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剧

爱美剧

五四时期戏剧
1920年10月,文明戏演员汪仲贤等改编上演了纯粹写实的西式戏剧,也就是萧伯纳的《华伦夫人之职业》,由此促使戏剧界对文明戏现状的进行了反思,1921年1月,汪仲贤又提出“非营业”的戏剧(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接着由于陈大悲提出了内涵相同的“爱美的”戏剧产生广泛的影响,由此也就开始了20年代初期的“爱美剧”运动。1918—1935年间,中国的爱美剧运动在舞台美术设计和制作上,克服了剧场、装备、材料、技术方面的重重困难,逐步完成了从平面画景到立体布景的转换,并用天幕来延展景深,化装则力求符合人物个性和戏剧情境,于史有证。爱美剧所构建的写实性舞台美术体系使演员与布景、角色与环境融为一体;而舞美与表导演通力合作的工作流程,则为创造有机统一、真实可信的舞台艺术形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1]
    中文名:爱美剧 外文名:Amateur

剧情简介

1921年3月,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成立于上海,由郑振铎、欧阳予倩、陈大悲、沈雁冰、熊佛西等十三人发起,并发表宣言,明确了戏剧的“为人生”而创作的任务,5月,该社创办《戏剧》月刊,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业性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主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1)抨击传统旧戏和堕落的文明戏;(2)提出戏剧理论建设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戏剧商业化、庸俗化的弊病,大力倡导“非营业性质的,提倡艺术的新剧”,即陈大悲倡导“爱美剧”。

辛亥革命以后欧阳予倩、洪深、顾仲彝等人创办了“戏剧协社”等业余剧团,时称“爱美剧”,是根据“业余”的英文译音而来的。那时候,这是最时尚的事,牵着年轻人的崇拜和狂热的心。而最最领风气之先的是那些在台上演出的演员。他们自己写剧本,改编别人的剧本,甚至编导客串角色,他们的乐趣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喜欢的东西——倘若现实中还没有,或还不成熟,就去创造它完善它。他们用才智和热情创建着“时尚”,可对此他们当时并没有多少在意。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