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纳

斯通纳

约翰·威廉姆斯著长篇小说
《斯通纳》是由美国当代作家约翰·威廉姆斯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6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1]
    中文名:斯通纳 别名:Stoner 作者:约翰·威廉姆斯 类型: 连载平台: 最新章节: 是否出版: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内容简介

小说讲述了一个名为威廉·斯通纳的平凡人的一生:他19岁进入密苏里大学,后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再后来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最后在1956年死亡。作者一开篇就设置了斯通纳惨淡的命运结局,且叙事时间与文本时间尽可能保持平行,具有西方古典戏剧悲剧的元素,突出了斯通纳命运的不可违以及抗争的徒劳,勾画出了一位勇者失败但不失意的人生。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创作背景

一部被7家出版社退稿的小说,在作者43岁时,终于被一位年轻的编辑慧眼识中(另一位由他发掘的作家是托马斯·品钦),却因为销量不济,很快绝版。但50年来,这本在书店难觅身影的书,却疯狂流传于二手书店与地下文学圈。

蒙尘50年,重新出版,《斯通纳》一年销售超20万册,成为水石书店、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纽约时报》、德国《明镜周刊》年度必读书,位列荷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多国文学畅销榜顶端。《纽约客》刊发书评:“《斯通纳》)出版50年后的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科伦·麦凯恩将《斯通纳》列为自己十大挚爱小说之首,汤姆·汉克斯称《斯通纳》是令其爱不释手的五本小说之一。

人物介绍

威廉·斯通纳:1891年,生于一个美国的普通农家,19岁有幸进入大学学习农学,20岁开始必修英国文学概论。大学二年级时,因为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开始选修文学课程,大学毕业后继续读硕士、博士。29岁博士毕业后,斯通纳如愿成为一名教师,任教于美国密苏里州的某一大学,看似有了一份体面且稳定的工作,并和一名中规中矩、受过严苛家庭教育的女孩结婚,并在他32岁时有了一个女儿,拥有一个看似美满的婚姻和家庭。但就在他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他的妻子以最冷漠的方式与他决裂,并禁止女儿与他交流。

40岁,他为了不违背内心的学术标准,与院长劳曼克丝决裂,却因此受到了打压。44岁,他遇到了自己真心爱的女人,在经历了这么多心灰意冷之后他终于找到了幸福的感觉,却又因为学校的警告和劳曼克斯的干涉而不得不放弃这段感情。45岁,当德国纳粹袭来,他在绝望中仍坚持留校。54岁,二战结束,65岁,在一场退休的欢送会之后,斯通纳死了。他的一生,经历了职场的欺压、夫妻感情的淡漠,甚至是社会的动荡。还有妻子将女儿从他的生活中夺走的痛苦,唯一一段让他感受到激情的婚外恋也由于外界的介入而不得不戛然而止。直到死,他的一生都没有什么值得歌颂的丰功伟绩。

作品鉴赏

预设悲剧

《斯通纳》有着情节预设与悲剧意义的设定。整部《斯通纳》虽然描写的是一个人物缓慢展开的一生,但小说一开篇就以一段话概括简要地交代了主人公的一生:“威廉·斯通纳是1910年进的密苏里大学,那年他十九岁。求学八个春秋之后,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拼杀犹酣的时候,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拿到母校的助教职位,此后就在这所大学教书,直到1956年死去”。

读者一开始就知道了主人公最后的惨淡结局就是终其一生也没有在职称上升到助理教授的级别,修完他的课后还记得内容的学生没有几个,对于一辈子在这所高校教书的斯通纳,学校里几个同事在他死后也绝口不提了。这种描写在开头就已经预设了人物最后的惨淡结局,其后叙述者讲述的内容其实是在被框定的结局下已无任何悬念的平直叙述而已。

西方古典悲剧的叙述框架往往是作者在一开篇就已预设了悲剧的结尾,让主人公在自知或不自知的情况下一步步踏入最后的悲惨结局,悲剧性正是来源于在主人公可控的范围内,通过自身个性缺陷的积累,逐渐导向矛盾的最激烈化。斯通纳的性格中带有的农家子弟的坚韧、顺从、保守,在遇到大战的发生、婚姻的挫败、爱情的消逝、儿女的叛逆这些需要勇气抗争才有希望挽回的情况下,他却艰难选择了守固与不改变,仅有的挣扎也是被世俗允许的范围内的不越轨的反叛。

