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

徐迟

现代男散文学家、诗人、翻译
迟(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30年代开始写诗。抗战爆发后,辗转与上海、香港、重庆。这期间,曾与戴望舒、叶居祁健合编英文版《中国作家》。协助郭沫若编辑《中原》月刊。创作和翻译了不少作品。抗战胜利后,由重庆抵上海,曾一度回故乡教书。全国解放后,先后人《人民中国》(英文版)编辑、《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专业创作。创作了大量的诗、散文和特写。其中反映画家常书鸿献身于祖国艺术事业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引起读者热烈反响。粉碎四人帮以后,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描写科学家生活的《地质之光》、《歌德巴赫猜想》等,将科学抽象化为艺术的图画,受到广泛好评,曾豁98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1]
    中文名:徐迟 外文名: 别名:原名徐商寿,笔名唐螂、史纲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吴兴 毕业院校: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二十岁人》 主要成就: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14年10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南浔镇德懋弄6号。弟弟徐舜寿是著名航空工业家。

1927年,在南浔中学念书。读到了早期白话诗人徐玉诺的诗集《将来之花园》。这年秋,第一次去了上海。

1928年,在上海光华大学附中(今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念书。在该校的一个油画展上,第一次见到新月派诗人徐志摩。

1931年9月,和同学杨一萍一起由东吴大学附中升入东吴大学。“九一八”事变发生,12月参加学校爱国学生“援马团”北上,拟出关抗日。滞留北平。

1932年1月,入燕京大学借读。在5月号《燕大月刊》发表散文处女作《开演之前》,同时写出一些短诗。

1933年5月4日,收到《现代》杂志主编施蛰存一封退稿信。6月,到上海见到施蛰存。8月,回到燕大继续学习。在12月号《现代》发表译诗《圣达飞之旅程》。

1934年,在《矛盾》《时代画报》《妇人画报》等发表诗和散文。与施蛰存周围的现代派作家多有交往。

成名

1936年夏,作为男傧相参加诗人戴望舒婚礼。9月,和诗人路易士一起协助戴望舒创办《新诗》。10月,第一本诗集《二十岁人》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11月,音乐散文集《歌剧素描》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7年元旦之日,和陈松在上海结婚。上半年写作《世界之名音乐家》及《音乐家和乐曲的故事》。9月,写作警世幻想小说《三大都市的毁灭》。

1938年2月,写作中篇小说《武装的农村》。5月,和戴望舒一家流亡香港。在香港结识袁水拍和冯亦代。

1939年,结识《时事晚报》主笔、国际述评家乔冠华。听袁水拍谈马克思主义。

1940年1月11日,读恩格斯的书豁然开朗,自称为“觉醒日”。2月,赴昆仑关抗战前线采访。

1941年10月,在桂林白虹书店出版诗集《最强音》。

1942年11月,在桂林《诗创作》发表长诗《一代一代又一代》。

1943年2月,在桂林雅典书屋出版雪莱诗歌选译《明天》。7月,在重庆美学出版社出版荷马史诗《依利阿德选译》。任郭沫若主编的《中原》季刊执行编辑。

1944年1月,在重庆国讯书店出版译作《托尔斯泰传》(第一部:青年时期)。7月,在美学出版社出版《托尔斯泰散文集》(第一册)。11月,出版散文集《美文集》。

1945年,翻译《巴黎的陷落》《解放是荣耀的》《我轰炸东京》等。9月。与马思聪一起受到毛泽东接见,并获得“诗言志”的题词。11月,发表小说《狂欢之夜》。

1946年10月,在南浔中学担任教导主任。在上海新群出版社出版小说集《狂欢之夜》。

1947年,翻译司汤达小说《巴马修道院》。

1949年3月,在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译作《华尔腾》(后改译名《瓦尔登湖》)。4月,创作诗歌《江南》。与南浔同仁维持地方治安,促成小镇和平解放,并率学生出镇迎接解放军。8月,到北平,出席第一次中国文代会。任英文刊物《人民中国》编辑。

1956年6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8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战争,和平,进步》。

1957年4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美丽,神奇,丰富》。7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特写集《庆功宴》。

