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镇

慈城镇

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
慈城镇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宁绍平原,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镇海区相连,西与余姚市接壤,北与慈溪市相临,南隔余姚江与鄞州区相望,可谓是“众星拱月”。其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下辖41个行政村,5个社区,5个居委会,人口5.8万,是宁波市14个中心城镇之一。[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句章 行政区划代码: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中国浙江 地理位置: 面积:102.57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新联村,湖山村 政府驻地: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解放路8号 电话区号:0574 邮政区码:315031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著名景点:慈湖;云湖(英雄水库);鄮湖;狮子山;大宝山;清道山 机场:宁波栎社机场 火车站: 车牌代码:浙B 地区生产总值:

建制沿革

慈城史称勾、勾余、勾章,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至1954年,历1200多年皆为慈溪县治。

慈城设治始于吴越勾践时(约公元前495年),名叫句章。县治在余姚江畔城山地方,作为越国的屏障。

唐朝开元26年(公元729年)房琯为令,迁县治于浮碧山以南,浚疏阚湖,以灌溉城郊;又以汉名儒董仲舒云世孙董黯母患屡疾,喜欢大隐溪水,奉母筑室以待,担溪水供母饮,母病渐愈,以此故事以名县称为慈溪,属明州。

慈溪原属明州,到洪武十四年以犯明讳,改为宁波府,下辖鄞、慈溪、奉化、定海(镇海),象山五县,后来到清咸丰间,将昌国卫(舟山群岛)改为定海,原定海改为镇海,是为宁属六县。

明永乐十六(1418年)慈溪县令失县印,请示于朝廷,诏令重铸新印,改溪字从谷,名为慈溪。

明嘉靖年间,慈溪县境滨海,遭到倭寇侵犯,始建慈溪城,积极防御倭奴侵犯,清同治十五年重修加高。民国二十六年(1973年)拆城。

一九四九年五月,慈城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以解放路为界分孝东孝西两镇。1954年十月慈溪县治迁至今慈溪市浒山镇,旧慈溪改称“慈溪镇”,划归当时的余姚县。一九五八年一度转为人民公社,为东风人民公社20大队,1959年为慈城公社,同年改慈城镇,一九六零年十月又恢复建制镇划归宁波市管辖。一九八四年十月原慈东乡合并于慈城镇而划归宁波市江北区管辖,为区内最大的建制镇。一九九二年五月,云湖乡和妙山乡划归慈城镇。

2001年10月27日,乍浦乡划归慈城镇。

地理环境

慈城镇地处浙江省东部宁绍平原,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距离宁波市中心15公里。东与洪塘街道接边;东北与镇海区九龙湖镇接界;南临姚江,与鄞州区隔江相望;西及西北分别与余姚市河姆渡镇、三七市镇接壤;北与慈溪市隔山为邻。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总人口近9万,下辖39个行政村,6个社区,是江南地区唯一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县城。被列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年糕之乡以及宁波市7个卫星城之一。

辖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平均海拔3.3米,地形北高南低,山水相依,其自然环境优美秀丽,而其山色,城池更因“慈湖、云湖(英雄水库)、鄮湖(毛力水库)”三湖之交相辉映而尤显风姿。慈湖是慈城的点晴之笔,为慈城增添了水灵秀气,而狮子山、大宝山、清道山等却烘托了慈城的雄浑霸气。

2009年全镇实现三次产业增加值13.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亿元;进出口总额5.34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45元;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10876元

慈城地域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其距宁波市中心约15公里,距离宁波栎社机场20余公里、距离北仑港约38公里;有市公交车331、333、335、336、337路直通慈城,行程15-20分钟;西侧的余姚江即是浙东运河的部分。境内有萧甬铁路(箫山-宁波)、甬余公路(宁波-余姚)、慈骆公路(慈城-骆驼)、庄浦公路(庄桥-慈城)。杭州湾大通道贯穿慈城、进入宁波,使慈城成为宁波市北端的门户客厅上海远郊。

慈城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且可开发利用率高。2008年全镇共有各类企业400余家,已形成了有色金属、服装、建筑、机械、化工、轻纺、医药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以种植业、林特业、畜牧业为主要结构的都市农业已成为慈城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慈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代名人辈出,且具有优越的、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2000年来,相继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和宁波市中心镇。经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慈城将逐渐显示古色、绿色、山色、水色和现代经济特色。

风景名胜

孔庙

孔庙坐落在慈城竺巷东路55号,基地18亩五分九厘,南至竺巷东路、北至太阳殿路、东至绿化地带及电影院、西至民居,四周均有红色高墙外留滴水约2尺余。

根据旧志记载:孔庙是一个祀孔和县属的教育行政机构,主祀大成殿及配祠外,专设“教谕”和“训导”二署,置专职,以登记生员,并辅导学生。生员对县令和县丞皆以打拱作捐为礼,免除下跪.倘若生员犯法,则例须先行通知教谕和训导(当时称为学老师)召集乡试中式生员在明伦堂共议,查明实情,革去功名,作为庶民,则见令、丞时须下跪刑责所以“教伦”“训导”二学官在生员中有崇高的地位。

