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

汉语汉字
悲(拼音:bēi)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形声字,古字形从心非声。悲本义指伤心,哀痛,引申指同情、怜悯。又引申指眷恋、思念。[1]
  • 中文名:悲
  • 拼音:bēi
  • 部首:非、心
  • 五笔:DJDN(86);HDHN(98)
  • 仓颉:LYP
  • 郑码:KCWZ
  • 字级:一级 
  • 平水韵:上平声·四支
  • 笔画:12
  • 四角码:1133₁
  • 统一码:60B2
  • 注音:ㄅㄟ
  • 笔顺编号:211121114544
  • 造字法:形声字
  • 结构:合体字,上下结构

字源演变

形声字。战国文字作图1,上部是“非”字,作声旁表音;下部的“心”作形旁,表示心理活动。“悲”字之所以从“非”为声符,推测其或有取意。非声含有背离之意。当事与愿违时,就要伤心。从“非”为声的“徘”字,构成联绵词“徘徊”。“悲”的本义相仿,是心有所哀,徘徊于彼,无法开释。小篆形体稍变。隶书、楷书笔画化,心字变异。

“悲”的本义就是心里悲痛、伤心,也就是常说的悲伤。心中悲伤,往往会和惨痛、愁苦、凄凉、心酸以及愤怒、凄戚等感情相联系,所以就有了悲惨、悲愁、悲凉、悲酸、悲愤、悲戚等词汇。“悲”与“喜”是相对立的。

“悲”由本义引申为慈悲,怜悯。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我怜悯他,并说:“你憎恨这事吗?”)这一义项现代汉语已不常用。

详细释义

词性

释义

形容词

哀痛;伤心。

凄凉;凄惨。

动词

怜悯。

思念;眷念。

感到哀伤。

佛教语。救人出苦难曰悲。

名词

苦。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下】【心部】府眉切(bēi)

痛也。从心非声。

说文解字注

痛也。按,憯者,痛之深者也;恫者,痛之专者也;悲者,痛之上腾者也,各从其声而得之。

从心,非声。府眉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悲·康熙笔画:12·部外笔画:8

《唐韵》府眉切。《集韵》《韵会》《正韵》逋眉切,并音卑。《说文》:痛也。从心非声。有声无泪曰悲。《诗·豳风》:女心伤悲。《毛传》: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郑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一曰心非为悲。心之所以非则悲矣。《淮南子·原道训》:忧悲多恚,病乃成积。

又叶补皆切,摆平声。《楚辞·九辩》: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p

i̯ər

王力系统

p

ǐəi

董同龢系统

p

juəd

周法高系统

p

iwər

李方桂系统

p

jiəd

西汉

东汉

jiəi

jiə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脂微

jiwəi

北魏後期北齐

jiwei

齐梁陈北周隋

脂之

jiwei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p

ji

拟音/王力系统

p

i

拟音/董同龢系统

p

jĕi

拟音/周法高系统

p

iei

拟音/李方桂系统

p

ji

拟音/陈新雄系统

ǐe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上平六脂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府眉切

pjĕi

集韵

平声

上平六脂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逋眉切

piI

礼部韵略

平声

逋眉切

增韵

平声

逋眉切

中原音韵

阴平

齐微

齐齿呼

全清

pui

中州音韵

平声

齐微

巴梅切

洪武正韵

平声

二支

全清

逋眉切

pie

切韵

平声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府眉切

分韵撮要

阴平

第三几纪记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