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女人

恋爱中的女人

D.H.劳伦斯创作的长篇小说
《恋爱中的女人》是D.H.劳伦斯最伟大、最有代表性、最脸炙人口的两部长篇小说之一(另一部是《虹》),他本人也认为它是他的“最佳作品”;它以英国小说中没有先例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恋爱的心理问题,代表了劳伦斯作品的最高成就,因此它同《虹》成为了现代小说的先驱。D.H.劳伦斯是英国小说家、诗人、散文家。[1]他与福斯特、乔伊斯、理查森、伍尔芙同是20世纪英国小说的创始人,是中国读者最熟悉与喜爱的西方作家之一。
    中文名:《恋爱中的女人》 别名: 作者: 类型: 连载平台: 最新章节: 是否出版: 类别:长篇小说 字数:420000 原版名称:women in love 首版时间:1920年

内容提要

《恋爱中的女人》围绕两对恋人的情感纠葛展开:女教师厄休拉和督学伯基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冲破重重阻隔,有情人终成眷属;厄休拉的妹妹葛珍和矿业巨头杰拉尔德则由于双方观念上的巨大差异,经历了无数次冲突后最终关系破裂,杰拉尔德最终在荒芜死寂、风雪迷漫的深谷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创作背景

《恋爱中的女人》创作于1916年。一战给妇女带来了选举权,同时使她们进入到原来只属于男人的工作领域。工作赋予女性新的社会自由和惊人的经济独立性。辛普森指出:“战争改变了她们的自我意识,也改变了她们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她们从只知道关心自己的小团子内的卑微琐事,从只供人观赏的大体无用之物,转变为有智慧,有力量,有能力的人。”而此时,劳伦斯正致力于创建他理念中的完美两性关系。

《恋爱中的女人》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暴露出来的人性的丑恶成分、科学技术的破坏力量理性的脆弱与无奈引发了人们严肃的思索。先进的技术提高了人类相互屠杀的效率,所谓的文明进步成了人类异化加深的重要根源,机械化生产方式造成了人的丁具化、非人化;先进科学技术的滥用恶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损害了人类生存的基础:置身于一个忽视人自身存在价值的时代,劳伦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担忧更加深切,他似乎看到了所谓科技主义所主导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与自然皆是战场,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对立和对抗皆符合逻辑。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反感与厌恶。

作品赏析

作品主题

科学技术发展满足了人的物质欲望,但其本身成为目的的时候,必然导致人的价值被漠视。其后果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就得不到发挥,这样的社会必然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和活力可言。不仅如此,社会生活也必然呈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对抗—社会科学技术越发展,人的价值越受到漠视和排斥:这就是进化论社会观的致命弱点和危害性所在。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深刻揭露了19世纪下半叶西方迅速发展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导致人性的扭曲和人类情感的枯萎。他认为,人类健康成长,必须打碎一切扭曲人性的外在因素,在其废墟上建立起新的秩序,使人性回归,自我再生。

杰拉尔德之死表明了劳伦斯对现代工业文明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的彻底否定。厄休拉和伯基之间的结合无疑是劳伦斯心目中较为理想的婚姻,但他们之间的结合只能说是人类新生活的一个新起点。

两性观念

劳伦斯通过厄休拉的第二段感情经历向读者诠释了自己两性伦理观念。在工业文明的异化下,人类面临着沦为失去思想的工具这样的困境,劳伦斯借主人公伯基之口向读者表述了他的解决办法,要解除这种困境,把人从工业文明的压制下解脱出来,实现社会的变革,还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需要调整男女间的两性伦理关系。

厄休拉与伯基是两个具有强烈个性又都很执着的人,劳伦斯笔下的厄休拉是一个挑剔又不易信任他人的人物,在厄休拉对伯基的挑剔与评判中,伯基自负与执着跃然纸上,但同时,伯基富于同情心的性格也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二人的情感不是建立在肉体欲望之上,而是建立在思想层面上不断地交流、挑战与考验基础上的。最终,两人间建立了一种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和彼此坦诚的理想化两性关系,在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之上达成灵魂的交融,小说中,作为劳伦斯代言人的伯基把两性行为看作一种基本的人体机能,而非两性伦理关系的圆满境界,他追求的是一种灵魂均衡的两性伦理关系,在这种均衡的关系中,双方都保持肉我意识的独立性,犹如磁铁的两极,既被此吸引,又彼此保持平衡,每一方都使对方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诚如劳伦斯借男主人公伯基的思考而陈述的那样,“他希望自己是独立的自我,女人也是她独立的自我。他希望性回归到另一种欲望的水平上去,只把它看作是官能的作用,而不是一种满足。他相信两性之间的结合,可他更希望有某种超越两性结合的进一步的结合。那时男女各为单独的一个整体两个纯洁的人,互相给对方提供自由,就像一种力的两极那样相互平衡,就像两个天使或两个魔鬼。”可以说,通过对布兰文家族三代人的情感经历探索与思考,劳伦斯最终以伯基为代吉人,陈述了他心目中理想两性伦理关系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两个个体既相互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至此,劳伦斯完善了对两性伦理关系的探寻历程,《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厄休拉挣脱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布兰文两性伦理关系的框架,在她与伯基的感情关系中找到了通往象征完美两性关系的“虹”的途径。