慈城学宫最早建于宋朝,雍熙二年由县令初建于县治西40步(据雍正志所主,即城隍庙地基,先师殿即大成殿居其中;庆历八年迁至县志东南一里,适居城之中部,历代累有兴毁,以迄于今,除大成殿外其余稍有改建,仍保持光绪原貌,修复较易。设若一但修复,则在浙东地区是为最为完整的文庙。在宁波市的文化景点上,发挥灿烂的光芒。

当时建庙之初,延揽色邑宿儒杜醇为诸生师。光绪志有传,鄞宰王安石有记。在宋建炎四年毁于金寇南侵。淳熙四年重建,元至元八年增建仪门,并辟地建通道至学前埠头。明洪武改成德堂为明伦堂,后于堂后建梯云亭,历洪熙至嘉靖35年毁于夷冠,三十六年又重建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梯云亭等斋戾,宇祠廨字,清朝数经重修,获御书“万世师表”,御制“孔子”赞,及“颜、曾、思、孟”四子赞勒石置和御书’生民未有”“与天地参”额,诸多建置。殆至道光十一年,太子天国攻陷慈城,焚毁明伦堂及教谕住宅,同治元年邑人冯氏创捐重建,重修梯云亭,增建两旁斋房六间,疏浚泮池。

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慈城县衙西侧,建自唐代立县之初,宋咸淳四年(1268年)重建,历朝累有修葺。清同治九年(1870年),邑人冯本怀募捐修建,后毁。现重建的城隍庙建筑属清代规制,庙院宏大,布局完整。

慈城城隍庙座北朝南,是中国道教庙宇殿堂的典型建筑形式,殿宇戏台层层叠进,厢房配殿纵深相连,贯穿一体,既有寺庙殿堂配置特色,又具官署建筑风格,其神学意趣和“前朝后寝”的功能十分明显。

慈城城隍庙是目前国内恢复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

现为慈城手工DIY创意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城手工DIY创意园区以手工DIY为起始,设有手工作坊,创意设计基地,DIY培训与展览等各类手工DIY项目(工作室),集观光、教育、娱乐、休闲及传承手工民俗文化于一体,是国内首个唯一综合手工DIY产业发展中心。

清道观

位于慈城东门外塔山之上,建于唐天宝八年(749年),是道教敬神祀仙,道士修炼养性,以及进行各种有关活动的场所,唐宋两代是中国道教史上的鼎盛时期,与慈城清道观的命运结合。元以后,历经毁坏、重修和扩建,到民国时期,清道观槐荫夹道,松皇满亭,依山建筑共有七层,阁、厅、殿分布其中,各式塑像不可胜记,尤以巨钟而闻远近,该建筑于文革期间拆毁,现正重建。

甲第世家

即钱宅之别称,坐落于宁波市慈城镇金家井巷内。东与福字门关接邻,西约100米出巷口即民权路,北达尚志路,由于曾遭人灾,现仅存东向部分约1600平方米的建筑。

据《慈溪县志》记载,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嘉靖进士钱照之住宅。平面布纵长方形,硬山造前后二厅,建筑面积422余平方米,前厅五间,通面宽17.35米,用六架梁,梁柱粗壮,截面呈椭形,脊瓜柱和童柱裙瓣呈圆舌形,柱料卷杀,前后檐柱,小株角形,施平身科一斗三升或一斗六升,明间四攒,次间二攒,塑斗作为靴斛,为典型的明代建筑。

钱照嘉陵七年中举,十一年中进士,官至佥事,后来他的下代又数人登第,因被称为“甲第世家”。原台门内曾立有文征明题的“甲第世家”匾一方(文革间被毁〕。

该宅座北面南,平面布局和建筑特点都具有浙东明代居民建筑的特点,是宁波市保存较完整的组建筑群,也是研究明代晚期信宅建筑的典型。

福字门头

该宅原为明嘉靖间布政史冯叔吉故居的一部分,后因冯氏后裔衰落,卖给应氏,改建院落,大门东侧,为衣架锦式屏门二扇,牌科式;二门的照壁在南端,有一砖刻大“福”字,故称“福字门头”。前厅为五开间,通阔18.8米时浮9.9米,明间为为抬梁式,平梁上支蜀柱,前中柱金檩下的童柱下端为舌形,而前后上金檩下的童柱为方形,后金柱前名柱头皆施十字科,前檐柱为小八角,下为方形腰沿柱基,其余柱其皆为扁珠形,柱头卷杀,梁袱间隙用芦苇为心,谷壳拌泥抹灰,硬山屋顶,明间后方两檐柱旁砌八字形墙,上端斗砖雕做出斗拱,后墙中间辟有主架锦式门。朝北一面有门楣题额上款书“乙丑冬月”中题“泽流思顺”下款书“陈鸣宝题”。

