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综合症

手机综合症

手机依赖症
手机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对手机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没有电话打来就焦虑万分,因此又称为“手机依赖症”或是“手机焦虑症”。一些性格比较孤僻、自卑,缺乏自信的人,一般常希望通过打手机来减轻自己的孤独感或者获取重要信息,一旦失去这种联系最容易心理不适,症状也体现得最明显。
  • 中文名:手机综合症
  • 外文名:
  • 别名:
  • 疾病名称:手机综合症
  • 高发人群:发短信的青年一族
  • 是否有传染性:是

概述

近几年,智能手机就如恐怖片里大潮来袭的僵尸一样,侵占了大部分人们的生活。这与智能手机的外观越做越靓丽,同时又拥有出色的玩机体验有关,再加上便捷实用这一特性,使得人们在日常中对它更加爱不释手,无论是起床、吃饭、上厕所、走路,几乎无时无刻都在享受智能手机带来的移动互联体验。

随着智能机的普及,广大用户已经将手机作为生活的硬性需求,它能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便利,可是人们又越来越依赖智能手机,这种依赖在一些专家看来,对自身的身心健康与实际社交行为会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而在这种趋势下,几年前就衍出了一个名词——“手机依赖综合症”。

定义

手机,这个曾是无比遥远的黑色砖头,曾是被人当作奢侈品的身份象征,而今,早已成为比手表更为普通的东西。而突破了传统的接听和短信的功能后,手机成了老板招之即来的呼叫器,成了“锻炼”拇指的健身器,成了各色段子的中转站,成了游戏机,成了数码相机,成了掌上电脑……在我们的生活中,手机开始无所不能,并且无法摆脱。

有了手机,你再没有不想接听电话的逃避理由,你的工作时间在8小时外无限延长,你时刻处在人际联系的在线状态,开始害怕没有信号没有电,害怕错过任何电话和信息……而心理学专家则认为,对手机的重视和依赖反映了现代都市人对信息的渴求,但他们应该学会适当缓解工作压力。

都市里流行一种“病”。目前我们还不能确认这是一种什么病,但它真的越来越像一种病了。这种病和手机有关,确切地说和短信有关。

“我怀疑自己得了病!”朋友小张小声地说。据该“患者”自述,他发现自己对手机短信有了一种难以摆脱的迷恋,最近由于短信少了,心情非常地焦躁不安,甚至出现失眠。

笔者于是仔细观察了一下周围的人,并且作了一次广泛的调查访问。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这种病不仅广泛存在,而且传染性极强,之所以我们平时没有太留意,纯粹是因为见惯不怪,习以为常。

由于医学界尚未对此病给予足够关注,也没有正式命名,我们姑且称之为“短信综合症”。

典型症状

症状一: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听到手机铃声响起,便会烦躁不安,心情低落,同时伴有间歇性呓语。n

症状二:常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效果,若手机久久没有动静便易产生幻听,就是传说中的“强迫症”。nn

症状三:离开手机一刻便坐立难安,似乎心里少了点什么,空荡荡地难受,又像错过了什么,莫名焦虑。nn

症状四:常常边走路边发短信,不顾脚下“陷阱多”,因而身上总有与大地亲密接触后留下的痕迹。

测试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手机综合症,做做下面的测试吧,如果以下问题有一半以上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很可能已经患有“手机综合症”。

1.你是否总是把手机放在身上,如果没带就会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

2.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你会不会感到不适应,并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是否有未接电话?

3.你会不会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做自己的手机在响。

4.接听电话时你是不是常觉得耳旁有手机的辐射波环绕?

5.你是否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拿出手机看看?

6.你是否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

7.你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吗?

8.当手机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讯号时,你会不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而且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易感人群

拥有手机的年轻人群,年龄多集中在18岁至30岁左右,以未婚者居多。学生层次中,以高中和大学生居多。

诊断途径

从每月的话费账单可以进行初步诊断,再结合以上症状进行确诊。

轻度患者:每月短信费超过50元;

中度患者:每月短信费超过100元;

重度患者:每月短信费超过150元。

治疗办法

病情轻者自己稍加节制,即可痊愈;病情较重者,应停止发送短信1个月,无论遇到何事均用打电话解决,以摆脱对短信的过分依赖。如果仍无法自控,那只有建议运营商将其短信费升为0.5元一条。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