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肝脏炎症疾病
戊型肝炎(HepatitivE)是一种经粪一口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自1955年印度由水源污染发生了第一次戊型肝炎大暴发以来,先后在印度、尼泊尔、苏丹、苏联吉尔吉斯及我国新疆等地都有流行。1989年9月东京国际HNANB及血液传染病会议正式命名为戊型肝炎,其病原体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在分类学上为属于戊型肝炎病毒科戊型肝炎病毒属。肝炎(hepatitis)即指由微生物感染、免疫反应、药物作用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厌油、恶心等症状。[1]
    中医病名:戊型肝炎病毒 外文名:Hepatitis E virus,HEV 别名: 就诊科室: 多发群体: 常见发病部位: 常见病因: 常见症状: 传染性: 传播途径:粪一口传播 最初起源:印度

特征

戊型肝炎病毒没有外膜,病毒粒子呈圆球状,直径27-34nm,粒子表面呈锯齿状。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目前尚不能在体外组织培养,但黑猩猩、食蟹猴、恒河猴、非洲绿猴和须狨猴对HEV敏感,可用这些动物分离病毒。戊型肝炎共有4个血清型,是独立的戊型肝炎病毒属的成员。

病理

HE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呈球形、直径27~34nm无囊膜,核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目前尚不能在体外组织培养,但黑猩猩、食蟹猴、恒河猴、非洲绿猴、须狨猴对HEV敏感,可用于分离病毒。HEV在碱性环境中稳定,有镁、锰离子存在情况下可保持其完整性,对高热敏感,煮沸可将其灭活。

传播

戊型肝炎病毒在亚洲、非洲和美洲都有流行,在欧洲也有相似疾病的报道。病毒感染人群主要是20-40岁年龄组人群,儿童和老年人发病率较低。一般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中孕妇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孕妇病死率可高达17%-33%。戊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源是处于潜伏期和急性期的病毒感染者。病毒潜伏期为15-75天,平均为36天。感染病毒的患者可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两类。临床型包括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和爆发性肝炎。成人以临床型为主,儿童以亚临床型为主。

治疗

HEV随病人粪便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并可经污染食物,水源引起散发或暴发流行,发病高峰多在雨季或洪水后。潜伏期为2~11周,平均6周,临床患者多为轻中型肝炎,常为自限性,不发展为慢性HEV主要侵犯青壮年,65%以上发生于16~19岁年龄组,儿童感染表现亚临床型较多,成人病死率高于甲型肝炎,尤其孕妇患戊型肝炎病情严重,在妊娠的后三个月发生感染病死率达20%。HEV感染后可产生免疫保护作用,防止同株甚至不同株HEV再感染。有人报告绝大部分患者康复后血清中抗HEV抗体持续存在4-14年。

特点

戊型肝炎原称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分离出戊肝病毒(HEV)后才确定诊断。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与甲型肝炎颇为相似,从临床上不易区分这两种病。本病流行地区厂泛,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非洲和南美洲的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戊型肝炎是当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肝炎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我国制定的《传染病防治法》已将戊型肝炎列为主要肝炎之一。近年来发病的绝对数和发病率均呈连续、快速增长态势。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