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养老

抱团养老

老人自发的养老模式
抱团养老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他们或是老同事、老同学,或同住一个村庄、社区,自发“抱团”生活、休闲,互帮互助,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子女不在身侧的孤独感有所排解,也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前抱团养老已成为泉州市不少“空巢老人”自发的选择。[1]
  • 中文名:抱团养老
  • 外文名:
  • 别名:
  • 起源时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目的: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 模式:自发选择

概述

中国正在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基数庞大的老龄人口对于养老的需求十分强烈,而原有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以房养老方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如何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品质,成为全社会面临的现实考题。一方面,社会流动加速,让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猛烈的冲击;另一方面,一些市场化的养老机构收费较高,让不少家庭“望而却步”。在此背景下,通过助人自助的“抱团养老”,将老年人群体打造成为一个利益相关、关系相互、情感相系的养老共同体,有助于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拥有更多的保障和乐趣。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晚年生活更加美好,需要不同年龄结构、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抱团养老”的目标就是通过老年人助人自助的“自我救赎”,来增强老年人的社会互动,拓展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缓解当前的养老困境。

长期以来,应对人口老龄化,人们只看到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方面的力量,却忽视老年人群体自身的作用。作为社会运行的黏合剂和润滑剂,“抱团养老”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让老年人的夕阳图景更加丰富多彩,为破解养老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激发老年人群体的活力,搭建养老社会化的民间支点, “养老共同体”有助于让老年生活更有品质。

观点

正面

从国家角度看,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迫切需要养老事业的迅速跟进,但是,中国的养老事业发展还比较缓慢,跟不上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速度,抱团养老,可以很好的弥补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不足。

从家庭角度看,由于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依靠子女养老已经难以成为现实,因为一对年轻的夫妇要承担四个老人,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而抱团养老,老人之间互相照顾,可以很好的减轻子女的负担,发挥老人余热,让年轻人更安心工作。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邻里相望、互相照顾,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抱团养老是对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从中国的的社会性质看,抱团养老也非常有前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推崇的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抱团养老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总之,无论从怎样的角度分析,抱团养老都是在中国十分值得推广的一个模式。

质疑

“抱团养老”真的很美。老人们聚在一起,生活上相互帮助,情感上互相慰藉,相比社会养老而言,人们负担得起,更重要的是其不脱离当地的生活环境;相比居家养老来说,又纾解了空巢老人孤苦伶仃的困境,为子女外出务工、发家致富省去了后顾之忧。这种互助养老模式,实乃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一大“秘方”。

但实际上,抱团养老基于几个前提条件之上的。第一,老人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常需要是能够得到基本满足的;第二,老人们的家境还算殷实,子女们有一定的负担能力;第三,它是熟人社会里的守望相助。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新闻中才是一片“夕阳红”。张老人家成为老伙伴们的大本营,大家抱团生活,时常带些炸肉、糕饼等食材一起做饭,聚餐之后,可以在一起打牌、唱南音、跳广场舞……热热闹闹,共度美好的夕阳时光,如同一家人一般。

可是,反过来一想,满足这些前提条件真的容易吗?首当其冲的是,怎么才能在陌生人社会下构建出熟人社会里的情感格局?其次,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这之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或者说该承担多大的责任?更重要的是,那些孤寡老人怎么办?家境太差、子女不孝的老人怎么办?都是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此外,必须得指出,“抱团养老”的实际作用真没那么大。所谓的“抱团养老”,说白了就是一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但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人而言,其有多大的余热可供散发,答案可想而知。典型的是,如果低龄老人真的能照顾高龄老人的生活起居,敬老院、养老院里面那些专业的义工、护工、社工等,显然就没存在的必要了。简言之,“抱团养老”更主要的是消减老人们的孤独感,解决精神层面老来有“伴”的问题,以及避免“独居老人家中去世几天才被发现”等极端个案的发生,其余方面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如何做

“抱团养老”已经悄然在全国各地盛行,“抱团养老”的优势不难明了,不仅能够让老人互相照顾,而且还实现老有所乐,无疑,这是一种有力的养老补充方式,然而,现在的“抱团养老”多是由老人们自行组织,自己选择地点,自己抱团,虽然老人在一起能够互帮互助,但老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他们抱成的“团”,也未必能够温暖到团体中的每一个老人,因此,要想让“抱团养老”更加温暖,仍需要更多的爱注入,换言之,不能只让老人们独行,要给予更多的关爱,更需要制度层面的爱。

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老人在一起,是开心的,这样的生活也是快乐的,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况且“抱团养老”多是建立在老人自愿的基础之上,他们往往制订有规章制度,大家能够自觉遵守。因此,关系也能够保持持久。

“抱团养老”是老人互相取暖,但老人对于情感的需求,决不会满足于这些,他们仍然需要儿女的关爱。因此,并不是让老人“抱团”了就万事大吉了,子女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老人虽然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但也需要子女的亲情,因此,子女虽然不能和老人住在一起,但必要的探望和电话,则是必须要具备的,如果老人有困难,作子女的也可以“抱团”帮助解决。换言之,老人的儿女也可以“抱团”,比如轮流探望老人,轮流邀请老人外出活动等等。

“抱团养老”如果仅靠老人们自己的力量,恐怕不会太顺利,还需要政府层面的“制度性鼓励”。要提供平台支持,既要物质上的支持,更要政策上的支持。如提供为老人服务的设施、活动中心等;如开设食堂让老人可报名用膳。各方都可提供各种平台,促进老人们的交流,为抱团养老提供更多的支持。其实,“抱团养老”可以分农村式和城市式。农村老人的“抱团养老”,未必能够通过自行组织形成,可以由村干部牵头组织,并提供一定的场所,比如一起聊天,一起种田等等,而城市的“抱团养老”,则可以借助社区。而“抱团养老”也未必就要搞得轰轰烈烈,哪怕规定打声招呼,一起散步,也同样是“抱团养老”。

“抱团养老”不复杂,也不简单,唯有注入更多的爱,“抱团养老”才能“抱”得更温暖。

点评

有共同语言,有相近的作息时间、生活方式,老人们自发式的抱团养老,可以说是当前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的一种不错的尝试。不过也要看到,抱团养老不是想选择就选择,它具备的较高门槛,同样不可忽视。比如老人们首先能够完全自理,且具备“抱团”的物质基础,再者,要有相对开放和公共的休闲娱乐场所等等,这些条件势必令相当一部分处于社会“底层”,又恰恰需要公共救助的老人被排除在外。所以,抱团养老只是一种可选择的自发方式,不可强求。同时,抱团养老中相关部门所应该肩负的公共责任也不能缺位。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