1958年7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共和国的歌》。

1959年11月,在北京出版社出版评论集《诗与生活》。

1961年,离开北京,举家迁入武汉,到长江水利工地深入生活。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65年,创作中篇小说《牡丹》,未及发表。“文革”到来。

1966年,“文革”中进“牛棚”,被剥夺写作权利,创作中断。十年后得到平反,恢复专业创作。

晚年

1977年10月,在《人民文学》发表报告文学《地质之光》。

1978年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3月,相继发表《在湍流的涡漩中》《生命之树常绿》等。4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

1979年9月,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徐迟散文选集》。

1980年5月,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革”期间偷偷写出的文论《红楼梦艺术论》。

1981年2月,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文论集《文艺和现代化》。

1982年8月,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修订本《瓦尔登湖》。

1983年4月,在北京出版社出版《托尔斯泰传》(全译本)。

1984年7月,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集《结晶》。

1985年,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单独建制后,任该会名誉主席。

1986年12月,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散文集》。

1989年,开始用电脑写作长篇自传《江南小镇》。

1990年,开始编辑多卷本《徐迟文集》。

1991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游记《美国,一个秋天的旅行》。

1992年4月,访问希腊雅典。回国后开始重新翻译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1993年3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江南小镇》,4月,《徐迟文集》前4卷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5年,开始写作《江南小镇》续集。7月,在上海书店出版报告文学集《来自高能粒子的信息》。

1996年6月,《江南小镇》续集部分章节在《江南》发表。

1996年12月13日,病重,在武汉同济医院跳楼自杀,震动中国,享年82岁。

主要作品

著作书目

类型

作品

出版时间

备注

诗集

《二十岁的人》

1936年

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

《最强音》

1941年

桂林白虹书店出版

《诗歌朗诵手册》

1942年

集美书店出版

《战争,和平,进步》

1956年

作家出版社出版

《美丽,神奇,丰富》

1957年

作家出版社出版

《共和国的歌》

1958年

作家出版社出版

散文、文艺评论、翻译合集

《美文集》

1944年

重庆美学出版社出版

小说、散文选集

《狂欢之夜》

1946年

上海新群出版社出

散文集

《徐迟散文选集》

1979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

1982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愉快的和不怕快的散文集》

1986年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特写

《我们这时代的人》

1956年

作家出版社出版

《庆功宴》

1957年

作家出版社出版

中篇小说

《武装的农村》

1938年

上海明明书局

文艺评论集

《诗与生活》

1959年

北京出版社出版

《文艺和现代化》

1981年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报告文学集

《哥德巴赫猜想》

1978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结晶》

1984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翻译书目

类型

作品

国籍

作者

出版时间

备注

诗集

《明天》

英国

雪莱

1943年

桂林雅典书屋出版

《依利阿德选译》

希腊

荷马

1943年

重庆美学出版社出版

话剧

《小涅丽》

俄国

陀思妥耶夫斯基

1944年

《时代生活》出版

人物传记

《托尔斯泰传》第一、二部

英国

阿尔麦·莫德

1944年

重庆国讯书店出版

长篇小说

《第七名逃犯》

德国

安娜·赛格尔斯

1944年

桂林学艺出版社出版

《巴黎!巴黎》

俄国

爱伦堡

1947年

上海国讯书店出版;与袁水拍合译

《巴黎的陷落》

俄国

爱伦堡

1947年

群益出版社出版;与袁水拍合译

《帕尔玛宫闱秘史》

法国

司汤达

1948年

上海图书杂志联合发行所出版

散文集

《托尔斯泰散文集》

俄国

托尔斯泰

1944年

重庆美学出版社出版

《华尔腾》

美国

亨利·戴维·梭罗

1949年

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瓦尔登湖》

美国

亨利·戴维·梭罗

1982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报告文学

《我轰炸东京》

美国

劳逊队长

1945年

《时代生活》出版;与张能欣合译

《解放,是荣耀的!》

美国

裘屈罗·斯坦因

1945年

重庆新群出版社出版

获奖记录

《人民中国》(英文版)编辑

《诗刊》副主编

《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获1977年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刑天舞干戚》获1981年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2002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与徐迟的故乡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联合设立中国报告文学最高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专门用于关注和奖励中国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优秀作家作品。

