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塔

文笔塔

中国云南省市辖区景点
文笔塔位于素有“千古读书地,现代创新城”常州市红梅公园南端,始建于南朝齐高祖萧道成建元年间(479-482年),名建元寺,俗称塔下寺,后改称太平寺。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笔,又称文笔塔,被常州文人视为笔魂。该塔高48.38米,底层外径为9.58米,塔身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每层有拱门,中有旋梯环绕而上,登塔远眺,全城的景色将尽收眼底。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长江中下游、太湖水网平原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开放时间:
  • 门票价格:
  • 占地面积:
  • 著名景点:
  • 中文名称:文笔塔
  • 外文名称:Wenbi tower
  • 行政区类别: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
  •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 电话区号:0519
  • 邮政区码:213000
  • 方言: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
  • 机场:常州机场
  • 火车站:常州站、常州北站、戚墅堰站
  • 车牌代码:苏D

云南广南文笔塔

文笔塔——又称雁塔,位于广南县城南13公里的坝洒东侧三台坡之颠,与莲城遥相对望。建于清道光末年。塔共有11层,高36.8m,系六角空心檐式塔,塔呈笔形。台基呈六方,条石砌筑,高1.8m,每方宽4.8m;塔体青砖砌筑,底层内空直径4.8m,壁厚1.48m,塔的每层前后有圆拱装饰假窗,唯七、十两层前窗内较深。该塔结构严谨挺拔,曾被称“迤南第一高塔”。199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笔塔塔身为砖木结构,高48.38米,七级八面,各级有四个拱门,中有旋梯环绕而上,游人登临塔顶,全城一览无余。“文笔夕照”为常州名景之一。

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笔,又称文笔塔,被常州文人视为笔魂。塔寺历经兴废,宋代诗人杨万里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塔孤”的诗句。现塔为美籍华人刘璧如等资助,于1982年11月修复对外开放。塔高48.38米,砖木结构,7级8面,中有旋梯,登塔远眺,令人赏心悦目。塔区内另有文笔楼、塔影山房、笔架山等建筑景物。

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传说每当塔顶有强光出现,常州地区必有文人中状元。北宋大观年,常州一地中进士53名,占1/5强,据说皇帝下令改太平讲寺塔为文笔塔,因此,该塔便成了常州文人心目中的笔魂,每次上京赶考前一定要登塔祈祷。自从此塔建成后,常州先后出现了皇帝、状元和进士,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因而就成为常州文化的象征。这也就是文笔塔的来历,文笔塔历经沧桑、几度废兴,一九八一年在爱国人士刘国钧先生的遗孀刘鞠秀女士及其子女的资助下,古塔修建一新。这就是文笔塔的来历和变迁。

东郊文笔塔

据资料记载,东郊文笔塔,因形如“文笔”而得名,建于清朝光绪1875年,此塔挺拔俊秀,塔座东朝西,呈八面体,高20余米,共七层,塔体为楼阁式砖石结构。塔身由底层向上依层收缩,顶部渐小,塔形显笔状。塔内有螺旋形石阶,在塔的第二层还设有观景台和护栏,这种设计风格独具一格,是我省现存百年古塔中的极品。自清末以来,往来清澜港的渔船都以文笔塔作为归航航标,此塔又有“重教兴文”之意,许多祖籍文昌的海外华侨以及在外工作和求学的文昌人都对此塔有着深厚的感情,文笔塔也成了文昌标志性建筑和传统文化象征之一。

文笔塔建造原由的传说至今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也有的是后人根据文笔塔、青龙桥和甘龙潭的建造,把它们合起来进一步形

传说之一:“慑服石虎”。据传建文笔塔是因鱼塘村小箐丫口安信槽山有一只石虎,面对班卡,抬头仰望,虎视眈眈,被认为是压制(吃)班卡。而当时班卡人又怕安信槽人,班卡人经几次较量都难以取胜,因此,对石虎吃班卡的说法深信不疑,无奈之下还偷偷地把石虎的下巴打掉。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而建造文笔塔,以此来慑服石虎对班卡的威胁。

传说之二:以慑服石虎为由,鼓动民众集资。据传因当时的十户把总鲁光荣,受外界文化的影响,他为了发展班卡文化,设想要修建文笔塔,但凭一个人的力量又建不起来,所以,就以石虎吃班卡为由,来鼓动众姓老幼集资,实现建造文笔塔振兴班卡文化的目标。

传说之三:因文笔塔建造后,续建了青龙桥和甘塘(一个圆池塘),人们又把文笔塔比喻为“箭”和“笔”,把青龙桥比喻为“弓”,把甘塘比喻为“砚”。称之为“弓桥箭笔”,有“笔”有“砚”。以启示人们团结一致,奋发上进。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