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

汉语汉字
必,汉语一级字,读作bì,最早见于甲骨文,是“柲”(指的是兵器的柄)的本字,本义是“标杆、标准”,引申作副词,表示“必定”等。
  • 中文名:必
  • 拼音:bì
  • 部首:心
  • 字码:U 5FC5
  • 五笔:NTE
  • 仓颉:PH
  • 郑码:WZM
  • 笔顺:丶フ丶ノ丶
  • 字级:一级字(0321)
  • 平水韵:入声四质

字源演变

必,一说象形兼指事字,一说形声字,一说会意兼形声字。“必”是“柲”的本字,其甲骨文字形(图1、图2、图3)像一把长柄勺,还带有水滴,长柄上还带有表示器皿的指事符号。金文字形(图4、图5)中增加了声符“八”。发展到战国文字阶段,“必”字的字形(图6、图7、图8、图10)发生了较大讹变,所从之“弋”或讹作“戈”形,或所从“八”均作平行的斜笔。发展到小篆阶段,“必”字的字形(图9)承续金文字形,隶变后楷书写作“必”。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必bìㄅㄧˋ

一定:~定。~然。~须(一定要)。~需(不可少的)。势~。未~。事~躬亲。

决定,肯定:「深念远虑兮,胜乃可~」。

固执:「毋意,毋~」。

果真,假使:「王~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详细释义

必bì

〈名〉

(会意。从八,从弋。弋亦兼表字音。「八」表示「分」,「弋」即「杙」,小木桩,合起来指用木杆做标记。本义:区分的标准)

标杆;标准[guidepost]

婡洎頭樤必,分极也。——《说文》

3.姓

词性变化

必bì

〈动〉

必须,一定要[must]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韩非子•内储说》

必为奇巧声动上。——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山水必有实景。——蔡元培《图画》

又如:必防其渐(防微杜渐之意。在事情上还不显著或刚刚发生的时侯就加以防止);必也正名(必须按礼教来端正名份)

必bì

〈副〉

必然,必定[certainly]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人人自以为必死。——《资治通鉴•唐纪》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战哉。——《战国策•赵策》

又如:必因(一定;定然);必败(一定败);必昌(一定光耀);毕竟(肯定;一定)

必须[must]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

必bì

<连>

倘偌;假如[if]

必求之,吾助子请。——《左传》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第二上】【八部】

必,分极也。从八弋,弋亦声。卑吉切。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必

《唐韵》卑吉切。《集韵》《韵会》《正韵》璧吉切。并音毕。《说文》:分极也。从八、戈。戈亦声。赵宧光笺:弋犹表识也。分极犹畺界也。故从八、弋。

又定辞也。《诗·齐风》: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又专也。扬子《太玄经》:赤石不夺,节士之必。注:石不可夺坚,丹不可夺赤,犹节士之必专也。

又期必也。《论语》:子绝四:毋意,毋必。

又审也。《后汉·刘陶传》: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又果也。《后汉·宣帝纪赞》:孝宣之治,信赏必罚。

又必育,人名。燧人氏之佐也。《群辅录》:必育受税俗。注:受赋税及徭役所宜施为也。

又《字汇补》:赤犮必力,山名。河水所出也。见僧宗泐记。

又《古今字考》并列切。音縪。组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之事,天子圭中必。注:谓以组约其中央,以备失坠。◎按《周礼·考工》《释文》,必即组也。读如縪者,俗读之也。弓檠之䪐从韦。《正讹》欲举以驳《说文》,迂矣。当以《说文》为正。又按必字不从心。《字汇》并入心部。《正字通》因之,取其形似,便于检阅尔。

音韵汇集

字形

韵书

韵摄

声调

韵目

字母

声类

开合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入声

开口呼

全清

卑吉切

pjet

集韵

入声

开口呼

全清

壁吉切

pjet

入声

开口呼

全清

必结切

pɛt

礼部韵略

入声

壁吉切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

入声

壁吉切

中原音韵

入声作上声

齐微

全清

pi

中州音韵

入声作上声

齐微

叶彼

洪武正韵

入声

全清

壁吉切

piət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