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编钟

战国编钟

大型的打击乐器
编钟是大型的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秦汉。
    中文名:战国编钟 外文名:CHIME 别名: 兴 起:西周 鼎 盛:秦汉 类 型:大型的打击乐器

发现过程

1978年夏天出土于湖北随县。全套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钟,共65件,总重量二千五百多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

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二千八百余字,其内容全面地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乐律学达到的高度水平。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套编钟。编钟音乐性能保存完好,音色优美,音域宽广,从最低音到最高音,共有五个八度,能演奏古今中外的乐曲。

这套编钟的发现,对研究战国历史、音乐和冶铸技术等,都有着极高的价值。它的总用铜量达5吨之多,设计精巧,铸造瑰丽,出土时尚完整地悬挂在钟架上,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古今乐曲均能演奏,八鼓谐余韵绕梁令人惊叹叫绝,它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愧宝,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1983年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复制成功了28件编钟,演奏了《春江花月夜》等乐曲,抑扬顿挫和谐动听,湖北省歌舞团演出了历史歌舞《编钟乐舞》,使观众听到了两千多年前的美妙声音。n

特点

编钟的钟架称为钜(jù),由245个构件组成,设计精巧,比例适宜,结构牢固,可以拆卸。虽然承受了二千多公斤重的全套编钟,历时二千多年,出土时仍矗立如故。是研究先秦音乐史与青铜铸造工艺的珍品。

这套编钟共65枚,依大小次序分3层9组,悬挂在钟架上。镈钟1枚;甬钟45枚,分5组居于钟架的中、下层,中层音色洪亮,下层形大体重,音调深沉浑厚;钮钟19枚,比甬钟小,分3组挂于钟架上层,声音清脆。

编钟材料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编钟起源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代表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

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l件。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

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婡。洎全部頭甬钟條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

搏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

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

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

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

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

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木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其余均为原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

发明时间

叶家山墓地将编钟历史前推500年,改写世界音乐史。

曾侯乙编钟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在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比曾侯乙早500多年的编钟,或将改变对钟的起源的认识。考古人员在编号墓墓壁二层台发现了1个镈钟和4个编钟,5件为1套。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认为,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编钟,此次发现的编钟属于西周早期,预计有5至6个编钟,其数量和规模超过同时期已发现的编钟,在当时属于较高等级,是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

湖北随州再次发现编钟 比曾侯乙编钟早500年

曾侯乙编钟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3日的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比曾侯乙早500多年的编钟,或将改变对钟的起源的认识。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