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

彼得·潘

《彼得·潘》中人物
彼得·潘,一个满口珍珠般的乳牙,穿一身用树叶和树浆做的衣服,不愿长大也永远不会长大的可爱的小男孩。出自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的笔下,《彼得潘:不会长大的男孩》的主人翁。后又被改编搬上电影银幕——迪士尼电影《小飞侠》,哈根执导的真人版《彼得·潘》。
  • 中文名:彼得·潘
  • 性别:男
  • 所属作品:《彼得·潘》
  • 初登场时间:《彼得潘:不会长大的男孩》
  • 角色设定:永远长不大
  • 类型:文学作品《彼得·潘》中人物
  • 精神象征:永无尽止的游乐、永恒童年、永不衰老

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

485次播放04:03

《彼得·潘》:一部能够代表英国的儿童文学作品|读书

251次播放04:50

解读经典之作《彼得·潘》,你愿不愿意做一个长不大的少年|读书

根据日本富士电视台系列的节目“轶事泉水~好棒的冷知识~”里说明,彼得潘不为人知的秘密,据节目人员他们找到贝瑞博物馆里的一位叫比尔·达令(Bill Darling)的人解释道,贝瑞在他初版的小说里写着,原文:“When they seem to be growing up,which is against the rules. And Peter was killing them off vindictively as fast as possible。”(当孩子们长大了,那就违反了永无岛的规则,彼得会以最为恶毒的报复心态,快速的杀了那些长大的孩子们。)

之后比尔·达令的补充他的想法,就说彼得可能第一先用他随身的匕首杀死了长大的孩子们,又或是像铁钩船长的右手被鳄鱼被吃掉一样,长大的孩子们被鳄鱼吃掉,彼得却视而不见,又或是他与小仙子叮克贝尔联手,让长大的孩子们飞上天,然后又让他们掉下摔落致死。这就是为什么彼得潘的朋友都是小孩子,而没有年长的朋友。

由于有这些负面的情节,会让后来的孩子对彼得潘有着负面的影响,因此后来的译著和再版著把这些情节都被删掉而替换了。但主要是原作小说彼得与温蒂里,页数超过300多页,为了让看图说故事的孩子们而精简内容,而这部份又让孩子们感到错愕,所以这个部分被删除了。

永远哀伤

彼得·潘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永远也长不大。

彼得·潘永远呆在永无岛上,呆在他的童年里面。而且他会飞,每个人都疼他,所以他任性得一塌糊涂。他总是伤害爱他的人,他从来就不考虑别人心里是否难过。

“眼看迈克尔就要坠到海面上了,彼得·潘才飞快地冲下去,一把抓住他。彼得·潘这一下干得可真漂亮,但是他总是等到最后那一瞬间才去救人,而且,他好像是在故意炫耀自己的本事,而不是专门为了救人。”

他就是这样一个骄傲而任性的孩子,他又伤害他的朋友们了。

“爱的背面是什么?”

“是恨。”

“不是,是遗忘。”

彼得是个经常忘记别人的人,或者说他从来就没有去爱过别人。

“既然他把那些事情忘得那么快,”温蒂深思地说,“怎么指望他能一直记住咱们呢?”

真的,有时彼得飞回来的时候,就不认识他们了,至少是认不清他们了。文蒂看清了这一点。“无论是白天还是别的时候,彼得飞过来看见他们的时候,眼里竟流露出努力辨认的神色。有一次,温迪不得不向他喊出自己的名字。”

他需要大家对他的爱,他可以在那些爱里面任性地撒娇,就像个在雪地上撒野的孩子,可是他却不爱别人。或者说得更悲哀一点,他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一个失去爱别人的能力的人是悲哀的。安妮不轻易地去爱别人,因为她被爱情的宿命割伤了一条很大的伤口。可是彼得纯粹是因为幼稚,因为他任性的自私。于是所有爱他的人都感到难过,为他伤心,包括温迪,包括那个为他嫉妒温迪为他去死的小仙女丁卡,包括印第安公主虎莲,包括永无岛上的孩子们,以及那些甘愿让彼得骑在自己的尾巴上玩耍的美人鱼们。他们都觉得彼得·潘是个可怜的孩子。

