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

心理反应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中文名:损失厌恶 外文名: 适用领域: 所属学科: 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厌恶 损失时:表现为风险寻求 理论基石:KahnemanandTversky

简介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大话西游》中这段经典台词曾经打动了多少男女的心。

但你是否想过,如果至尊宝真的珍惜了这段感情,拥有圆满爱情给他带来的愉悦和失去爱情带来的悲怆相比,具有同等分量吗?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理论,人们在内心感受上,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带来的痛苦要大于等量获得所带来的快乐。

同样一件东西,你得到它产生的愉悦,跟失去它产生的痛苦相比较,后者更强烈,这被称作“损失厌恶”。

概述

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例如,试验显示,许多人宁愿选择无风险(即100%的机会)地获得$3000,而不会选择有80%的机会赢得$4000的赌博;然而,在同样的这些人当中会有一些人偏爱20%的机会赢得$4000,而不会选择25%的机会赢得$3000。

实际上,后一组方案的形成只是将前一组方案的原有概率分别降低75%而已。

还有一种情况是短视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在证券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视损失所打断,短视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

这些投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长期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短期内股票的涨跌。由于短视的损失厌恶,人们在其长期的资产配置中,可能过于保守。

理论研究

损失厌恶是KahnemanandTversky的前景理论的又一个理论基石,被行为经济学家应用到消费决策、生产/供给、投资等多个领域。Benartzi and Thaler首先尝试用投资者损失厌恶来解释股权溢价之谜。

他重点考察了投资者投资成果评价期限对投资收益的影响。Barberis(2001)将传统的效用函数和展望理论结合起来,表明由于损失给投资者带来的痛苦远远大于等量收益给投资带来的安慰,所以投资者为避免损失必须要求风险资产有较高的期望收益。

相反,由于无风险债券给投资者带来稳定的收益,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较低,Arjan(2000)讨论了在损失厌恶下投资者的最优投资组合策略问题。

由于收益的分布影响到损失厌恶对股权溢价之谜的解释力度,Martin(2005)放宽了模型中关于收益率独立同分布的假定,而应用更为宽松的GARCH分布研究结论支持了损失厌恶可解释股权溢价之谜的观点。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