创作特点

报告文学

徐迟报告文学的显著特征是题材的科技化。他笔下的人物,如陈景润、李四光、蔡希陶、周培源等都是在各自专业中卓有建树的科学家。徐迟倾心于科技题材,为科技人员立传塑像,颂扬科学精神,这在题材拓展与主题开掘上具有文学史意义。《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功也正体现在这里。

在当代史上,知识分子曾被视作被改造、教育的对象,钻研科技被认为是走"白专"道路。与此相应,当代文学史上也很少有作品将科技人员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叙写塑造的。《哥德巴赫猜想》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拨乱反正,第一次对一个有争议的科学工作者作了深情的讴歌,陈景润也成为新时期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重要的典型人物,徐迟的作品题材有"一律化"的倾向,但他对人物的表现注意求异,注重表现人物的个性品格,并设计与其特异相谐的表现形式。作者写陈景润,从外在的怪异中,发现人物对于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写李四光,并没有对人物作全程式的铺写,而是精心截取人物历程中典型断面,挖掘人物最为闪光的美质。

徐迟的作品讲究艺术构思,善于调动生活材料进行有机的组合。《在湍流的涡漩中》叙写科学家周培源的业绩与品格。作品的标题就显示了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远。它既巧妙地契合了湍流理论家周培源的学术贡献,同时又暗示了作品叙写的1976年10月的政治背景。《生命之树常绿》写植物学家蔡希陶,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诗美哲理。徐迟是一位诗人型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中有诗人式的激情,有诗语式的清新、凝练和文采。他善于将枯燥变为生动,将抽象化成具体,将专业演绎为通俗,增强科技题材作品的可接受性。《哥德巴赫猜想》写到陈景润研究工作所具有的意义时,作者运用博喻譬说:"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这些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想象丰富,令人神驰。徐迟的作品也有缺失。他认为报告文学"也允许略有虚构,不离真实的虚构。"并且承认《哥德巴赫猜想》中有细节的虚构。

翻译特点

徐迟的译诗读来流畅自如,琅琅上口,其节奏快慢徐疾一如原作,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中所描绘的美国的经济发展风貌,仿佛能感觉到奔驰的车辆迎面而来。这一成功要归功于徐迟本人的音乐修养。可贵的是,徐迟能联系中国诗坛的现状做出自己的思考,他不无感慨地说“西洋的文字已经能直接传出音乐来了。”

他翻译的作品,在相当的程度上是通过翻译表达他本人的情感和思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创作、研究三者有机地化为一体。把翻译和研究结合起来,并选译与自己性之所近、能打动自己的作家作品,这些特点大致都体现在徐迟的翻译活动中。他的研究中摒弃了那种悬置诗作本身,只作空泛的夸夸其谈的评论路数,而与原作者作心灵上的交流。

徐迟重视包括美国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翻译、介绍和研究。他认为翻译本身就是学习。他和许多中国现当代作家一样,在自己的文学生涯中,既有译作,也有创作,还有研究之作。事实上,他的译与作,可以说也是互相促进、互相受益的。他以译作走上文坛,而其创作往往受到译作的影响。翻译对于他的创作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发、一种“锻炼”。

人物评价

完全以平等的地位和商量讨论的语气说话,丝毫没有大作家、大名人架势,丝毫没有居高临下、傲视众生的态度,丝毫没有以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作派,充分体现了徐迟先生对文学青年细致入微的扶植提携和关心爱护。

——《怀念未曾谋面的徐迟先生》

徐迟先生对写作的作品,要求很高,每篇作品,都以精品对待。

徐先生为人本份、率真、清正,是一个纯粹的作家诗人。

他留在我脑海里的印象,仍旧是那些风趣、诙谐、幽默的语言;他那健谈、豪爽、好动的性格;他那敏捷、深邃、深沉的思维;他那不倦、不疲、连续写作的习惯;他那平易、朴实、真诚的待人;他那爱党、奉献、亮节的思想。使我永远难忘啊!

——李苏卿《我与徐迟老师》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