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6强击机

强-6强击机

支援型战斗轰炸机
强-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一种支援型战斗轰炸机(强击机),中华人民共和国研制的第一款可变后掠翼战机,主要仿制对象为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米格-23,由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厂(洪都航空前身)研制,总设计师为陆孝彭,但此项目于20世纪80年代终止。[1]
  • 中文名:强-6强击机
  • 外文名:Q-6 Attack aircraft
  • 别名:
  • 机型:强击机/攻击机
  •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 研制厂商:南昌飞机制造厂
  • 总设计师:陆孝彭
  • 状态:项目中途取消,未服役

研制背景

1974年初,西沙海战爆发。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2艘猎潜艇和2艘扫雷艇对抗南越海军的3艘驱逐舰和1艘护卫舰,虽然最终取得了对南越的胜利,但西沙海战暴露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作战中无法得到有效的空中支援的问题。

在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的各型战机中:歼-5、歼-6和歼-7等缺乏对地攻击能力;作为攻击机的强-5的航程过短,载弹量少,无法适应高强度作战;而作为重型轰炸机的轰-5和轰-6速度太慢,且缺乏自卫能力,无法完成水面舰艇编队的火力支援。此后,深感缺乏一种先进的支援战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在西沙海战结束后不久就分别向原三机部提出各自的新型战机设计指标要求。要求航空部门研制一种新型的支援型战斗强击机。

由于以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的实力,根本无法同时研制两种分别装备空海军的新型支援战斗机,因此三机部决定采取“一机两型”的办法,根据军方提出的要求,确定了新型飞机的技术性能,并决定海、空军使用同一种机型,装备不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来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满足空海军不同的需要。

研制情况

三方竞争

三机部于1976年6月召集所属各部设计人员到北京,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设计方案。根据三机部下达的设计要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南昌飞机制造厂很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其中,南昌飞机制造厂提出强-6设计方案,沈阳飞机制造厂则提出了歼轰-8设计方案,西安飞机制造厂则稍后提出了“飞豹”设计方案。

沈飞的歼轰一8(即歼一8的对地攻击改型)由于原型机尚未定型,方案在实际运作中的风险系数过高最终被否决,南昌飞机制造厂和西安飞机制造厂则几乎同时开展了新机研制工作。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强-6的研发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用一批武器装备从埃及换了一批米格-23MC,并对其可变后掠翼机构进行了研究,中国唯一具有强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洪都航空),在强-5总设计师陆孝彭的坚持下,决定在米格-23MC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单发单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和歼-6的共同后续机,并命名为强-6。

强-6计划选用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种可量产的涡扇发动机——涡扇-6(WS-6)。在具体的研制目标上看,该机最大武器载荷4500千克,作战半径900千米。设计性能优于米格-23。

1979年2月根据三机部的要求,南昌飞机制造厂设计师陆孝彭提出了强-6总体设计方案。

从南飞提出的设计指标上看该机的性能十分理想,再加上还采用可变后掠翼方案,而且已经大体成型了。该机所选用的WS-6发动机(该发动机及其多种改型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代末期酝酿的一系列新机型的主要动力)也于1980年10月达到了性能设计指标,所以三机部最终决定采用南昌飞机制造厂的强6方案。

被迫下马

研制中基本以对米格-23的逆向工程为主。但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技术问题

一、结构超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和苏联米格-23战斗机相比,在其基础上研制的中国国产变后掠翼机构要超重12%,不仅减小了战机的载油量和载弹量,还严重影响了其作战半径;

二、未能解决可变后掠翼的控制系统;

三、计划采用的WS-6发动机一直无法定型生产;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军方认为可变后掠翼布局并不是将来作战飞机的主流,加之飞机本身一直未能解决的种种技术问题以及与强-6同时期开始研制,但是研制进度快于强-6,机型性能更好于强-6的西安飞机制造厂的歼轰-7战斗轰炸机于1988年首飞,强-6研制计划实际上已经宣告取消。

机型概况

气动布局

强6是在米格-23MC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样采用了悬臂式上单翼结构的可变后掠翼的布局,这种结构阻力小,稳定性好,适合于飞机的高速突防,并为对地攻击武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发射平台。

虽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已经展开了对可变后掠翼技术的研究,并从获得的F-111和米格-23上得到了直接的学习机会,但在强6研发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系统的可变后掠翼技术还一直没有达到真正装机实用的水平。

采用可变后掠翼技术的飞机的一个共同的缺点是机动性不好。由于空军当时提出新型机要具有一定的对空作战能力,于是强-6改为采用机腹进气,以适应飞机大仰角飞行时的进气量问题。

从外形上看,强-6结合了F-16和米格-23。它的采用上单变后翼布局的主翼,还有垂尾和平尾类似于米格-23,进气方式则采用了与F-16类似的机腹进气方式。

在具体的性能指标上,该机最大武器载荷4500千克,作战半径900千米。除了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外,其空战性能优于米格-23。

飞控系统

强-6在国内没有任何先例的情况下,采用当时先进的电传飞控。研制人员以从国外获得的相关技术为基础,采用反向编译的方式,开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战机电传操纵系统。

该电传操纵系统主要由信号转换装置、飞行控制计算机、电缆和动作装置组成。这种操纵系统能将飞行员发出的操纵信号,经过变换器变成电信号,再通过电缆直接传输到自主式舵机。该系统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安装、改善了飞机操纵品质、提高了操纵系统的可靠性并减轻了飞行员的工作负担。

发动机

强-6选用涡扇-6(WS-6)航空发动机,该机最大军用推力为71千牛,最大加力推力为122千牛,推重比为5.93。1983年,中国又在该发动机的基础上研制了WS-6G型发动机,加力推力达到138千牛,推重比达到7。从指标上看,这已经和美俄空军当时的主力发动机F100(用于F-15)和AF—31(用于苏-27系列战机)处于同一水平线。

WS-6涡扇发动机结构

结构形式:双转子加力式

推力范围:加力:12220~13830daN;加力:12220~13830daN

现状:完成飞行前规定试车后,停止研制

产量:截至1983年,共生产10台试验机

航电设备

强-6的机载电子设备选用的是仿制和改进自米格-23BN上的相关设备,主要包括有:改进自米格-23装备的“高空云雀的新型雷达、激光测距仪、瞄-6型瞄准具、雷达告警系统以及通信电台、无线电高度表、无线电罗盘、近距导航和着陆系统等。其中,具备对地功能的雷达和瞄准具,使强-6能够执行对敌攻击任务。

但是,该系统和仿制的其他苏联电子设备一样,大多采用电子管和晶体管混合元件,导致设备体积、重量大,相比同期的西方产品显得落后。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