但是,厄休拉意识到自己生活的陈旧,渴望不受婚姻约束的爱情,然而她屈服了,为了和伯基结婚,她作出了莫大的牺牲,放弃了自己一贯的想法并与家庭决裂。劳伦斯这样安排故事情节,看似证明了他的“血性意识”优于“理性意识”的理念,实际上是他使女性的一方妥协从而满足男子的排他主义,这就是劳伦斯构建的两性和谐世界之童话,其模棱两可的结局正好揭示了劳伦斯思想矛盾、混乱和虚弱无力的真相。伯基从头至尾都没有肯定过厄休拉给予他的爱,劳伦斯精心建造的完美婚姻童话在伯基最后坚定的否定声中轰然坍塌。

艺术特色

小说三十一章、四十余万字,并非按时间顺序或事件进程描述,是截取人物三十一个片断。表面看缺少逻辑上因果联系,实际却组合成一系列彼此对立的生活化情景,让建立于该松散表层结构上的小说富有深层次力量。读者发现大量看上去显得分散而独立的场景,但其所蕴涵象征意义具备内在联系,成了深层次结构上的经与纬。如第九章,在铁道的交叉口处,杰拉尔德就在厄休拉、葛珍的面前用残忍的手段制服一匹母马,借此向古德兰展示勇气与力量。在第十四章,葛珍则运用十分疯狂的方法吓走了杰拉尔德的公牛,从而回应了杰拉尔德发出的挑战。在第十八章,杰拉尔德与葛珍协力弄伤一只充满了野性的兔子。尽管以上三组场景处于三个各不相同的章节,从表面上来看缺少直接的联系,却在小说的深层次结构中具备了统一的象征性意义。两位主要人物潜意识当中的激烈冲突是通过以上场景揭示出来。

小说中看上去散乱的各个场景似乎毫不相干,实际却是彼此呼应的,让小说获得内在结构上的和谐,展示出劳伦斯在谋篇布局上所具有的现代主义思想之美感。同时,表层结构上的松散性还表现为《恋爱中的女人》的开放性结尾之中。两对恋人当中的杰拉尔德与葛珍之间的关系由于前者的死亡而宣告结束,但伯基与厄休拉尽管已经结婚,但是其情感冲突却还是在继续,伯基还是在追求其理想当中的完美男女两性关系。

《恋爱中的女人》全文几乎都为意象象征所复盖,解读象征意义也就成了重点。月亮是劳伦斯小说当中最为常见的意象,象征着女性所具有的力量。在小说中,伯基用石击水的情景就通过象征形式来表现出男女间的占有与反占有、支配与反支配等心理活动。在第十九章,某日伯基独自漫步至威利湖畔,看到水中月亮倒影后,燃起对女人强烈厌恶之情。他觉得爱情中的女人总有极强占有欲,一心一意要占有与控制对方,她就如同万物之母一般,自以为一切均应由她决定。以上展示出伯基和厄休拉间的激烈心理战,将应用传统的手法难以表达出来的人类内心世界深刻地展现出来。马也是常见的意象,表达主人公十分隐秘的精神世界的起伏。在第九章中,杰拉尔德制服母马,那种血淋淋的场景让葛珍产生天旋地转感觉,进入到虚空失去知觉。这场景揭示两人潜意识中爆发出激烈的冲突,预示这对恋人的结局。

简介

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作品,《恋爱中的女人》代表了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它以非凡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恋爱的心理问题。小说以两姐妹为主人公,描述了她们不同的情感经历和恋爱体会。姐姐欧秀拉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中学教师;妹妹古迪兰则是一个小有名气、恃才傲物的艺术家。古迪兰遇上了矿主的独生子杰拉德,原始的欲望点燃了爱的激情,然而在狂暴的激情过后,失望而痛苦的她与另一位艺术家又陷入了爱的狂欢。欧秀拉与本区督学伯基相爱了,她一心要让对方成为爱情的囚鸟,而对方却希望在灵与肉的交融中保持彼此心灵上的距离……劳伦斯毕生致力于男女性爱题材小说创作,他在蝎示男女情爱的同时,将性爱描写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而那伴随着炽烈的性爱体验的,是对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

