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背燕尾

斑背燕尾

鹟科、燕尾属中型鸟类
斑背燕尾(学名:Enicurus maculatus)是鹟科、燕尾属中型鸟类,体长24-25厘米。额至头顶前部白色,其余头、颏、喉、胸黑色,后颈有一白领,背黑色具圆形白色斑点,腰白色,两翅黑色具白色翅斑,尾呈深叉状,黑色、具白色端斑。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蹠、趾和爪肉色。斑背燕尾是一种森林鸟类,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的溪流沿岸,尤其是海拔1000-20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多石的溪流岸边较常见,也出入于阔叶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区的河谷与溪流,但很少到元森林覆盖的溪流和大的河流岸边活动。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泼而大胆,平常多沿溪边活动和觅食,有时也进入到水边浅水处,人可以接近到相当近的距离才飞,起飞时常发出“吱”的一声呜叫,一般贴水面低空飞行。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甲壳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分布于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越南。
    中文名:斑背燕尾 拉丁学名:Enicurus maculatus 别名: 界: 门: 亚门: 纲: 亚纲: 目: 亚目: 科: 亚科: 族: 属: 亚属: 种: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

斑背燕尾额至前头顶白色,头顶黑褐色,其羽端黑色;眼先、颈、背和两肩黑色;后颈下部贯以一道白色缀黑的横带,后领巾状;两肩及背部杂以白色小形圆斑;翅黑褐色,大覆羽端部及次级飞羽基部白色,次级飞羽外翈狭缘以白端;腰和尾上覆羽纯白;尾羽黑色,羽基和羽端均白,最外侧两对尾羽纯白;颏至胸部黑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

雌雄成鸟大体同色,只是雄鸟黑色或黑褐色部分在雌较多褐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蹠、趾和爪肉色。

栖息环境

斑背燕尾是一种森林鸟类,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的溪流沿岸,尤其是海拔1000-20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多石的溪流岸边较常见,也出入于阔叶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区的河谷与溪流,但很少到元森林覆盖的溪流和大的河流岸边活动。

生活习性

行为: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泼而大胆,平常多沿溪边活动和觅食,有时也进入到水边浅水处,人可以接近到相当近的距离才飞,起飞时常发出“吱”的一声呜叫,一般贴水面低空飞行。而且飞不多远又停下。通常寻食一阵后又休息一会,觅食时常快速奔跑几步,停下来,并上下摆动几次尾,然后再奔跑。多蹲伏于岩边洞穴中或在悬岩和岩石等隐蔽物下休息。

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甲壳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

叫声:飞行时发出沙哑的“kree”或“tseek”声甚似紫啸鸫。停歇或飞行时也发出刺耳的尖声“cheek-chik-chick-chick-chik”。

分布范围

盈江、潞西、贡山、泸水、腾冲、龙陵、景东、镇沅和云南东南部等地,为留鸟。省外见于西藏、四川。国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地区的尼泊尔中部、印度东北部、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及缅甸掸邦以北地区。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间,少数迟至8月。通常营巢于山地森林中溪流沿岸。巢多置于溪边岩石缝中或石头下,也有在灌丛或树根隐蔽下的洞中营巢的。巢呈杯状,主要用苔藓、细根和草茎构成。巢较结实、精致。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每窝产卵3-4枚。卵淡绿色、乳白色或砖红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3-26毫米×16-18毫米。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该物种在缅甸和越南北部相当普遍(del Hoyo等人,2005年),而在中国的数量估计约为10000-100000对繁殖对(巴西,2009年)。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