后进为一“三合院”,有左右厢房,皆为楼屋,经教证,前厅具明代建筑之特点和风貌,后楼建筑为清初其之风貌,迄今保存尚完整。

冯岳彩绘台门

大门之正南分为三开间照壁,也称影墙。石砌须弥座,上刻卷草、凤凰、牡丹。墙体由砖砌成,上部砖雕,顶端砌出中间高,两侧低约65厘米。通高约4米,原约40厘米。全壁分三开间,一明间宽3.4米,北距台门4.9米。二次间略斜,平面各八字形。全壁长7米。瓦当圆开,有龙葵花等纹饰。以两柱将明间与次间分隔,檐下有平身科,明间四朵,次间两朵,柱头有柱头科,背为一斗三井。座斗下为伏远瓣,无出跳。

实勘在照壁之正北有台门,尚残存数间。上部留芦芯、泥沫的墙体,珠式立柱。西方中厅与厅前为天井,在左右之隔墙,其中朝里一侧上端原来也有精细的砖雕,都已砸去。右边的天井又有一堵墙,左右两端有一道拱门,这墙将天井分为南北两段,天井中有一口古井。东厅为高平屋,硬山式的两开间,宋架结构类似布政房东大厅,此东厅,前有廊,西边门前开六扇柱子门,进六往东有门可以进入中间。东门前部下有栏墙,上面开柱子门四扇,地面为石板。东间有地板铺地,柱础全部是珠形。西间天花板上油漆花卉至今还没有褪色。

著名人物

周信芳

周信芳(1895—1975),我国当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艺术革新家,字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宁波江北区慈城镇人。1895年1月14日,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清江市)。周信芳六岁随父旅居杭州,从陈长兴练功学戏。七岁登台演《铁莲花》中的定生,艺名“七龄童”,1906年后,随王鸿寿赴汉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后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到北京入喜连成社,与梅兰芳、林树森、高百岁同台。

1912年返沪,在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李吉瑞、金秀山、冯子和等人同台,颇受熏陶,演技渐趋成熟。1915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连台本戏《汉刘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间两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将《萧何月下追韩信》、《鸿门宴》、《鹿台恨》、《反五关》等戏介绍给北方观众,人称“麒派”。1975年3月8日逝世。

钱太希

钱太希(1882-1950)近代书法家,小学家。钱罕,字太希,又名吟棠,慈城聪马桥人,世代书香,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先受聘为嵊县中学国文师。抹云老人秦润卿创办上海修能学社,钱太希先生受聘为教师,后到效实中学任教。其教授文字学(小学)尤有特色。曾从章太炎先生共研小学,章太炎先生与冯君木先生誉他为“活字典”,冷僻俚语,能不假思索,都能获解。从梅调鼎先生学书法。

钱太希先生博采汉晋、南北朝、隋、唐诸书法家元众长,又受晚清崇尚碑学之风影响而致力碑学,又崇晋王楷书。故落笔挥洒,跌宕自如,婀娜多姿。西冷社诸同人誉与任革叔为“浙东二炒”。近代金石书画泰斗赵叔孺对钱太希的字评价甚高。称其字“天资卓绝,下笔幽雅,无时下之俗”。沙孟海投于其门下,获受教益,称其师“碑志文字,每石皆有特色,古今书法家殆无第二手”。钱太希先生曾有《钱太希书品》行世,惜流传不广,晚年隐于慈城。

应昌期

1917――1999)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1917年10月23日出生于慈城玉皇阁桂花厅两侧的楼房内。应氏为宁波大族,相传先世系汉代河南汝南郡名门,西晋末为躲避“八五之乱”而迁到浙江沿海一带,子孙繁衍,人才辈出,以德望事功,文章着称于世。

到抗战结束后,先生欣然应命到台湾银行任职,长达18年之久,期间历任总行营业,业务及国外各部经理,并升到副总理代总经理,采取了各种切合国家经济发展及工商业实际需要的措施。

秦润卿

(1877――1966)名祖泽,号抹云老人,今宁波江北区慈城人,其父秦九龄曾任招商局帐房后常失业,坐守家中,门第清寒,15岁由其表叔介绍海豫源钱庄学业,由于深自体会到家境清贫,不能比拟富家子弟,因而生活俭朴奋发向上,逐级由学徒信房外职到经理、督理。

清宣统元年(1909)豫源改组为福源秦仍任经理,乃博采各银行,钱庄之长,改用新式薄遍,设资产负债表,开设信托等金融业务。民国6年(1917),上海南北市钱庄合并成立钱业公会,秦任副会长。后又升任会长,参与创建了钱业市场,现金公库和银钱业联合准备库。

他不仅在金融领域卓有成绩,而且对故乡的教育事业也颇为关心。他于1915年在慈城西营建校舍,办学校,专收贫寒子弟免费入学,定名为"普迪小学"诚聘谢益三先生为校长,延聘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赵平复(即柔石)。著名文艺理论家和作家巴人执教,教学质量在当时全省私立小学中名列前茅。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