“岛上的孩子的数目时常变动,因为有的被杀,或者其他缘故,他们眼看就要长大的时候——这是不合乎规定的,彼得不允许他们长大,于是彼得就把他们饿瘦了,直至饿死。”

“我虎莲是讲义气的”,美丽的公主说,“彼得·潘救了我的命,我就永远做他的好朋友,我绝不让海盗来伤害他。”这在虎莲公主一方,是处于感恩和礼貌,但在彼得看来,这是他应得的报答。于是,他往往居高临下地说,“很好,很好,彼得·潘说了”。每次他说“彼得·潘说了”的时候,就是让对方闭嘴。“彼得不允许孩子们的模样有一丁点像他。”一个太爱自己的人往往不知不觉地就伤害别人了。

彼得·潘伤害了别人,但从某个意义上讲,彼得是无心的。彼得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口是心非。这也说明了他真的仅仅是个孩子。温迪要走了,孩子们要走了,可是彼得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依旧在有口无心地吹他的那支破笛子。大家都叫他一起去找妈妈,可是他不,“你们去吧,我才不去呢,真见了她,她一定又要盼望我长大了,我才不想长大呢,我要永远做个小孩子,永远玩耍”。“孩子们走了以后,他还快乐地吹了一会儿笛子呢。当然,这只是在掩饰他的难受,证明自己对朋友们对温迪的离开满不在乎。他决定不吃药,为的是气一气。温迪然后他不盖被就躺在床上,也是为了要惹温迪生气。平时,温迪怕他着凉,总是将他塞进被窝里。他难过得差点哭出声来,但是他忽然想到,如果自己笑起来,温迪说不定多么生气呢。于是他就笑起来。”

彼得是个哀伤的孩子,书里面有很多地方都让人心疼了。比如在环礁湖上,彼得、温迪都受伤了,都飞不动了,这个时候黑色的潮水涨了上来。这时候飘过来一只风筝,于是彼得恶狠狠地叫温迪爬到风筝上去,别管他。可是等温迪走了,彼得也害怕了。美人鱼围着他转,可是她们也没有办法。灰白的月光射向水面,射到水里。于是他一边听着全世界最哀伤的声音——人鱼唱月,一边勇敢地对自己说:死,是最伟大的冒险。

比如还有彼得对温迪说的话,他说:我原来也一直以为妈妈会一直开着窗子等我,于是我就在外面玩了两个月,又玩了两个月,再玩了两个月,然后我飞回家。可是窗户已经栓住了,妈妈已经把我全忘记了,我的床上睡着一个小不点

后来温迪和孩子们飞回了家,窗户还开着,家里欢乐极了。可是彼得在玻璃窗外面,他不能进去。彼得有别的小孩子享受不到的快乐,可是,这种玻璃窗内的快乐,他永远也享受不到。

这个哀伤的孩子,希望他有一天也能长大。

人物评价

永远长不大

人永远拒绝不了长大。当你不是一个孩子时,你就会失去了你的想象力,你的身躯会变得日益沉重,一些美好单纯的东西会渐渐被忘却,只剩下世俗的纷扰。

永远不要长大,这是一个孩子童话般的梦想。每一个孩提时拥抱过童话的人心底都曾存在过一个彼得潘,可是他最终会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从你的心中淡去,小说体现了成长的无奈和一种人生的必然。

这是最好的结局吧,就象温迪自己认为的。毕竟,作者还是留下了新的希望,温迪的孩子们继续跟着彼得潘飞到永无乡去,尽管一个个孩子总要长大,孩子的梦想却世世代代,传承不息。

