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

1998年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图书
《把栏杆拍遍》是1998年12月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图书。中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是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被许多人誉为是影响自己青年时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书名:把栏杆拍遍 别名: 作者:梁衡 类别: 原作品: 译者: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数:346 定价:24.0 开本:32 装帧:平装 ISBN:9787806279182

内容简介

《把栏杆拍遍》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五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收入《把栏杆拍遍》的作品多以写人为主。有铁甲烈马、威风凛凛,以武起事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此外,作者的一批极具个性与人文内涵的山水散文,也在《把栏杆拍遍》的收集之列。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作者介绍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后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之后《海思》也被选入鄂教版语文中学教材。

标题来历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是该词引用的一个典故: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编者感言

结构内容

文章首段第二句“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是全文总纲。文章主体部分以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串联起他不同风格的词作,来说明他作为词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他原先组织义军,后率军南下归宋。但归宋后朝廷对他要么闲置不用,要么走马灯似的调动。虽然他被迫失去钢刀利剑,但从没丢下爱国热情。他不停地上书与主降派斗争,陈述退敌之策,他执着抗金收复失地,却屡遭排挤。报国无门的辛弃疾,只好到赣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与鸥鹭为盟,邀白鹤做伴,咀嚼无边的寂寞;或与当地百姓聊农话桑,闲走山水,打发无聊的时光。

文章不是单纯地叙述辛的人生经历,而是通过把他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作比较,来说明他的词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从而紧扣总纲第二点。说辛弃疾的词“用刀和剑刻成”,把他的词与杜甫、卢纶相比,并且分析根源:只有辛弃疾才有从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他南归就是为了血洒战场,马革裹尸。

辛词比其他文人诗词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文章虽然没列举具体文人诗词与辛词作比,但从他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可以看出,他登赏心亭不是为了赏心雅兴,而是痛拍栏杆,抒发愤懑,发出一声声悲壮的呐喊。从其中诗句“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可以看出,他自称为“江南游子”,可见在南宋他没有或很少有同盟者。他对国家的忠贞、对百姓的关心无法倾诉,他的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的抱负不得实现,他只能用手里仅有的一支羊毫软笔,蘸着血和泪书写自己的寂寞与无奈。

不仅如此,作者还把辛弃疾与同风格的词人相比。同为豪放派词风,与苏轼的词相比,辛词就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词魂,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词威,因而辛词更显得深沉悲壮。辛弃疾也写了些清新婉约的词。与柳永、李清照的词相比,柳永的婉约言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即情人惜别;李清照的婉约言愁仅止于“梧桐更兼细雨”,即个人落寞。而辛弃疾的婉约言愁却在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关于语言

除了深刻的内容,《把栏杆拍遍》一文的语言也很值得称道。文章语言老练、深刻、独到。语句整散结合,有力度,有魄力,有情感,有哲理,充溢着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赞扬、敬佩。阅读本文,会让人感动于辛弃疾的壮士情怀与词人气节,也惊叹于作者的非凡学识和为文功力。

比如说到辛弃疾南渡后无用武之地,他“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句式整齐,情感强烈,内容深刻。有古人典故,含神话传说,蕴辛词精华,抒一腔怨气,现满怀无奈。再如说辛弃疾“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道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运用清新的比喻表达深刻的内容。被排挤、被折磨的辛弃疾,虽因武途政路不通成不了一代爱国将军,只好将满怀怨气、满腔情感倾诉于词中,却因此成了一代大词家。但这前提是他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又如说辛弃疾的成名,“他时而

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这一句运用整齐有力的文笔,概括了辛弃疾不平凡的一生,也说明经受历史动荡、备受时局打击、被迫冷静思考、不熄爱国热情是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原因。文章语言耐读、耐品,一如辛弃疾的一生,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关于主旨

文章概述了辛弃疾不平凡的一生,通过对其词的解读,通过与其他词人的深刻比较,剖析了辛弃疾成为爱国志士、爱国词人的根本原因。历史的动荡、时代的磨练、庸人的排挤使他的武途不通、政路难行,他只能填词,把自己满腔的热情倾诉于笔端,把自己满腹的惆怅寄托于栏杆,把自己无边的寂寞抒发给鸥鹭。

因而作者说他的本意不是做词人。文章以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句“把栏杆拍遍”为题有深刻内涵:“拍”有一种力度,一种气势,恰合辛弃疾这位沙场英雄的形象、气质以及报国无门的愤懑;而“拍遍”的“遍”说明拍的次数多,心中郁愤深,正切合他报国无门,只能写诗填词的无奈与感伤。这个题目正好能概括辛弃疾作为爱国志士、爱国词人的双重身份,所以作者说给辛弃疾造像这是最贴切的题目。

作者最深刻的意图,是通过解读辛弃疾因武途政路不通而成为大词人的典型个例,说明一个普遍哲理:真正的诗人,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只有被大事件(包括社会、民族等矛盾)所挤压、扭曲、磨练、锤打,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有了这种感悟,再加上知识的积累,艺术的升华,就会写出既有人生感悟又有高超艺术的好词来。引用清代诗人赵翼的诗句就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把栏杆拍遍》是一篇解读深刻,感情真挚,语言隽永的佳作。作家梁衡凭借渊博的学识,惊人的智慧,独到的视角,对辛弃疾作了如此独特而又耐人品味的解读,让人欣赏,让人敬佩。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