劳伦斯生前曾抱怨,三百年内无人能理解他的作品。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劳伦斯的作品开禁之后,他在西方便立即成为被研究的最多的作家。现在,劳伦斯协会的规模仅仅次于莎士比亚协会,可与之媲美的或许惟有乔伊斯协会。劳伦斯也已经成为中国读者最熟悉与喜爱的西方作家之一。

《恋爱中的女人》代表了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它以非凡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恋爱的心理问题。小说以两姐妹为主人公,描述了她们不同的情感经历和恋爱体会。姐姐欧秀拉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中学教师;妹妹古迪兰则是一个小有名气、恃才傲物的艺术家。古迪兰遇上了矿主的独生子杰拉德,原始的欲望点燃了爱的激情,然而在狂暴的激情过后,失望而痛苦的她与另一位艺术家又陷入了爱的狂欢。欧秀拉与本区督学伯基相爱了,她一心要让对方成为爱情的囚鸟,而对方却希望在灵与肉的交融中保持彼此心灵上的距离……劳伦斯毕生致力于男女性爱题材小说创作,他在揭示男女情爱的同时,将性爱描写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而那伴随着炽烈的性爱体验的,是对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

作者简介

劳伦斯(1885~1930),20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劳伦斯的创作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响,他的作品对家庭、婚姻和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其中对于情爱的深入描写,一度引发极大的轰动与争议,对20世纪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近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这位不朽的文学大师为世人留下了十多部小说、三本游记、三本短篇小说集、数本诗集、散文集、书信集。小说代表作有《恋爱中的女人》、《莱夫人的情人》、《虹》、《儿子与情人》等。《恋爱中的女人》以非凡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恋爱的问题,代表了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劳伦斯生前曾抱怨,三百年内无人能理解他的作品。但从20世纪60年代其作品开禁之后,他立即成为人们最熟悉与喜爱的著名作家之一。劳伦斯出生于矿工的家庭,没有名门望族的声誉,也没有名牌大学的文凭,他所拥有的仅仅是才华。

天才,用这个词来形容劳伦斯是恰当的,当时的英国社会很注重人的出身、教养,社会上还弥漫着从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清教徒风气,生长在这个时代里的劳伦斯是与众不同的,有史以来的劳伦斯评论第一人——福特·马多克斯·休弗就这样评价他:他是个天才,是“浸透情欲的天才”。

英国人理查德·奥尔丁顿的这本《劳伦斯传》从他的《儿子与情人》写起——这是一本被普遍认为具有自传性质的劳伦斯名着。D.H.劳伦斯的父亲阿瑟·劳伦斯是一位矿工,他所受的教育仅仅够他艰难地读报纸,而他的典型的生活方式是:

在滚滚的炊火前,一边烤早餐腊肉,用面包接着腊肉上滴下来的油,断断续续地读着当天的报纸。母亲莉迪亚则是一位经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读了很多书和诗歌,崇尚思想,喜欢和有教养的男人讨论宗教以及哲学、政治等问题。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十分不和谐的,父亲喜欢和矿工们去喝上几盅,喜欢纵欲享乐;母亲却一生戒酒,古板拘谨。

D.H.劳伦斯生活在家庭的飘摇之中,他所记得的是家门外的沃克街上白腊树的树枝在大风的呼啸中发出尖叫声,与家里母亲的尖声争吵、父亲的雄壮的男人声音和咒骂声混合在一起。在这样的家庭中,他身体孱弱,敏感,富观察力,记忆力极佳,同时——为母爱所控制着。《儿子与情人》中有他童年、少年生活的影子,书中的母亲成功地阻碍了儿子与米丽安姑娘的爱情,并为自己“胜利了”而额手称庆。在这里,如果儿子摆脱不了恋母情结,他就无法真正地恋爱。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则因公然违背了时代风气而遭禁数年,直到不久之前,人们才认识到该书的价值,并把它翻译成多种文字、拍成电影广泛流传。

劳伦斯的书语言优美,气势恢宏,但除了《虹》在末尾勾勒出一幅彩虹似的带着希望的远景以外,其余的书都显得色调暗淡,冷漠,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劳伦斯式的色彩劳伦斯,20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劳伦斯的创作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响,他的作品对家庭、婚姻和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其中对于情爱的深入描写,一度引发极大的轰动与争议,对20世纪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近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这位不朽的文学大师为世人留下了十多部小说、三本游记、三本短篇小说集、数本诗集、散文集、书信集。小说代表作有《恋爱中的女人》、《莱夫人的情人》、《虹》、《儿子与情人》等。《恋爱中的女人》以非凡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恋爱的问题,代表了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劳伦斯生前曾抱怨,三百年内无人能理解他的作品。但从20世纪60年代其作品开禁之后,他立即成为人们最熟悉与喜爱的著名作家之一。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