所有的变故无论是外界的还是内心的似乎无法影响主人公的正常人生轨迹和他最终的人生归途。斯通纳的这种“看似无意义就是意义”的设定与古典戏剧中英雄们的“明知不可为而为”的精神形成了一种带有相似悲剧性的契合,同样是在可控的范围内尽自己所能做出的选择最终都没有逃过最初命运的设定。《斯通纳》的作者一开始就设置了其主人公惨淡的命运结局,却在其后的叙述中描写了主人公在可选择的范围内依据其不可更改的性格做出的艰难选择后依旧导向失败的人生,这种描写手法具有某种西方古典戏剧悲剧的元素,突出了斯通纳命运的不可违以及抗争的徒劳。

平行叙事

《斯通纳》的叙事时间与文本时间尽可能保持平行。《斯通纳》讲述的是一位大学教师的一生,按照人生成长的时间顺序描述了作为农家子弟的主人公如何经过勤奋求学而留校谋取了教职,如何经历了短暂的爱情而后结婚,却由于识人不清遭受了婚姻的失败,一段婚外情如何在不敌外界干扰和自身性格的怯弱下不了了之,对于女儿的教育荒疏导致女儿最后借怀孕来摆脱家庭的困扰,主人公最后只能全身心投入了学术追求,在学院政治斗争的惨败中被迫因病退休。

整个故事严格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对人物一生进行描写,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尽可能保持平行。在欧洲古典戏剧的叙事史上有典型的“三一律”原则,它要求时间、地点、情节的三整一律,要求时间是单向线性发展的。《斯通纳》通篇的叙述不仅遵循了“三一律”原则中时间是单向线性发展的这一严格要求,作者还刻意使文本时间与自然顺序的时间严格地保持一致。

综观整部小说,叙述者的叙述时间一直与“真正”的故事时间尽量平行,没有穿插插叙、倒叙等癫换错置时间的手法,这种叙事特点一般只出现在比较简单的叙事作品中,作为现代作家的约翰·威廉姆斯采用了古典的戏剧叙事手法,其用意正是希求通过与自然顺序的故事时间尽量保持一致的文本时间来表现斯通纳日常生活的单一重复与乏味无趣,加强了主人公一生的悲剧效果。

作品影响

2015年,该书入选新浪2015年度中国文学好书榜。

2017年5月,京东文学奖结束第二轮专家终评,六大奖项五强作品出炉,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入围。

作者简介

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1922—1994)美国作家,诗人,学者。辍过学,当过电台播音,从过军。退役后入大学就读并获博士学位。于1945年-1985年间在母校丹佛大学任教,教授大学英语及创意写作。曾编辑出版学术文集《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语诗歌》,也创作过两本诗集。

一生只写了四部小说:《惟有黑夜》(1948)、《屠夫十字镇》(1960)、《斯通纳》(1965)、《奥古斯都》(1973,本书当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对约翰·威廉斯的写作,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评论:“当我称之为‘绝佳’,我的意思是它们(《屠夫十字镇》《斯通纳》)已经超越了各自类型范围内的评价标准。”

作品评价

威廉斯的写作显得澄澈、节制却准确。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泽。它的行文结构潜藏得不为人察觉,且毫无瑕疵,像一栋房子,精妙绝伦到绝无仿制再建的可能。《斯通纳》一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它从本质上触及了预见期待的与真实体验的生活间的落差……《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纽约客》评)

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本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阅读体验。——(《星期日泰晤士报》评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刻画了一个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机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纽约时报》评)

一件文学的珍宝。——(《明镜周刊》评)

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击生活的真相……语言清澈优美。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伊恩·麦克尤恩(婡冄頭布樤克奖得主,《赎罪》作者)

这故事绝对能让你沉迷。——(汤姆·汉克斯)

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既丰富又忧郁,记录着伤痛与失去的同时也留存了美好温柔的时刻。这本小说完美展现了小说艺术的要素,它的叙事节奏与情节构架均堪称完美无缺。这本小说像一条河流,冷静而又流畅的平静笔调裹挟着磅礴延绵的力量。——亚当·福尔兹(英国布克奖提名作家)

《斯通纳》是我放在案头的常备书……它是被遗忘在上世纪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这本书的节奏和语言如此之美,是一本不容置疑的文学经典。——科伦·麦凯恩(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

斯通纳里有一种高度有序的娱乐性,但并不容易被体察。作者威廉斯自己将之描述为“逃往现实”,既痛且爱。这本小说的澄澈就是最深刻、最纯真的快乐。——约翰·麦克葛汉(爱尔兰小说家)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