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

拆弹部队

美国2008年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战争题材影片
《拆弹部队》是由马克·鲍尔编剧,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战争题材影片。[1]杰瑞米·雷纳、安东尼·麦凯、布莱恩·格拉提、伊万杰琳·莉莉、拉尔夫·范恩斯、大卫·摩斯、盖·皮尔斯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8年9月4日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率先放映,于2009年7月31日在美国上映。电影主要讲述了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的故事。在那里每个当地人都像是潜在的敌人,每一个目标都像是伪装的炸弹,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影片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6项大奖。
    主标题:威廉·杰姆斯 副标题1:演员 杰瑞米·雷纳 副标题2: 副标题3:是一名上士,后来被调入陆军亡命连拆弹组。勇敢,但性格容易冲动。在服役结束后,因感到平静的生活无聊乏味,再次踏上伊拉克的战场。 主标题:桑伯恩中士 副标题1:演员 安东尼·麦凯 副标题2: 副标题3: 是一个严格的中士,做事一丝不苟,为杰姆斯的拆弹提供后勤保障。 主标题:欧文 副标题1: 演员 布莱恩·格拉格提 副标题2: 副标题3:在拆弹小组中仅负责掩护的特种兵,但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因杰姆斯的莽撞而负伤。 主标题:马特 副标题1:演员 盖·皮尔斯 副标题2: 副标题3: 拆弹组的组长,负责组织分配每一次任务。 中文名:拆弹部队 外文名:The Hurt Locker 类型:剧情、动作、战争 出品公司:顶峰娱乐 制片地区:美利坚合众国 拍摄地点:约旦安曼 发行公司:顶峰娱乐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编剧:马克·鲍尔 制片人:凯瑟琳·毕格罗等 主演:杰瑞米·雷纳,安东尼·麦凯,布莱恩·格拉格提,伊万杰琳·莉莉,拉尔夫·费因斯,大卫·摩斯,盖·皮尔斯,克里斯蒂安·卡玛戈,萨姆·斯普卢尔,Suhail Aldabbach 片长:131分钟 对白语言:英语、阿拉伯语 色彩:彩色 imdb编码:tt0887912 主要奖项: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最佳音响效果等 在线播放平台:爱奇艺、芒果TV、优酷、腾讯、乐视 其它译名:危机倒数(台)、拆弹雄心(港) 出品时间:2007年 制片成本:$15,000,000/estimated 分级:USA:R

剧情简介

美军侵入伊拉克后,上士威廉姆斯·詹姆斯(杰瑞米·雷纳饰)被调入陆军亡命连拆弹组,接替刚在巴格达执行任务中牺牲的同事。拆弹组另两人,负责联络的士官桑波恩(安东尼·麦凯饰)和负责掩护的特种兵欧文(布莱恩·杰拉蒂饰)对意气用事的威廉姆斯相当反感。但在联合国大楼的拆弹行动中,抗拒命令强行拆弹的威廉姆斯却得到上校瑞德(大卫·莫尔斯饰)的赞赏。

在一次仓库拆弹任务中,威廉姆斯认为被用作尸体炸弹的伊拉克小男孩是他在军营认识的卖盗版DVD的贝克汉姆(克里斯托佛·萨伊饰)。小贝克汉姆的死让威廉姆斯更为疯狂,竟擅自私离军营单枪匹马入城调查。

演职员表

演员表

演员

角色

杰瑞米·雷纳 

 威廉·杰姆斯

安东尼·麦凯 

 桑伯恩中士

布莱恩·格拉格提 

 欧文

伊万杰琳·莉莉 

 康妮·杰姆斯

拉尔夫·费因斯 

 团队领导

大卫·摩斯 

 上校里德

盖·皮尔斯 

 马特

克里斯蒂安·卡玛戈 

 约翰

萨姆·斯普卢尔 

 承包商查利

Suhail Aldabbach 

 Black Suit Man (as Suhail Al-Dabbach)

Christopher Sayegh 

 Beckham

Nabil Koni 

 Professor Nabil

Sam Redford 

 Contractor Jimmy

Feisal Sadoun 

 Contractor Feisal

Barrie Rice 

 Contractor Chris

Imad Dadudi 

 Iraqi Police Captain at UN (as Imad Daoudi)

Erin Gann 

 Mortuary Affairs Officer

Malcolm Barrett 

 Sergeant Carter

Kristoffer Ryan Winters 

 Soldier at Intersection (as Kristoffer Winter)

J.J. Kandel 

 Guard at Camp Liberty Market

Ryan Tramont 

 Guard at Liberty Gate

Michael Desante 

 Iraqi Translator

Hasan Darwish 

 DVD Merchant

Wasfi Amour 

 Insurgent in the Stairwell

Nibras Quassem 

 Nabil's Wife

Ben Thomas 

 US Army Medic

Nader Tarawneh 

 Insurgent Sniper

Anas Wellman 

 Soldier at UN (as Anas 'Tipsy' Wellman)

Omar Mario 

 Butcher

Fleming Campbell 

 Soldier at Airfield

David Gueriera 

 First Sergeant (uncredited)

