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汉语汉字
我,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读作wǒ,最早见于甲骨文,其甲骨文本义指奴隶社会里一种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后由本义衍生[2]出“手持大戉,呐喊示威”等意;但到了战国时代,“我”字本义所代表的凶器被后起的更优良的凶器淘汰,于是“我”字以后便被普遍地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所以《说文解字》解释[1]为“施身自谓也”,此意沿用至今,且字音不变。
  • 中文名:我
  • 拼音:wǒ
  • 部首:戈
  • 五笔:TRNT86;TRNY98
  • 仓颉:HQI
  • 郑码:MDHM
  • 笔顺:撇、横、竖钩、提、斜钩、撇、点
  • 字级:一级
  • 平水韵:上声二十哿
  • 部外笔画:0
  • 总笔画数:7
  • 笔顺编号:3121534
  • 汉字首尾分解:我
  • 汉字部件分解:我
  • Unicode:CJK统一汉字U 6211
  • 异体字:?、?、?、?、?、?、㦱、?

字源演变

图(A)是甲骨文里的“我”字,像把有柄有钩的古代武器——大斧,斧口有一排锋利的锯齿。这是奴隶社会里一种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叫作wǒ,古代也有人把这种锯斧叫作“锜”。

这个象形字,在周代早期的金文(图B)里,还保留了这长柄锯斧的形象,只是斧柄下面多了个脚钩,锯齿也简省到只余三齿了。可是,到了晚周的金文(图C),“我”字的构形便开始讹变了:斧柄的顶钩变为丫叉形,斧柄的脚钩变为斧辆中部的斜撇,而钢齿也只余两齿,斧柄也更往右弯了。

发展到秦代小篆(图D)时,讹变更大:斧身和锯齿竟变成了图D1的形式,斧柄和上下钩竟变成了图D2的形式,已完全看不出“我”是锯斧的原貌了。

后来,这个象形字便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为图E的汉隶,从先秦文字的线条化变为笔画化,以点、横、撇、捺、挑、钩等基本笔画代替了圆匀连转的线条。至于图F的楷书,则是从汉隶的形体发展过来的。

“我”这种奴隶社会杀人的凶器,到了战国时代,被后起的更优良的凶器淘汰;于是“我”字以后便被普遍借用来作为第一人称使用,还是读作wǒ,字音至今不变。但词性却已由名词变作人称代词,而“我”是杀人凶器的原义便早已不为人所知了。

详细释义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代词

自称,自己

I;myself

《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

我见犹怜、我家

己方,己国

we;our

《左传·庄公十年》: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我友、我辈

动词

Kill

《书·泰誓中》:我伐用张。

我伐

有私见

have private view

《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我

形容词

自己的

self

《易经·象》: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我生、我仪

向一边倾斜的,扭歪的

wry

《说文》:我,顷顿也。

名词

姓氏

近义辨析

我、吾

“我”和“吾”都是第一人称代词,但在上古用法有些不同,“吾”作主语、定语,不作宾语;“我”作主语、定语,也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其中“吾”作主语,“我”作宾语。普通话只用“我”,不用“吾”。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我,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从禾。禾,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字。凡我之属皆从我。徐锴曰“从戈者,取戈自持也。”

康熙字典

《唐韵》:五可切。《集韵》《韵会》:语可切,俄上声。《说文》:施身自谓也。《广韵》:已称也。

又,称父母国曰我,亲之之词。《春秋·隐八年》:我人祊。

又姓。古贤人,著书名我子。

又,《说文》:或说我,顷顿也。按:顷顿,义与俄同。然字书从无作俄音者,存考。

又,《韵补》:叶与之切,音台。《扬子·太玄经》:出我入我,吉凶之魁。《注》:我音如台小子之台。

又,叶阮古切,音五。《张衡·鲍德诔》:业业学徒,童蒙求我。济济京河,实为西鲁。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字头

小韵

声符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韵部

声调

上古音系

广韵

五可

上声

蒙古字韵

上声

中原音韵

歌戈开

歌戈

上声

洪武正韵

五可

十四哿

上声

分韵撮要

第二十三科火货

阳上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