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凤蝶

斑凤蝶

凤蝶科斑凤蝶属动物
斑凤蝶,Chilasa clytia(Linnaeus),属于凤蝶科,外观拟态成青斑蝶,翅膀具条状与块状的灰白色斑纹。外观拟态成青斑蝶,翅膀具条状与块状的灰白色斑纹;青斑蝶斑纹呈淡青色,且为半透明。雄蝶下翅内侧具上翻构造,雌蝶无此特徵。
    中文名:斑凤蝶 拉丁学名: 别名:拟斑凤蝶、黄边凤蝶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鳞翅目 亚目:锤角亚目 科:凤蝶科 亚科: 族: 属:斑凤蝶属 亚属: 种:斑凤蝶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

成虫:

翅展80—101mm。雌雄异型。雄蝶翅黑褐色或棕褐色,基半部色深。前翅外缘及亚外缘区各有1行斑列;顶角和亚顶角处的淡黄白色斑较大,亚外缘区的斑列有的斑错位。后翅外缘波状,在波凹处有淡黄色斑,亚外缘区有1一2列新月形或角棱形斑。

翅反面棕褐色斑显得十分清晰。雌蝶翅黑色或黑褐色,所有斑纹淡黄色;前翅斑纹外缘及亚外缘区与雄蝶相同,基部及亚基部有放射状条纹,中区和中后区的斑纹散乱而大小长短不一。

后翅外缘及亚外缘与雄蝶相同,其他斑纹都是顺脉纹呈放射状排列,大部分斑纹端部呈齿状。翅反面与正面相似,但斑纹清楚而色浓。本种凤蝶常出现翅面白斑化型。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短,中间细,端部稍膨大而圆;颚形突小,好似两只小鸟相对耳语;抱器瓣半椭圆形,但端部较窄;内突中间大而突出,腹面有大齿突,端部突出而不尖,外缘有1列小齿突;阳茎较短,弯曲,等宽。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半圆形,交配孔狭长。前阴片两侧褶皱到中间合并形成舌状突;后阴片圆形,在周围有强度骨化的保护层,形状对称。囊导管细而短;交配囊小,圆形;囊突小,骨化程度弱,片状具横脊和1条中纵脊。

卵:

略呈球形,底面浅凹。颜色呈鲜绿色,表面散布黄色的颗粒状附着物。直径1.21—1.30mm,高0.95一1.00mm。

幼虫:

1龄幼虫头宽0.75–0.78mm。头部黑褐色有光泽,上生黑毛。前胸背板黄褐色,两侧有1对突起,具黑毛。臭角淡褐色,透明。从中胸到第9腹节的背线两侧有1对刚毛,其斜后方的亚背线上有1对生黑毛的肉瘤。肛上板几丁质化,黑褐色,有1对瘤,瘤上各有9根黑毛。体色褐色,从第2腹节侧面到第3—5腹节背面有淡黄色的大斑,第8、9腹节背面有白色大斑。

2龄幼虫头宽约1.90mm,3龄幼虫头宽约2.72—2.80mm,4龄幼虫头宽约3.88mm。末龄幼虫头宽约4.02—4.25mm。前胸背板淡黄色,上有l对突起。臭角黄褐色。中央有1条天鹅绒般的粗黑带,全体生短黑毛。体色天鹅绒般的暗褐色,散生有黑点。中胸至第7腹节亚背线上的肉瘤基部的背线上各有1个红点。

后胸、第1、2、4、5、6腹节的气门上线上及第1一8腹节的气门下线上也各有1个红点。肛上板黑色有光泽,板宽约3.02—3.42mm,上生黑色短毛。

蛹:

圆筒形,细长。头部有1对低矮的突起,头顶有1个大的深凹,其后方有1个小的浅凹。中胸背面有1个瘤状突。前翅基部尖。从第2腹节气门后方经第3腹节的气门上到第4腹节气门上方有1对U字形的沟。第2、3腹节的气门后方及第4腹节气门下方有小的疣状突,其中第3腹节的疣突特大,从腹面也能看到。

后胸背面有3对突起,第1—10腹节的亚背线及第5—7腹节气门上线上各有1对黑褐色的疣突。体表极其粗糙,淡褐色,有朽木状的线纹。第2—4腹节的背线上有l条宽的暗色纵带。第5腹节以后的背面色暗,各节的前、后缘有数个小黄纹。第5—7腹节亚背线上有“八”字形的亮色纹。体长约37mm。

生长习性

成虫常见于低海拔平地及丘陵地,在热带森林高空或丘陵上空周旋,受惊后便飞逃;飞行缓慢,飞行力强,在季风来临的晴天时,飞翔数小时才休息;有时主动攻击其它蝴蝶,然后逃之。成虫喜访花。卵产在寄主植物新芽、嫩叶的背腹两面或叶柄与嫩枝上。幼虫从1龄到末龄都栖息在叶的正面。老熟幼虫在比手指粗的枝条、树干或附近的建筑物上化蛹。

生长环境

樟科的樟属、潺槁树Litsea glutinosa等植物。

分布范围

四川、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香港;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