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

汉语汉字
应(拼音:yīng,yì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本义一般认为是“理当如此”,作助动词,读yīng。西周金文以“䧹(鹰)”为“应”,战国文字加“心”分化出“应”。应又读作yìng,指由相关事物引起的回应,引申指接受、答应,又指随身相和或回答。另外也指对待、应对。
  • 拼音:yīng,yìng
  • 繁体:應
  • 部首:广
  • 五笔:YID(86);OIGD(98)
  • 仓颉:IFM
  • 郑码:TGVA
  • 名称:应
  • 笔画:3 4
  • 四角号码:0021₉
  • UniCode:U 5E94
  • 平水韵部:下平十蒸,去声二十五径
  • 笔顺编号:4134431
  • 异体字:譍、噟、?、?、?、?
  • 造字法:形声字
  • 结 构:合体字,半包围-左上包围结构
  • 字 级:一级(编号:0836)

文字源流

“应”与“鹰”古代曾是同一个字。“鹰”,西周金文写作图1,隶定作䧹或?。右下是“隹”(指鸟)字。右上一说是亦字的异体,在这里是声旁。应本是借用䧹字来表示答应的声音,“应”指应当、应该,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据实造字。“䧹”的古音与人们答应时所发的声音接近,犹如现代汉语中的嗯(g)字一样,也是表示答应的声音。后来䧹字的意义发展为答对、为当、为允许,因此又加上了一个“心”旁,成为从心䧹声的形声字。从心,表示内心的状态。战国文字将左上构件讹为“疒”。因为疒与广形近似的缘故,汉隶(图5-6)、楷书将“疒”写作“广”。繁体字写作图8。现代汉字简化时又依照图8字形的草书写法简化为应。

“应”是答应的应,回答是对问话的应付,所以由本义引申为“应付,对付”,“应付”又进一步引申出“顺应,适应”义,如“应时”是适应时势的变化,“应用”是适应需要,以供使用。别人有问话,自己应该回答,因而“应”由本义又引申为“应该,应当”,用此义时读yīng。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yīng

动词

出声回答。

助动词。 该当;表示理所当然。

认为是;是。

允许;承诺(做)。

通“膺”。惩罚;判处。

形容词

本期的(只用于毕业生)

副词

所有,全部。

表示动作、行为是立即进行的。相当于“很快”“立即”。

表示推测或想象。相当于“恐怕”“大概”。

名词

古国名。在今河南省鲁山东。

(Yīng)姓氏用字。

yìng

动词

满足要求;接受。

回答;作出反响。

顺应;适合。

证实;印证。

对付;处理。

支付;供给。

感应;应验。

名词

古乐器名。小鼓。

古乐器名。长六尺五寸,其中有椎,撞地以发声。

用于地名

参考资料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十】【心部】於陵切(yīng)

当也。从心?声。

说文解字注

当也。当,田相值也,引伸为凡相对之偁。凡言语应对之字即用此。大徐言部增譍字,非也。诺下,讎下、唉下、对下譍字皆当改正。

从心,?声。於陵切,六部。

广韵

於陵切,平蒸影 ‖鹰声蒸部(yīng)

应,当也。又姓,出南顿,本自周武王后。《左传》曰:“邦晋应韩,武之穆也。”汉有应曜,隐於淮阳山中,与四皓俱徵,曜独不至,时人语之曰:“南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八代孙劭集解《汉书》。

【校释】邦,当作“邘(yú)。《左传·僖公二十四》:“邘、晋、应、韩,武之穆也。”杜预注:“四国皆武王子。”

於证切,去证影 ‖鹰声蒸部(yìng)

应,物相应也。《说文》作?,当也。於证切。又音膺。三。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 应·康熙笔画:17 ·部外笔画:13

(yīng)《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竝於陵切。音膺。《说文》:当也。从心?声。徐曰:?,鹰字也。本作?,今作应。

又料度辞也。唐诗应须、祇应皆是也。

又《周语》:其叔父实应且憎。注:犹受也。

又国名。《括地志》:故应城,因应山为名,在汝州叶县。

又姓。出南顿,本周武王后。《左传·僖二十四年》:邗晋应韩武之穆也。汉有应曜,与四皓偕隐,曜独不出,八代孙应劭,集解《汉书》。

又通作膺。《书·武成》:诞膺天命。注:当也。

(yìng)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竝於证切。音譍。《集韵》:答也。《广韵》:物相应也。《易·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

又乐名。《周礼·春官》:笙师应乐。注:应长六尺五寸,象柷有椎,连底,左右相击,以应柷也。《乐书》:应乐,犹鹰之应物,其获也小,故小鼓小舂谓之应,所以应大也。小鼙曰应鼓。《周礼·春官·小师》:击应鼓。注:鼙也。

又天子之门曰应门。《诗·大雅》:廼立应门。注:正门也。

又州名。鴈门地,唐置应州。

又叶於容切。音雍。《易·蒙卦》: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陆贾《新语》:事以类相从,声以音相应。◎按,应字,向来经史皆作平去二音,《正字通》止作去声,误。

字形书法

“广”从上、左包围“⺍、一”,底部“广”低。“广”,首笔点起笔于竖中线右侧。“⺍”,第一点在田字格中心左下侧,第二点在田字格中心右侧,撇在横中线上;末笔横起笔于“广”的下侧,右端超出上部。

音韵集成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ʔ

i̯əŋ

王力系统

0

ǐəŋ

董同龢系统

ʔ

jəŋ

周法高系统

ʔ

iəŋ

李方桂系统

·

jəng

西汉

东汉

jəŋ

jəŋ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ŋ

北魏后期北齐

jəŋ

齐梁陈北周隋

jə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ʔ

i̯əŋ

拟音/王力系统

0

ǐəŋ

拟音/董同龢系统

ʔ

jəŋ

拟音/周法高系统

ʔ

ieŋ

拟音/李方桂系统

·

jəng

拟音/陈新雄系统

ʔ

ǐəŋ

中上古音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十六蒸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於陵切/音膺

ʔjəŋ

去声

四十七证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於证切

ʔjəŋ

集韵

平声

下平十六蒸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於陵切

ʔieŋ

去声

四十七证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於证切

ʔieŋ

韵略

平声

於陵切

去声

於证切

增韵

平声

於陵切

去声

於证切

中原音韵

阴平

庚青

齐齿呼

全清

iəŋ

去声

庚青

齐齿呼

全清

iəŋ

中州音韵

平声

庚青

衣京切

去声

庚青

叶英去声

洪武正韵

平声

十八庚

全清

於京切

ʔiəŋ

去声

十八敬

全清

於证切

ʔiəŋ

分韵撮要

阴平

第七英影应益

阴去

第七英影应益

韵书集成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