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

汉语汉字
耻:chǐ ㄔˇ◎羞愧:羞~。羞辱:雪~;奇~大辱;~笑;~骂。
  • 中文名:耻
  • 拼音:chǐ
  • 繁体:恥
  • 部首:耳
  • 字码:U 803B
  • 五笔:BHG
  • 仓颉:sjylm
  • 郑码:CEII
  • 笔顺:1221112121
  • 字级:一级
  • 平水韵:上声四纸
  • 笔画:10
  • 注音:ㄔˇ

现代释义

详细字义

耻,辱也。——《说文》

君不使无耻。——《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

行己有耻。——《论语》

越王苦会稽之耻。——《吕氏春秋·顺民》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国语·越语上》

后世且行之而不知以为耻者多矣。——宋·刘开《问说》

又如:无耻(不顾(知)羞耻);羞耻(不光彩;不体面);耻心(知耻之心)。

羞愧。

坐縻廪粟而不知耻。——刘基《卖柑者言》

又如:耻愧(羞愧);耻惧(羞愧恐惧)

不醉反耻。——《诗·小雅·宾之初筵》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口不言事,耻汉人部党之名。——明·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又如:耻怍。

详细解释

耻:字

小篆:耻,从心,耳声,本义作「辱」解,见,乃羞愧之称,羞愧乃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又以耳为司听闻之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耻」从耳声。

凡人心生惭愧,不觉会面红耳赤,这是人性本善使然。知耻之心是人之天良。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何以有此感叹呢?试想,起一恶念,便生羞耻之心;行一恶事,便感愧恐,又耻又恐,自必速止其恶。知耻是保全人心念、行为不离正道的护栏。故曰:“耻可以全人之德”。

人人都有知耻良知。明朝提出“致良知”学说的王守仁先生就用生动的事实证明了此点。有一次王先生外出,不幸与同行的人被盗贼绑劫,当盗贼得知他是阳明先生时,就问他:“您说人人都有良知,我们这群盗贼也有良知吗?”王先生肯定地回答:“有。”盗贼反问:“怎么能证明呢?”王先生说:“现在照我说的去做,我证明给你们看。”于是,王先生让他们脱掉外衣、内衣,一层层地脱掉,直到剩下最后一条裤衩的时候,还命令他们脱掉。盗贼喊道:“不行呀,这个不能再脱了!”王先生说:“这知耻就是你们的良知啊!”

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意即:爱好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爱了,知道廉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这三点,就应该知道如何修养自身品德;知道如何修养自身品德,就知道如何治理人民;知道如何治理人民,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国家。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耳字部】耻·康熙笔画:10·部外笔画:4

《正字通》俗耻字。

(耻)《唐韵》敕里切《集韵》丑里切,?褫上声《说文》辱也。从心耳声。《周礼·地官·司救》耻诸嘉石。《注》耻辱之也。《左传·昭五年》耻匹夫不可以无备,况国乎。《注》言不可辱也。

又《广韵》慙也。《孟子》人不可以无耻。《注》人不可以无所羞耻也。或作誀。《六书总要》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义。凡人心慙,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俗譌作耻。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