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整体转制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了艺术生产力新的解放,固定资产达到1000万元;辽宁省营口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后,4个月的演出收入比改革前全年总收入还多110%。
    中文名:文化体制改革 外文名: 适用领域: 所属学科: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主要成就

转企改制

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在改革实践中,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明确转企改制范围,把文化单位分成公益性和经营性两大类,出版、发行、影视、演艺、广电网络、新闻网站、非时政类报刊等经营性文化单位,逐步转制为企业。

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对转企职工社保衔接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法”,对转制单位原有财政投入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并减免所得税等。特别是针对国有艺术表演团体大多历史包袱重、适应市场条件差的实际,在改革中出台了许多特殊政策措施,“扶上马、送一程”。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千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应转制的419家地方出版单位已完成402家,应转制的2412家发行单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29家电影制片厂已完成27家,地方362家电影公司已完成327家,460家电影院已完成411家,广电系统内需转制的57家电视剧制作机构已完成52家,38家省级党报党刊发行机构已完成32家。此外,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改革取得积极进展,2118家国有文艺院团中已有590家完成转制,地方30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有595家完成转制。

国有文艺院团

2010年,北京市全市82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共演出近2万场,实现演出收入10.9亿元;北京儿艺、北京歌舞剧院、中国木偶剧团、中国杂技团等四家转制院团演出场次比转制前翻了一番多,营业收入比转制前增加了两倍多。

这是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胡振民在不久前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参观考察活动中了解到的。对考察中的所见所闻,他感触很深:“北京市的文化改革发展,不仅经济效益喜人,而且出人才、出精品,社会效益也十分显着,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难能可贵。”

北京市这几家院团的新面貌可谓全国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成果的缩影。江苏、安徽、陕西、河北四省已基本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任务。山西、辽宁有60%的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宁夏完成省级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国有文艺院团增强了内部活力和发展动力,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整体转制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了艺术生产力新的解放,固定资产达到1000万元;辽宁省营口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后,4个月的演出收入比改革前全年总收入还多110%;江苏昆剧院转企转制后,新版昆剧《1699·桃花扇》一炮打响,在全国巡回演出,备受年轻人的追捧,一场戏将昆曲变成了一座“流动的博物馆”。

一些地区将转企改制与资源重组结合起来,纷纷组建演艺集团公司,积极打造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截至目前,全国已组建50多家演艺集团公司,演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产业链不断延伸、市场开拓能力不断提升。这不仅扩大了国有文艺院团的市场占有率,而且为演艺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为切实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一些地方加大了对转制院团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四川、江苏、安徽、重庆、陕西、云南等省市分别出台扶持院团改革发展的保障政策。江苏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解决省直院团转制后的退休人员事企待遇差问题。河北省级财政每年拨款1000万元用作艺术精品生产专项基金,通过演出补贴、政府采购等形式扶持院团走向市场。

一大批民营院团,紧紧抓住文化体制改革机遇,不断发展壮大,焕发出蓬勃生机。天津市刘荣升京剧团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坚持在中小剧场低票价演出,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迸发新的生机;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年演出1500余场,年收入近千万元;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成立18年来,演出近万场,观众达数千万人次。

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创新路”,文艺院团以改革实践向社会传递出这样一个启示:转企改制不是政府不管了,而是要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市场,遵循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切实把演艺业发展的主体培育好、结构调整好、环境营造好,激发文艺院团内在发展活力,不断提高创作、生产、演出的水平。

出版社转企改制

2010年底,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全部完成。改革实践表明,新体制新机制让出版单位与市场贴得更近,和读者贴得更紧,逐步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一直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无论是转企改制、上市融资,还是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联合重组……我国出版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波澜壮阔的深刻变革,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步入了发展快车道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实现发货码洋3.2亿元,回款1.3亿元,利润1000万元,同期相比,增幅在20%以上。

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码洋和发货码洋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9.84%和22.32%,创历史新高,所出版的图书在填补市场空白、装帧质量及技术领先性方面的表现均好于往年。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码洋增长10%,预计全年销售码洋将超过5000万元。