也好吧。早已长大的大人们也只能这样相信。虽然还是忍不住有些惆怅。

“邪恶的海盗船长虎克对他说,你可爱的温迪最终还是会离开你。他从天空坠落,无力抵抗,此时他的心中充满忧伤。彼得潘的形象仿佛是代表了人们心中的理想想法:如果可以的话,永远都不要长大。因为成人的世界有太多纷扰,意味着要失去换来成长。”

虎克船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实社会,他有着残酷而现实的灵魂。而这些和彼得潘所认为的一切都是矛盾的,所以他才会想要去对抗他。所以无论是胡克船长还是文中的任何一处,无不在描述着童年的美好,还有成长和现实的冲突。这种冲突人们无法去避免,只能无奈地去接受,所以人们还能感受到书中那种快乐里淡淡的惆怅。

说虎克的真实身份并不是说他在小说外现实中的身份,而是他在小说中的真实身份。可能在他成为海盗前,他是一所有着所谓良好风气,并且极其著名的学校的学生。作者通过描写虎克的行为,来突出在他少年时所受的教育风气。作者把这种风气以虎克船长这样反面的人物表现出来,确实有否定作者当时所在年代教育形式的意思。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校,社会,这些都是成长的一部分,虎克船长也曾是一个天真的孩子,但是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他被现实(如学校、社会)逐渐改造成了一个这样的人,可以说,这也是从侧面突出了成长的悲哀。所以,无论是作者怎样写,他还是离不开他想要表达的主题的,一切都是关于成长。

彼得·潘

巴里在剧中虚构了一个会飞的、不愿长大、也永远不会长大的小男孩彼得·潘。他天真活泼、疾恶如仇、勇敢而富于牺牲精神。作者还虚构了一个故事发生的地方——梦幻岛。那里,有孩子希望出现的各种“人物”:仙子、人鱼、印第安人、海盗、野兽和梦幻鸟。在那个用蘑菇当烟囱的地下之家,生活快乐无忧。彼得与海盗,海盗与红人之间的“大战”,鲜明地烙着儿童打仗游戏的印证。巴里正是通过奇妙的梦幻岛和不肯长大的男孩彼得·潘这样的童话形象深情地告诉人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的乐章,珍惜可贵的童年时代,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那仅仅属于他们的欢乐。由此,也可以窥见作家对自然、纯朴天性的热情召唤。

彼得·潘给小姑娘温迪和她的两个弟弟迈克尔和约翰身上撒了仙粉,于是他们一起飞到梦幻岛上。历险故事连连不断(美人鱼的礁湖等),“永没有枯燥乏味的时候”。彼得·潘和同他一道飞到梦幻岛上的孩子们,在那里遇见了上述童话人物。由于终年海盗诡计多端、处处作祟,海岛无宁静之。尽管不幸事件接踵而至,勇敢的彼得·潘还是想出妙计搭救了伙伴们。

彼得·潘和小姑娘温迪分别时,答应每年春暖花开之时来看望她。后来温迪长大出嫁了,彼得·潘又与温迪的女儿玩,又把温迪的女儿带到那个奇妙无比的梦幻岛上,温迪的女儿长大出嫁后,又把温迪的外孙女找去作伴。

彼得·潘这个形象是永无尽止的游乐、永恒童年、永不衰老的精神象征。《彼得·潘》将荒诞幻想、仙人故事、惊险情节,运用性格刻画、心理描写、讽刺和幽默等手段纺织在一个小小的故事里。它既像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马戏,又像一首狂想曲,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力。

参考资料

[1] 安吉丽娜·朱莉新片:爱丽丝和彼得·潘成黑白混血,外国网友吵起来了 · 今日头条[引用日期2021-4-19]

相关视频

全部

独家

875次播放01:04

彼得潘:永远长不大的男孩

简介

485次播放04:03

《彼得·潘》:一部能够代表英国的儿童文学作品|读书

合集

性格特点

2个视频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