所谓“三表法”(要质临现表、歧义表和比较表)。

第三,就是以此为基础引入排除程序,根据一些原则把那些非本质的性质排除掉。由此将剩下一个肯定、可靠、真实、有确切定义的形式。这个形式可以被认为是“新工具”的一个初步的成果,在得到这个成果的过程中,人的心灵所起的作用仅仅在于将认识对象进行分离和分解,从各种差异中分离出一个普遍的东西。这显然已经超出了感觉的范围,但却不像种族假象中那种忽视结构和规律的抽象。而通过三表法则可以比较好地回避洞穴假象。

但是,受到市场假象的警示,培根又意识到“我们既是对于一些单纯性质还没有什么健固的、真确的概念,那又怎么能把排除过程进行的准确呢?”这显然与上述所谓肯定、可靠、确定的形式是相矛盾的。

可能这是从“新工具”实际操作的复杂性角度而言。总之,培根在这个形式之上又为“新工具”增加了一个步骤,就是所谓“理智的放纵”或“解释的开始”,在这个步骤里,理智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它将对解释事物的性质做出初步的尝试。培根的对“热”的形式的研究就是通过这个步骤完成的。由于理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个步骤里诸如假设、类比和演绎等方法就开始出现,在关于热的研究中,培根并没有严格贯彻他的方法,而是先有了相关的假设或猜测,再用各种实例进行确证。

所以培根本人对这样的结果也不甚满意,因此称这种解释为“初步的”,这意味着这种结论仍然要进一步确证,也就是仍然有修改的余地。意识到这点的培根认为有必要专门为此设计一些“帮助”手段,但是他最终没有完成这个工作。

后世影响

《新工具》一书对于西方哲学、逻辑学、科学学等多种科学的发展产生过大而持久的影响。 而且,培根的《新工具》思想影响了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比如近代中国的康有为。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看到了科技改变世界的力量,提倡物质救国,他认为培根是实验学派的先驱,在他所写的《物质救国论》中表达的清晰明了,同时这正是他受到培根的《新工具》的启发而表达的思想。他也开始反思批判当时的中国过分注重道德哲学,而过于轻视了物质科学,导致了中国的积贫积弱。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