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

汉语汉字
汇[1](拼音:huì),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2]汇是由多个繁体字合并成的简化字,一种形体从匚淮声(⿷匚淮),现有古文字材料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小篆,也见于先秦著作《尚书》。《说文》的解释是一种器具。此字常用义为河流会合,引申为综合、汇合。另一个繁体字(⿳彑冖果)始见于战国简牍文字,构型不明,《说文》作“?”,义为兽名,即刺猬,基本义指类别,又引申指按类集中,又指聚集而成的东西。在近代,汇还有汇兑的意思。[3]
  • 中文名:汇
  • 拼音:hui
  • 繁体:滙
  • 部首:氵
  • 五笔:IAN
  • 仓颉:ES
  • 郑码:VHVV
  • 笔顺:丶丶一一フ
  • 字级:一级
  • 平水韵:匯:上声十贿;彙:去声五未

文字源流

“汇”有“匯”和“彙”两个繁体,它们原来是不同的字。“匯”由图2的小篆演变而来。《说文解字》对此字的解释是“器也”,指一种盛器,小篆字形外围为匚,看上去就像一个盛器;里面组成“淮(huái)”字,表示字音。“匯”有一个异体字作“滙”,“氵(水)”被移至匚外。大概是因为这种字形变化,“匯”被赋予了河流会合之义,这个意思成为了该字的常用义,又引申指以汇票、付账等付款形式送或寄给某人或某处,如“汇款”;又特指用外币或本国货币兑换的票据,如“外汇”。简化字将“滙”里面的“隹”去掉,就成为“汇”。“汇”可用作简化偏旁。 

图8字形,战国竹简文字作图1,中间(图A)是声旁“胃”,外部构型不详。小篆作图3,《说文》解释为“从㣇(yì),胃省声”,㣇指长毛野兽,一说指猪。图B是“胃”的省略,在此作声旁表音。其实图B是胃的象形初文。该字本义为刺猬,后来指类别,又引申指按类集中,又指聚集而成的东西。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郑云:‘勤也。’以为谓之叚借也;王弼云:‘类也。’以为会之叚借也。”楷书字形承篆文而增一短横,下部成为果字,而“?”是小篆的直接隶定字。《说文》异体(图4)从虫,胃声,楷书中或变从犬,写作猬。“彙”“猬”“蝟”三字本为异体字,后来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彙”常借为“匯聚”之“匯”,因此《简化字总表》把它跟“匯”字一并简化为“汇”。在记录本义(刺猬)时,《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则确定“猬”为正体,而以“蝟”为异体。 

详细释义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动词

水流会合到一起。

conflow

《尚书‧禹贡》:“东汇泽为彭蠡。”

李瑛《雨后》诗:“阵雨停了,阵雨停了,千条小河汇成谷底的洪波。”

汇合

聚集;合并。

converge;

gather

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三:“又各出所藏彝器、钱、币、镜、印,汇而编之,得千三百馀种,成书二十四卷。”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四章:“我想,也许不会太久,苏区、白区就汇成了一片。

汇集;汇编;汇总

回旋;曲折环绕。

outflank

宋·叶适《李仲举墓志铭》:“其中洲四绝水,陂汇深缓,草树多细色,敞爽宜远望。”

通过钱庄、银号、银行等金融机构或邮电局把甲地款项划拨到乙地。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把银子汇到京都交到门生家里。”

鲁迅《彷徨‧肥皂》:“他好容易曲曲折折的汇出手来,手里就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包,葵绿色的,一径递给四太太。”

汇款;电汇

名词

聚集而成的东西。

class

《易‧泰卦》:“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汉·扬雄《法言‧君子》:“非人之所及也,仙亦无益子之汇矣。”

词汇;字汇;

指外汇(原指外币,现多用于指用外币或本国货币兑换的票据)。

foreign currency

汇市;创汇;换汇;套汇

物理学上指大量吸收某种物质的器件或系统。

能汇;中子汇

刺猬。后作“猬”

hedgehog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南二十里,曰乐马之山。有兽焉,其状如汇。”

器名。

《说文解字‧匚部》:“汇,器也。”

形容词

繁盛。

《汉书‧叙传上》:“形气发于根柢兮,柯叶汇而灵茂。”

近义辨析

汇—会

二字在表“合”义时,往往可以通用。如“汇合”“会合”,“汇演”“会演”。但在特定的语境里,“会”和“汇”又有所分工:“会”字有“共同、一起”的含义,“会考”“会试”“会谈”“会同”“会晤”“会诊”,主语是人,而“汇”字不能。“会”有理解、领悟的意义,如领会、体会、意会、会心一笑,“汇”字也无。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二下】【匚部】胡罪切(huì)

匯,器也。从匚淮声。 

【卷九下】【㣇部】于贵切(wuì)

?,虫,似豪猪者。从㣇,胃省声。

?(蝟)或从虫。

说文解字注

【卷十二下】【匚部】

(匯)器也。谓有器名汇也。《禹贡》曰:“东汇泽为彭蠡。”又曰:“北会于汇。”旧说汇者,回也。此汇之别一义。依许圛、□、垐之例、此亦可称《禹贡》而释之曰:“汇,回也。”今按,汇之言围也,大泽外必有陂围之,如器之围物。古人说淮水曰:“淮,围也。”汇从淮,则亦围也。《尚书》:“东汇泽为彭蠡”,谓东有围受众水之彭蠡,非谓汉水回而成泽也。东为北江,谓汉水合江,又东合彭蠡为北江也。

