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汉语汉字
戴(拼音:dài)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1]形声字,最早出现在先秦。“戴”指顶在头上,泛指把东西放在头、面、颈、手等处;也引申为“尊崇、爱戴”;还有“竖立”;“正对”等意思。
  • 中文名:戴
  • 拼音:dài
  • 部首:戈
  • 五笔:FALW
  • 仓颉:JIWTC
  • 郑码:EHEO
  • 笔顺:12125121122134534
  • 字级:一级(3388)
  • 平水韵:去声十一队
  • 笔画:17
  • 异体字:載;侢
  • 注音:ㄉㄞˋ
  • 四角:43850
  • 区位:2087
  • 结构:右上包围
  • 统一码:6234
  • 电码:2071
  • 造字法:形声:内形外声
  • 98五笔:flay

字源演变

形声字。“異”本是“戴”的初文,像双手举物于头的形象,表示顶在头上。后来词义起了分化,在表示“戴”义的“異”上加了表 音偏旁“弋”。“異” 与“弋”古音声、韵并同。《说文》籀文虽是讹变之形,但基本上保存了古字的结构。其所从的“戈”,清代人已指出是从“弋”声。古文字中“弋”、“戈” 形近互讹的例子极多。“戴” 后来转入“之”声,声旁由“弋”变成了“?”。当代所能见到的出土文字材料都是汉代以后的,都是从“?”声的形声字了。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dài

动词

加于物上

《礼记·丧服大记》:“皆戴圭。”

孔颖达疏:“谓诸侯六姜两角皆戴圭玉也。”

披星戴月

顶在头上

wear;put on

《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宋·王安石《舒州被召试不赴偶书》:“戴盆难与望天兼。”

《红楼梦》第三回:“(宝玉)头上戴着束鬓嵌宝紫金冠。”

戴帽子

尊奉;推崇

respect;support 

《书·大禹谟》:“案非元后何戴?”

爱戴

捧;举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

汉·张衡《东京赋》:“戴金钲而建黄钺。”

竖立

茅盾《三人行》七:“笑声是那样磔磔地令人毛戴。”

通“载”

《墨子·修身》:“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孙诒让闻诂:“戴、载古通。”

《史记·淮阴侯列传》:“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

三国魏曹植《远游篇》:“灵鳌戴方丈。”

介词

正对

《墨子·修身》:“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名词

古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见主词条:“戴国”)

孙诒让闻诂:“戴、载古通。”

姓氏(见主词条:“戴姓”)

Dai

棺饰的一种

三国魏曹植《远游篇》:“灵鳌戴方丈。”

古籍解释

编辑 播报

说文解字

【卷三】【異】

分物得增益曰戴。从(图一)異聲。(图二),籀文戴。都代切文二 重一

特殊汉字

说文解字注

(戴)分物得增益曰戴。釋訓曰:蓁蓁、孽孽,戴也。毛傳云:蓁蓁,至盛皃。孽孽,盛飾。是皆謂加多也。引伸之,凡加於上皆曰戴,如土山戴石曰崔嵬,石山戴土曰是也。又與載通用,言其上曰戴,言其下曰載也。釋山或本:石載土謂之崔嵬,土載石爲砠。謂石載於土,土載於石則與毛傳不異也。周頌載弁俅俅,月令載青旗皆同戴。从異聲。都代切。一部。

籒文戴。弋聲、聲同在一部。葢非从戈。

康熙字典

《卯集中》《戈》 戴·康熙笔画:18 部外笔画:14

〔古文〕

dǎi

《唐韵》都代切。《集韵》《韵会》《正韵》。丁代切。去声。《说文》:分物得增益曰戴,一曰首戴也。《广韵》:荷戴也。《书·大禹谟》:众非元后何戴。《孟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又《尔雅·释地》:途出其前戴丘。疏:道过丘南,若为道负戴。

又值也。《礼·丧大记》:君纁戴六。注:戴之言值也。《尔雅·释地》:戴日为丹穴。注:值也。疏:値日之下其处名丹穴。

又《谥法》:典礼无愆曰戴。《左传·隐三年》:其娣戴妫生桓公。注:戴谓谥。

又姓。出济北,本宋戴穆公后。

又或作载。《礼·月令》:载靑旂。《诗·周颂》:载弁俅俅。《音义》:如字。

又与戴同。

zài

又《韵会》作代切。音再。地名。《春秋·隐十年》:宋人、蔡人、衞人伐戴。注:戴国,今留外黄县东南有戴城。《释文》:戴音再。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字形

韵书

声调

韵目

字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去声

开口呼

全清

都代切

tAi

集韵

去声

开口呼

全清

丁代切

tɒi

礼部韵略

去声

丁代切

增韵

去声

当盖切

去声

丁代切

中原音韵

去声

皆来

全清

tai

中州音韵

去声

皆来

当赖切

洪武正韵

去声

全清

当盖切

tai

去声

全清

丁代切

tai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