Joseph Martinus 

 Soldier (uncredited)

Tom Dallace 

 U.S. Sniper (uncredited)

Yousef Shweihat 

 Insurgent Sniper (uncredited)

职员表

制作人

凯瑟琳·毕格罗、马克·鲍尔、尼古拉斯·夏蒂尔、托尼·马克、多纳尔·麦卡斯克

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副导演(助理)

尼古拉斯·哈佛、戴维·蒂科汀

编剧

马克·鲍尔

摄影

巴里·埃克劳德

配乐

马可·贝尔崔米、巴克·桑德斯

剪辑

克里斯·伊尼斯、鲍勃·穆拉夫斯基

选角导演

马克·贝内特

艺术指导

Karl Juliusson

美术设计

大卫·布莱恩

服装设计

George L. Little、维姬·穆赫兰道

布景师

Amin Charif El Masri

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来源

音乐原声

曲目

专辑资料

The Hurt Locker

Goodnight Bastard

The Long Walk

Hostile

B Company

Man In the Green Bomb Suit

Body Bomb

Bleeding Deacon

A Guest In My House

Oil Tanker Aftermath

The Way I Am

作曲者:马可·贝特拉米

There Will Be Bombs

发行日期:2010-01-19 

幕后花絮

影片是第65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参赛片。由于没有取得在科威特的美国军事基地拍摄的许可,影片的制作组只好移师约旦的首都安曼。

最初的时候,影片在选角和安排主要的幕后工作人员时经历了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主要的原因就是它需要在中东地区实地拍摄,尤其是约旦就在伊拉克的旁边。

约旦的军队一直为影片的拍摄提供着24小时的保护,拍摄现场和演员以及工作人员休息的旅店外,都有他们巡逻的身影。

影片刚刚拍摄了不到一周的时间,约旦就迎来了夏季最为难熬的热浪,温度实在是太高了,导致摄影师巴里·埃克劳德中暑而不得不中断拍摄。

主演之一杰瑞米·雷纳在拍摄抱着一位伊拉克小孩逃离的场景的时候,在片场被绊倒并滚下了几阶楼梯,拍摄工作再度中断了几天,直到雷纳的脚踝痊愈为止。

拍摄期间,一辆装满了伊拉克难民(全部都是雇来的临时演员)的汽车在路边翻车了,好在这次事故中并没有人受什么严重的伤,除了几个人有擦伤之外,最严重的一个鼻骨被压断了。

不管是去约旦还是从那里回来,在美国机场过安检的时候,总会有几个重要的美国方面的工作人员受到机场保安翻行李的“待遇”,其中有一位制片人在返回洛杉矶的时候,甚至被单独带走进行问话。

获奖记录

名称

奖项

得奖者

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

全体剧组

最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最佳原创剧本

马克·鲍尔

最佳音响效果

保罗·奥图逊

最佳电影剪辑

克里斯·伊尼斯

最佳音效剪辑

保罗·奥图逊

最佳男主角

杰瑞米·雷纳

最佳摄影

巴里·埃克劳德

最佳原创配乐

马可·贝特拉米

美国金球奖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影片

全体剧组

电影类-最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电影类-最佳编剧

马克·鲍尔

幕后制作

在影片的拍摄现场,总是会有三台、四台甚至更多的便携摄像机出现,就为了给画面制造出一种纪录片的纪实风格。拍摄出来的胶片长达200个小时,最终的使用比率是100:1,这样的比率甚至已经超出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所制作的那部有名的“浪费电影”——《现代启示录》。

《拆弹部队》的所有拍摄工作几乎全部是在约旦和科威特实地取景完成的。影片拍摄的时候恰好赶上了穆斯林的“斋月”,摄制组里的穆斯林工作人员不肯在帐篷里吃饭,即使在旅店里,也要用毛毯遮住窗户。在“斋月”期间,白天的时候在公共场合里吸烟、吃饭、喝酒,在许多中东国家里都是被严禁的,包括在约旦,如果违反就会被拘留。

制作发行

主创公司

制作单位

1、First Light Production

2、 Kingstage Films(美国)

3、Grosvenor Park Media

4、Voltage Pictures

5、FCEF

6、顶峰娱乐(美国)

发行单位

1、顶峰娱乐(美国)

2、ARM Distribution(中国台湾)

3、Equinoxe Films(加拿大)

4、Prorom Media-Trade(德国)

5、Hollywood Entertainment(希腊)

6、Independent Films(荷兰)

上映时间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意大利

2008年9月4日(威尼斯电影节)

加拿大

2008年9月8日(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意大利

2008年10月10日

加拿大

2008年10月18日(蒙特利尔新电影节)

阿根廷

2008年11月6日(马德普拉塔电影节)

挪威

2008年11月29日(奥斯陆国际电影节)

波兰

2008年12月(波兰金蛙奖)

瑞典

2009年1月29日(哥德堡国际电影节)

美国

2009年2月(电影评论挑选)

美国

2009年3月17日(西南偏南电影节)

美国

2009年3月28日(达拉斯美国电影学会)

美国

2009年4月1日(费城国际电影节)

