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国惠州市惠城区国家级高新区
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政隶属于惠城区管辖,因位于廖仲恺先生的故乡而得名,是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之一,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仲恺高新区位于深莞惠区域核心,南靠深圳,西接东莞,毗邻广州、香港。仲恺高新区交通便利,内有惠深、惠河、广惠、莞惠高速公路,京九、惠澳铁路,临近广州、深圳、香港机场、惠州机场以及惠州港。
    中文名: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外文名: 别名: 行政区划代码: 行政区类别:开发区 所属地区: 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东部、深莞惠中心 面积: 下辖地区: 政府驻地: 电话区号:(86)0752 邮政区码:516000 气候条件: 人口数量: 著名景点:廖仲恺何香凝纪念园、TCL电视博物馆 机场:惠州机场 火车站:惠州站,惠州西站,惠州南站 车牌代码:粤L 地区生产总值: 别称:惠州高新区 所在地:中国珠江三角洲 总面积:500平方公里 气候: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人口:50万 方言:客语粤台片—惠阳话 批准时间:1992年国务院批准国家级高新区 成轨:仲恺站、惠环站

简介

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仲恺高新区因位于著名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先生的故乡而得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政策区面积7.06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19.7平方公里。2003年整合后,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大幅推进,服务配套设施日趋完备,管理功能不断优化,互补、协作功能日益增强,集群、规模效应不断凸显,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仲恺高新区已发展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目前,高新区以占全市5%的人口,0.18%的土地创造了全市1/3的工业产值,1/4的工业增加值和接近1/2的出口,是惠州整体发展中的重要基石和中坚力量。现在,高新区已形成了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大量中小型企业配套的上下游协作一体化的产业集群,成为拉动惠州经济的重要力量。惠州也因为得益于高新区的快速发展,而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镭射光头和电视机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生产基地,中国主要的电池、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线路板和照相机生产基地之一。

经济发展

主导产业实力雄厚。仲恺高新区的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内拥有TCL、华阳、索尼、LG等多家国内外著名的大型电子企业,同时高新区还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视听产品产业园”,“广东省火炬计划激光头特色产业基地”、“广东省火炬计划高能环保电池特色产业基地”。部分产品如激光头、电视机的产量在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电子信息产值562亿元,占全区87.7%,出口创汇52.6亿元,占全区92.9%。

高新技术企业、大企业聚集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效应突出。高新技术企业、大企业是高新区经济的支柱,区内西门子、索尼、LG、TCL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云集,一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也在区内蓬勃发展,2006年,48个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61亿元,占全区近88%。高新技术企业、大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一大批企业发展,促进了周边区域的经济繁荣,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效应。

外向型经济特点鲜明。区内企业产品大部分供出口,有些企业的产品,如乐金电子出口率近100%。2005年,全市出口总额106.5亿美元,高新区就占了46.5亿美元,占全市的44%。在当时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仲恺高新区出口排名第八。2006年出口56.6亿美元,增速达到21.7%。

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在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仲恺高新区经济运行质量也在稳步提升。如高新区已开发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值逐年攀升,而资产利税率和劳动生产率也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日益上升也极大地增强了园区的竞争力,提高了园区的抗风险能力。

交通地理

地理位置

仲恺高新区位于惠州市惠城区西南部下方,由陈江街道、惠环街道、潼侨镇、沥林镇、潼湖镇、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和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组成,处于深莞惠三市交界的几何中心,南靠深圳、西接东莞,毗邻广州和香港。

公路交通

仲恺高新区有多条国道在此交汇:长深高速G25(惠河高速S202)、甬莞高速G15W3(潮莞高速S20)、山深线G205,乘汽车至周边城市均在1小时内。此外还有广东省道S357以及在建的惠州四环南路快速路、河惠莞高速。仲恺区内设有仲恺汽车客运站。

铁路交通

仲恺高新区有多条铁路在此汇聚设站:

莞惠城轨:仲恺站、惠环站、沥林北站。

赣深高铁:仲恺站(预留站),未来亦可通过莞惠城轨直达赣深高铁惠州北站。

航空交通

惠州平潭机场

港口交通

惠州港、澳头港

教育医疗

惠州市仲恺中学

惠州仲恺实验学校

仲恺区人民医院(二级甲等,规划扩建为三级甲等)

中信惠州医院(南方科技大学惠州协和医院,三级甲等)