从匚,淮声。胡罪切,十五部。 

【卷九下】【㣇部】

(?)汇虫也。汇字各本无,今补。也字依《广韵》补。《释兽》曰:“汇,毛刺。”其字俗作蝟,作猬。《周易》“拔茅茹以其汇。”郑云:“勤也。”以为谓之叚借也。王弼云:“类也。”以为会之叚借也。

似豪猪而小,从㣇。“而小”二字依《广韵》补。有毛刺似豪猪,故从㣇也。上文云:“?,籀文㣇。”此正从籀文。

胃省声。于贵切,十五部。

?(蝟),或从虫作。《尔雅》亦入之《释兽》。

广韵

苦淮切,平皆溪 ‖ 唯声脂1部

汇,泽名。苦淮切,又胡罪切。三。

胡罪切,上贿匣 ‖ 唯声微1部

汇,回也。

于贵切,去未匣 ‖ 彚声未2部

彚,类也。《说文》作?,虫也,似豪猪而小。《尔雅》曰“彚,毛刺”是也。

【校释】?:依《说文》当作“?”,《字汇补·彐部》:“?,与蝟同。”《说文》释义作“虫,似豪猪者”。

康熙字典

【子集下】【匚部】匯;康熙笔画:13;部外笔画:11

《唐韵》胡罪切。《集韵》《韵会》户贿切。《正韵》乎罪切。并回上声。《说文》:器也。从匚,淮声。一曰回也。《书·禹贡》:东汇泽为彭蠡。《前汉·地理志》注:师古曰:汇,廻也。言沧浪之水入江,又东廻而为彭蠡泽也。

又《唐韵》苦淮切。《集韵》枯怀切。并音㔞。义同。

又《集韵》《韵会》《正韵》并胡对切。音溃。义同。

【寅集下】【彐部】 彚;康熙笔画:13;部外笔画:10

《唐韵》《集韵》《韵会》并于贵切。音胃。《说文》本作?,虫似豪猪也。《广韵》:虫也。似豪猪而小。《尔雅·释兽》:汇毛刺。注:与蝟同。今蝟状如鼠。疏:汇,即蝟也。其毛如针。

又《玉篇》:类也。《易·泰卦》:拔毛茹,以其汇征吉。

又与?同。《说文》:?,草木?孛之貌。《类篇》:今文书作汇。

《玉篇》:一作?。《集韵》:一作?。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匚”2画,㇗(竖折)一笔写成。“氵”窄“匚”宽,顶部“氵”高,底部“匚”高。“氵,第二点偏左,收于横中线。“匚”,第二笔㇗(竖折)的段在竖中线,横段略长于上横。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上平十四皆

合口呼

二等

次清

苦淮切

kʰuɐi

上声

十四贿

合口呼

一等

全浊

胡罪切/胡对切

ɣuAi

去声

八未

合口呼

三等

次浊

于贵切

集韵

平声

上平五支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空为切

kʰiuɛ

平声

上平十四皆

合口呼

二等

次清

枯怀切

kʰuɐi

上声

十四贿

合口呼

一等

全浊

户贿切

ɣuɒi

去声

十八队

合口呼

一等

全浊

胡对切

ɣuɒi

上声

七尾

云/匣

合口呼

三等

全浊

羽鬼切

去声

八未

云/匣

合口呼

三等

全浊

于贵切

礼部韵略

上声

贿

户贿切

去声

于贵切

去声

胡对切

增韵

上声

贿

户贿切

去声

胡对切

去声

于贵切

中州音韵

去声

齐微

胡贵切

洪武正韵

贿

上声

七贿

全浊

乎罪切

ɣuei

去声

七队

全浊

胡对切

ɣuei

去声

七队

次浊

于位切

分韵撮要

阳去

第二十八魁贿诲

阳上

第二十二虽髓岁

方音汇集

注意:发音用国际音标标注,仅作参考,可能与实际发音有异

方言区

方言点

发音

调值

调类

备注

北京官话

北京

xuei

51

去声

北方官话

济南

xuei

21

去声

中原官话

西安

xuei

55

去声

西南官话

武汉

xuei

35

去声

西南官话

武汉

nei

35

去声

“汇集”俗读,为“类”训读,力遂切

西南官话

成都

xuei

13

去声

江淮官话

合肥

xue

53

去声

江淮官话

扬州

xuəi

55

去声

晋语

太原

xuei

45

去声

吴语

苏州

ɦuᴇ

31

阳去

吴语

温州

vai

34

阳上

未注明异读原因

吴语

温州

vai

22

阳去

吴语

温州

løy

22

阳去

“汇集”俗读,为“类”训读

湘语

长沙

fei

45

阴去

文读

湘语

长沙

fei

21

阳去

白读

湘语

长沙

lei

21

阳去

“汇集”俗读,为“类”训读

湘语

双峰

ɣue

33

阳去

湘语

双峰

ly

33

阳去

“汇集”俗读,为“类”训读

赣语

南昌

fəi

21

阳去

客家话

梅县

fi

52

去声

客家话

梅县

lui

52

去声

“汇集”俗读,为“类”训读

粤语

广州

wui

22

阳去

粤语

广州

løy

22

阳去

“汇集”俗读,为“类”训读

粤语

阳江

wui

54

阳去

粤语

阳江

lui

54

阳去

“汇集”俗读,为“类”训读

闽语

厦门

hue

33

阳去

闽语

厦门

lui

33

阳去

“汇集”俗读,为“类”训读

闽语

潮州

hue

35

阳上

闽语

潮州

lui

53

阴上

“汇集”俗读,为“类”训读

闽语

福州

xuei

242

阳去

闽语

福州

luei

242

阳去

“汇集”俗读,为“类”训读

闽语

建瓯

xo

44

阳去

闽语

建瓯

ly

44

阳去

“汇集”俗读,为“类”训读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