巴西

2009年4月15日(DVD首映)

美国

2009年5月28日(西雅图国际电影节)

美国

2009年6月(楠塔基特电影节)

印度尼西亚

2009年6月2日

美国

2009年6月5日(好莱坞,加州)(首映)

英国

2009年6月19日(爱丁堡国际电影节)

美国

2009年6月26日(限量放映)

冰岛

2009年7月8日

加拿大

2009年7月10日(多伦多)

澳大利亚

2009年7月30日(墨尔本国际电影节)

美国

2009年7月31日

瑞士

2009年8月13日(德语区)

德国

2009年8月13日

奥地利

2009年8月14日

英国、爱尔兰

2009年8月28日

丹麦

2009年9月4日

葡萄牙

2009年9月17日

芬兰

2009年9月18日(赫尔辛基国际电影节)

瑞士

2009年9月23日(法语区)

比利时、法国

2009年9月23日

挪威

2009年9月25日

罗马尼亚

2009年9月29日(雅西国际电影节)

土耳其

2009年10月2日

西班牙

2009年10月6日(锡切斯电影节)

新加坡

2009年10月15日

拉脱维亚

2009年10月16日

菲律宾

2009年10月21日

爱沙尼亚

2009年10月23日

立陶宛

2009年11月6日

芬兰

2009年11月27日

奥地利

2009年12月3日(DVD首映)

瑞典

2009年12月4日

美国

2010年1月(棕榈泉国际电影节)

俄罗斯

2010年1月14日

西班牙

2010年1月29日

阿根廷、澳大利亚

2010年2月4日

巴西、乌拉圭

2010年2月5日

美国

2010年2月8日(圣巴巴拉电影节)

荷兰

2010年2月11日

墨西哥

2010年2月12日

波兰

2010年2月15日(DVD首映)

匈牙利、秘鲁

2010年2月18日

新加坡

2010年2月18日(重新发行)

捷克共和国

2010年2月25日

中国香港

2010年2月26日(限量放映)

日本

2010年2月26日(夕张国际奇幻电影节)

希腊

2010年3月4日(限量放映)

巴拿马

2010年3月5日

法国

2010年3月10日(重新发行)

阿根廷

2010年3月11日(重新发行)

希腊、中国香港、以色列、斯洛伐克

2010年3月11日

波兰

2010年3月12日(限量放映)

中国台湾

2010年3月12日

波兰

2010年3月19日

新西兰

2010年4月1日

科威特、黎巴嫩

2010年4月8日

韩国

2010年4月22日

日本

2010年9月11日(爱知国际妇女电影节)

票房信息

影片《拆弹部队》于2009年6月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后,在随后的150多天内还收不到1500万美元票房(该片制作成本也是1500万美元)。影片在美国上映的第13个周末,票房收入仅有660万美元。而《拆弹部队》在拿完奥斯卡奖后的第一个周末,也只能赚到82.8万美元的票房。

影片评价

正面评价

《拆弹部队》是一部故事片,也是一部纪实片。这是一个关于拆除炸弹的故事,这也是一曲呼喊和平的悲歌。导演运用的半纪实的手法相当出色,但情节编排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影片避开了好莱坞一贯的战争大片的模式,通过一个拆弹小组的视角,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军在伊拉克的真实生活状态。导演也没有使用像许多战争片热爱运用的武器展览一样的手法,而是根据情节出现场景所需要的装备。(《青年报》评)

影片中的战场不同,却不乏性格、命运相似的“詹姆斯”。他们鲁莽、不顾团队死活,却又最终被证明水平专业、处事果敢。他们推动战事的发展,却又说明“命运无奈”的反战主角。没有他们,银幕故事无法构成;有了他们,英雄主义和牛仔精神,似乎比反战主题更抢眼。战争反思电影,用口味越来越重的战争场面,提醒观众反战。这样的“悖论”就像拆弹部队迷失在拆弹过程的快感之中成为战争毒品的牺牲品一样。(中新网评)

《拆弹部队》也足以启示中国电影:美国从不缺少战争片,但更需要通过战争透视人性的佳作。《拆弹部队》的成功再次提醒观众,电影不仅仅需要娱乐和搞笑,更需要深思和坚守。长达130分钟的《拆弹部队》扣人心弦,三个拆弹士兵的伊拉克经历,反映了驻伊拉克维和部队(美军)的真实现状。片中大量移动镜头和仿纪实拍摄手法具有强劲的视觉冲击力,几个拆弹段落像昂壮的鼓点密集敲打着观众的心扉,一个伊拉克少年是否被用作人体炸弹的小故事将全片推向高潮。(大河网评)

负面评价

曾在伊拉克服役的美军官兵批评影片存在不实之处。第一,在电影反映的年代,美军制服还是沙漠迷彩,不是电影中的数字迷彩。电影中的美军制服和记者眼下在巴格达亲眼看到的一模一样,颜色发青,据说刚装备部队不久。第二,美军与武装人员互相狙杀的情节中,美军使用的是M82A1反器材枪。那枪绝不是用来打狙击的,这是电影的硬伤,显得比较业余。(出自《北京晚报》)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