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

汉语汉字
彻(拼音:chè)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鬲从又(或从丑),字形之义是指吃过饭后将食具撤除。本义当为撤去、撤除(以手撤离鬲。或说为布列,相反相成),此义后用“撤”字。引申指穿、透。又引申指通达。又引申指治理。后引申指毁坏。
  • 中文名:彻
  • 拼音:chè
  • 繁体:徹
  • 部首:彳
  • 字码:
  • 五笔:TAVN(86);TAVT(98)
  • 仓颉:
  • 郑码:OIHY
  • 笔顺:
  • 字级:一级(0792)
  • 平水韵:入声九屑
  • 注音:ㄔㄜˋ
  • 总笔画:3+4
  • 异体字:?、?、?
  • 统一码:U+5F7B
  • 四角码:2824

字源演变

会意字。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据图1的甲骨文字形释为“彻”:“此从鬲从又,象手象鬲之形,盖食毕而彻去之。许书之彻从支,殆从又之讹矣。卒食之彻乃本义。训通者,借义也。”。甲骨文(图1、2)左边为“鬲(lì)”,为古时盛食物的器具。右边像人的手(又,或作丑)。从鬲从手会意,本义为吃完了饭,把食具撤去,收拾干净。金文作图3或作图4,鬲下加火,增强表意性。战国时,又字改为攴(属于形义皆近偏旁的互用),后来从攴成为主流写法。有的文字在左边加了意为小步走的“彳(chì)”字(图9),并改“鬲”为“育”;“育”从肉,也表示食物。饭后撤食时要小步走,这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加“彳”字就使“卒食之彻”的本义更为彰显。篆文沿用这一形体写作图12。《说文解字》另收一从彳、从攴、从鬲的古文(图6)。从鬲的古文应当就是甲、金文的遗留字形。汉代隶书沿袭小篆作图13、图14,现简化为彻。

撤除、撤去为“彻”字的本义,这个本义后来写成了“撤”。《礼记·曲礼上》:“卒食,客身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是说请客吃饭时的礼节。吃完饭时,客人要从席前坐起,撤下饭食递给伺候的人。主人也要起身,向客人推辞,然后客人落座。这里的彻字就是用的本义。《论语·八佾》:“三家者以雍彻。”三家,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他们唱着《雍》这首诗来撤掉祭祖的祭品。朱熹集注:“祭毕而收其俎也。天子宗庙之祭,则歌《雍》以彻,是时三家僭而用之。”撤除祭品,也相当于吃完了饭,把食具撤去。

彻由专指“食毕而彻去之”,进而抽象为泛指撤除、撤消。撤除、撤消意味着整洁干净、清除杂物,故彻字可令人联想为通达、通透。这是彻的引申义。彻由通达、通透,进而引申为彻底、终了。

《说文新附·车部》:“辙,车迹也。从车,彻省声。本通用彻,后人所加。”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彻,字亦作辙。”表示车迹的字原来就是彻字。辙字是后来才有的。车迹为什么用彻字表示,因为古代的道路不像现代的路面,以前有车迹的道路才是大路,才是通途。大约是彻字有通达的意思,这才用彻字来代指车迹。

现代释义

基础释义

彻(徹)chè(ㄔㄜˋ)

⒈通,透:贯彻。透彻。彻底。彻骨。彻悟。响彻。

⒉治,开发:“彻田为粮”。

⒊毁坏:“彻我墙屋”。

详细释义

chè

⑵同本义[remove]

废彻不迟。——《诗·小雅·楚茨》

司宫彻之士。——《礼记·燕礼》

彻筮席。——《礼记·士冠礼》

大夫无故不彻县。——《礼记·曲礼》

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三家者以《雍》彻。——《论语·八佾上》

解车休马,罢酒彻乐。——《淮南子·原道》

⑶又如:彻案(撤去食案);彻坐(撤去座位);彻兵(撤军)

⑷拆毁;拆下[dismantle]

彻我墙屋。——《诗·小雅·十月之交》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楚辞·天问》

⑸又如:彻屋(拆除房屋)

⑹通达;明白[understan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⑺又如:彻鉴(明鉴;洞察)

⑻垦治[reclaim]

彻田为粮。——《诗·大雅·公刘》

⑼又如:彻田(垦治田地)

⑽穿透[penetrate;pierce]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⑾又如:彻札(穿透铠甲)

⑿结束,完结[finish;complete]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⒀又如:彻命(达其使命);彻卷(毕卷;读章全卷)

(3)人名:汉武帝,刘彻。

词性变化

chè

[形]

⑴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彻,通也。——《说文》

果无不彻。——《国语·晋语六》

摄而不彻。——《国语·楚语上》

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国语·吴语》

其何事不彻?——《国语·周语上》

焚烟彻于上。——《国语·鲁语上》

其聪能听彻之。——《国语·楚语下》

⑵又

民之彻官百品。

不敢彻声闻于天王。——《国语·国语上》

物彻疏明。——《庄子·应帝王》

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庄子·外物》。注:“彻,通也。”

⑶又如:透彻(详尽而深入);洞彻(透彻地了解);通彻(通晓;贯通);彻夜(通宵,整夜);彻内彻外(从里到外;完完全全);彻朗(清明。指心地清净光明)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韵》《集韵》《韵会》直列切,音辙。《说文》通也。《论语》盍彻乎。《注》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

又《广韵》彻,达也。《左传·成十六年》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注》发达七札也。

又《集韵》彻,道也。

又剥取也。《诗·豳风》彻彼桑土。

又治也。《诗·大雅》彻田为粮。《传》彻,治也。

又去也。《仪礼·士冠礼》彻筮席。《左传·宣十二年》军衞不彻警也。《周礼·天官·膳夫》卒食以乐,彻于造。《疏》天子食终彻器之时,作乐以彻之。

又毁也。《诗·小雅》彻我墙屋。《笺》彻毁我墙屋也。

又《扬子·方言》彻,列也。《蔡邕·独断》羣臣异姓有功封者,称曰彻侯,避武帝讳,改曰通侯,或曰列侯也。

又《唐韵》丑列切《集韵》《正韵》敕列切,阐入声。义同。《集韵》或作〈足〉。

说文解字

【卷三】【攴部】丑列切(chè)

通也。从彳从攴从育。

?,古文彻。

说文解字注

通也。

段注:《孟子》曰:彻者,彻也。郑注《论语》曰:彻,通也。为天下通法也。按《诗》彻彼桑土,传曰裂也。彻我墙屋,曰毁也。天命不彻,曰道也。彻我疆土,曰治也。各随文解之,而通字可以隐栝。古有彻无辙。

从彳,从攴,从育。

段注:盖合三字会意。攵之,而养育之,而行之,则无不通矣。《毛传》所谓治也。丑列切。十五部。

一曰相臣。

段注:疑有譌。铉本无此四字。

?,古文彻。

段注:中从鬲。

广韵

直列切,入薛定(zhé)

彻,通也。明也。道也。达也。又丑列切。

丑列切,入薛透 ‖彻声月2部(chè)

彻,通也。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