早改早受益,发展更有力。“如果不转制,作为事业单位的出版社不是市场主体,没有上市融资的资格,也就无法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做大做强。”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朋义说。

2010年12月18日,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3月31日,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采用“集团公司+股份公司”的模式组建,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同步组建、共同发展。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等5家单位组成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被业界比喻为“航空母舰”。

把刚刚下水的“小舢板”变成实力强大的“航空母舰”,是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出版业正努力朝着这个目标迈进:数十家中央和地方出版社组建了股份公司,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转企改制得以如期完成,离不开员工的支持。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出版单位注重保障员工权益,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知识产权出版社从现有企业利润中拿出1600万元,投入到企业资产当中,并且明确规定该笔资金用于78位退休老职工的未来保障;

电子工业出版社也通过职代会的方式锁定了1500万元放在企业的账上,为离退休人员未来的养老待遇进行保障。

如今,“主动适应机制变化”“早改早受益,早改路更宽”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职工李慧远认为,告别传统出版业论资排辈的旧风气,年轻能干的员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影视企业上市

影视制作领域不断深化改革,以塑造新型市场主体为目标,大力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长春电影制片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16个车间和经营单位组建了产权多元的有限公司,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焕发了新的活力。

长影参照世界最先进的电影工业模式,确立了“立足主体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建设‘一厂三区’(老区、景区、新区)”的战略部署,以电影创作为龙头,拉动旅游、电视等相关产业发展。在全国电影厂中第一个建设了中国独有、世界一流的电影主题公园,第一个建立了农村电影创作基地……今天的长影,已形成了电影、电视、洗印、旅游比翼齐飞的四大产业,形成了新的利润支撑点,年利润稳定在3000万元以上。

摆脱了生存困境的长影,积极投入电影创作,成功地推出了《导火线》《耳朵大有福》《辛亥革命》等影片,不仅成功实现了以副业养主业的设想,还取得了电影事业本身的突破。良好的发展态势,让长影人有了充足的底气。如今,长影正在积极筹备上市,老区改造、长影世纪城二期、农村题材电影拍摄景地等工程也在进行中。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将影视制作部分剥离转制,于2005年组建成立了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体制带来了新的理念,也铸就了新的发展优势。成立来,集团公司实现市场领域从江苏迈向全国、从国内迈向世界的“三级跳”,共投资拍摄、发行百余部影视产品,其中电影《南京!南京!》进入英国主流院线,《秋之白华》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十月围城》获香港电影金像奖8项大奖,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获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10年,集团公司产值近1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影视内容提供商和集成商。

通过改革,涌现出一批新型影视市场主体,直接推动了我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2003年以前,国产电影年产量不到100部,2010已经达到52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全国城市票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连续第六年保持30%以上增长,共有13部国产电影票房过亿元,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正极大改变着文化领域的面貌,调动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有力地证明: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途径。

文化单位改制

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24日称,中国已全面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

受国务院委托,蔡武当天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情况的报告时,提中国在文化改革方面取得的进展。

报告称,全国承担改革任务的58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华书店、850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57家广电系统所属电视剧制作机构、38家党报党刊发行单位等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全国3388种应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报刊已有3271种完成改革任务,占总数的96.5%。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69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29万多个。

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任务,并举办全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培训班和人事制度改革专题培训班。出版单位跨媒体经营和集约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湖北知音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山西书海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出版集团公司等集团公司成立并向进一步做大做强迈出坚实步伐。

制定《大学出版单位出版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中央在京出版单位和大学出版社为重点的新一轮出版单位转企改制试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等已完成转企改制工作。各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一批试点单位,并对试点工作认真加以指导和推动。吉林省积极进行报刊结构调整试点工作。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和辽宁新华发行集团的上市工作进展顺利。

外商投资发行业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发行业申请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新闻出版总署共批准外资分销企业16家,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约为17.8亿元人民币。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