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菌痢

急性菌痢

消化道疾病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急性菌痢主要表现为病急、发热、腹痛、腹泻及粘液便等症状。
  • 中医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诊科室:
  • 多发群体:
  • 常见发病部位:
  • 常见病因:
  • 常见症状: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西医学名:急性菌痢
  • 中医学名:湿热痢
  • 主要症状:病急、发热、腹痛、腹泻及粘液便等
  • 分类:急性、慢性

类型

急性菌痢相当于中医的湿热痢,其主要症状有全身中毒症状与肠道症状两方面。根据其严重程度,又可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及中毒型四型。

轻型

轻型:多无全身中毒症状,体温正常或者稍高,腹痛不明显,腹泻每日3~5次,大便为黄色糊状或水样,带有少量粘液,里急后重也不明显,可有呕吐。病程约3~6天。易误诊为肠炎或结肠炎,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易转变为慢性。

普通型

普通型:起病急,有中等度毒血症表现,见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发热的同时或数小时后,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多为阵发性,位于脐周或左下腹部;腹泻每日10~20次或更多,大便初为水样,或黄色糊状,后粪质逐渐减少,待肠内容物排空后,转为粘液脓血便,每次量少,并伴有明显的里急后重,左下腹部有压痛,肠鸣音亢进。严重者发生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病程1~2周。

重型

重型:多有严重的中毒症状,起病急骤,高热,伴呕吐,大便频繁以致失禁,带脓血粘液便,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着,失水明显,全腹压痛,尤以左下腹为明显,随后病人极度衰竭,四肢湿冷,意识模糊,谵妄或惊厥,血压下降以至休克。

中毒型

中毒型:大多发生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相当于中医的“疫毒痢”。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时,即可有高热、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而浅、反复惊厥、神志不清、皮肤发花以及甲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表现,最终可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本型以重度毒血症、休克和中毒性脑炎为主要,而腹泻、呕吐不一定严重,出现也较晚,大便次数不一定很多,性状也未必呈脓血样。呕吐物可呈咖啡色。本型可分为:

①休克型: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以皮肤发花、唇甲青紫、血压明显下降或测不出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为主要特点;

②脑水肿型:主要呈颅内压增高或脑疝的表现,早期见烦躁嗜睡,血压正常轻度升高,频繁呕吐,呼吸增快;晚期可见昏迷,频繁惊厥,血压显着升高(最后下降),瞳孔或大或小或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肌张力增高,肢体内旋,呼吸深浅不匀、节律不整,呈叹气样呼吸,最后减慢以至停止。

③混合型:以上两型症状兼有,为最凶险的一型。

概述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饮食传染,病从口入。痢疾病人的粪便污染了食物、水源、餐具;或吃了没洗净的瓜果、苍蝇叮爬过的食物;或用脏手抓吃食物都可以把痢疾杆菌吃下去。一般病菌到胃内即被胃酸杀死,可是当体质弱,吞入的病菌量相对多,不能完全被杀死而进入大肠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使大肠粘膜坏死、溃烂而发生痢疾。痢疾以夏季炎热季节多发,这是因为此时苍蝇的密度最高。急性细菌性痢疾传染性较强,可引起周围多人连续发病。急性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情危重,短期内可引起死亡,因此不可掉以轻心。

痢疾杆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就是平常所说的“拉痢疾”。这种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水源、食物及手,传给他人,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多见,感染后数小时或一两天发病。

主要症状为:①发高烧,可达38C~40℃,伴全身不适。②肚子痛,多在下腹及肚脐周围。③腹泻。一天数次至几十次不等,为脓血、粘液便,伴有明显里急后重现象,但有少数病人,开始时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并不表现出来,却出现严重的毒血症症状,甚至突然发生休克,经过24~48小时后才出现消化道症状,这是细菌性痢疾的一种最严重的类型,医学上称为中毒型痢疾,应予以高度重视。凡在流行季节,发现突然高烧、惊厥、或昏迷的病人,不管是否拉肚子,都要考虑到中毒型痢疾的可能,迅速送到医院,尽早予以确诊和抢救,不可拖延。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主要是及时应用抗生素或黄胺类药物,常用痢特灵(即味哺咬酮)、黄连素、党霉素等。

治疗

小儿得了急性菌痢后应该积极治疗,除了注意休息,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之外,还要进行药物治疗,一般可选用复方甲基异恶唑、磷霉素、多粘菌素等。

如果治疗不彻底,细菌可产生耐药性,或小儿本身患有营养不良、免疫低下及有寄生虫病并存等因素,可使病程迁延而变成慢性菌痢。慢性菌痢的主要表现为腹泻迁延不愈,为粘液脓性便或成形便常带粘液和少量脓血,时有腹痛、腹胀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为大便次数多,明显的粘液便,但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

小儿急性菌痢转为慢性后,应注意生活有规律,避免患儿吃得过饱或过少,以少渣、易消化的食物为宜。抗菌药物的疗程应适当延长,对反复或持久不愈者,除全身药物治疗外,可采用局部灌肠治疗。同时可服用维生素B、胃蛋白酶、胰酶等。病人与带菌者为菌痢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水传播,还可通过生活接触及苍蝇传播。要预防菌痢,首先应隔离患儿,患儿的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必须随时消毒治疗结束后,停药3天再作大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此外,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加强环境卫生,消灭苍蝇,保护食品、水源免受污染。

临床表现

⑴有传染的过程,又称潜伏期。接触痢疾病人或污染的食物经1~7天才发病。

⑵腹痛腹泻,伴发烧。大便开始为稀便,很快出现脓血便、粘液便,每次拉一点点,刚拉完又想拉,总有肛门下坠,大便拉不完的感觉,医学上称为“里急后重”。每日大便可达10~30次。痢疾时腹痛较重,随着腹痛加重出现大便感觉,排便后腹痛也不能减轻,使病人坐立不安。

⑶病人食欲不振,精神欠佳,少气懒言,腹泻严重者发生脱水征,加重病情。

⑷急性中毒型痢疾,老人、小儿、体弱者易发生。开始并无腹泻腹痛症状,而是突然高烧,体温39~40℃持续不降,成人表现嗜睡、精神差,儿童可出现抽风、说胡话、嗜睡。有的病人一开始就是中毒性休克,血压低甚至测不出,面色苍白,皮肤发灰,四肢冰凉,如不及时抢救,成人24小时内,小儿12小时内因休克而死亡。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