投资环境

投资硬环境

(1)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

质量优、配套全的基础设施是园区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为此,高新区管委会大手笔推进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整合以来至2006年,在基建方面已投入约3亿元,共完成道路建设26条(段),总长28公里,铺设路面28万平方米,铺设下水道总长30公里,完成道路绿化面积18.5万平方米,为乐金路等主干道安装727盏路灯,完成了马过渡河一期改造工程。如今,区内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形成网络,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大力引进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是高新区投资环境改善的重要举措。2005年,高新区引进了惠台综合生活服务中心、大荣商贸城等一批社会配套项目;2006年,引入了集购物娱乐于一体的仲恺大世界及园中缘等一批商业设施,同时推动仲恺大道两边的商业化改造。如今,高新区的医院、银行、学校、商场、娱乐等一系列服务配套设施日趋完备,一个集高科技产业与商贸服务业于一体的复合型高新区初现轮廓。

投资软环境

(1)一站式管理,服务统一快捷

2006年5月,高新区成立企业服务中心,集中受理企业的各种相关业务及投诉,同时还为区内企业与市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提供便利渠道,2006年12月开始,该项业务并入高新区综合业务受理中心。受理中心以统一快捷的服务方式深得企业和员工的欢迎。

(2)公开政务,服务高效透明

一是搭建公共管理服务平台,促进了政务公开,高效。2005年,政务公开专栏在高新区网站开设,公开了办事程序、收费标准,设立了业务审批、政务信息反馈等栏目,建立了电子信访、电子政务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制度建设,制定了《仲恺高新区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规定30万元至100万元的工程必须实行公开招标,确保了工程建设过程的公开透明。高新区的各项工程成为“阳光工程”。

(3)排忧解难,服务主动、积极

通过举办形式各样的活动,拓宽为企业和员工的服务范围,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如为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组织了数次大型的区内企业用工招聘会,并着手进行招聘会的制度化运作。管委会还主动组织举办了高新区企业春茗座谈会、企业错峰用电协调会等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高新区的创新机制建设

作为技术开发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仲恺高新区将创新机制的建设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位置上来抓。目前,高新区正以孵化器建设为中心,积极打造高新区自主创新体制。2006年,仲恺高新区开始筹办孵化器建设,建成后将为入驻园区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研发、生产、经营、办公场地和其他共享设施。目前硬件设施建设已进入尾声,正在与一些科技型企业洽谈入驻。同时,作为孵化器和其它科技创新企业配套的技能实训中心也在积极建设中,它以“技能实训、服务企业”为宗旨,将通过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向企业输送相关人才。

高新区的人文园区建设

(1)大力推进基层社会组织建设

高新区从2005年起积极筹建各类社团组织,推进“小政府,大社会”,以各类形式的社会组织发挥信息沟通和权益保护的功能。如组建了惠州高新区企业管理协会,推动成立惠州高新区总工会和98家企业工会,使组建工会的企业达到150多家,高新区企业家协会也在高新区力促下得以成立。

(2)切实加强人文关怀

一是切实保障园区内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如2005年处理各类劳资纠纷案件192宗,涉及金额342万余元,涉及人数1298人;2006年全年共处理劳动纠纷案件176宗,为2300位农民工追讨被拖欠工资金额289.2万元。二是关心企业员工的生活。2006年5月份推出“扎根工程”,以管委会、企业和员工三方合作的形式推出廉价房屋帮助企业员工在惠州安家落户。三是扶贫济困。如2006年高新区积极筹措资金,慰问“生、老、病、死”等职工或亲属9人/户共17290元,几次发动和组织干部职工为身患白血病的特困职工赠送慰问金近5万元等。

(3)积极开展文化活动

从2005年起高新区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如“高新杯”卡拉OK大奖赛,高新区“十大杰出员工”评选活动和星光大道启动活动,并将这些活动延续至今。而2006年还增加了高新区篮球联赛,并将原《仲恺高新区报》进一步改版为更贴近企业和员工的《惠州高新区快讯》,形式和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另外高新区还以专题片、形象设计等展开了高新区品牌形象建设工程。

(4)强化园区社会治安

由于城乡结合和流动人员较多,高新区的治安形势一向比较复杂。2006年高新区加大了治安整治力度。一是强化了治安整治基础力量,投资100多万元建设“数码治安”系统,在复杂路段和重点地区安装了53个视频监控器,对治安状况实施监控;组建了100余人的治安巡逻队伍,投入15万元购置巡逻摩托车,更新了4个警务区的办公设备,为派出所安装了一套应急呼叫指挥系统,有力地提高了园区应对和处理治安事故的能力。二是加大了打击违法犯罪的力度。通过“利剑”行动,“秋风行动”及“东江风暴”行动,狠狠地打击了各种刑事犯罪。据统计,2006年1至12月,高新区派出所破案92宗,破案绝对数比去年多23宗,打掉各类犯罪团伙12个,园区严峻的治安形势得到有力的扭转,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大大增加。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