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

张国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
张国华(1914.10.22—1972.2.21),曾用名张福桂、李亚霖,江西省永新县怀忠镇人 [1]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军长,西藏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政委、军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等职。
    本名: 别名:张富桂 字: 号: 所处时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江西永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张国华 籍贯:江西永新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914年10月 去世年月:1972年2月21日 职业:中将 政党:中国共产党

生平概况

张国华,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一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班长、干事、连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巡视团主任,第二师六团党总支书记,军团政治教导大队政治委员,河东游击支队政治总计任,陕南游击支队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战士话剧团主任,一一五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鲁西军区第七支队政治委员,教导第四旅政治委员兼湖西军区政治委员、中共河西区委书记,冀鲁豫军区第九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七纵队副政治委员,豫皖苏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十八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藏军区司令员,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

大事年表

1914年10月出生在江西省永新县。

1929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4军32团当过战士、司号员。

1930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红4军第12师36团青年干事。

1931年3月起任红4军12师6团团部支书。1931年冬起改任红4军第11师33团团部政治指导员。

1932年入红军大学学习。

1933年6月起任红1军团第2师5团连政治指导员、连长、总支书记。

1934年1月起任福建军区汀州教导团政治委员。

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荣获三等红星奖章。10月参加长征。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5年秋起任红1军团政治教导大队政治委员。

1936年2月起任红军河东抗日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

1937年初任陕南游击支队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起任八路军第115师战士剧团主任。

1938年2月起任八路军第115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

1939年3月起任鲁西军区第7支队政治委员。

1940年1月起任黄河支队政治委员。11月起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4旅政治委员。

1941年兼任鲁西军区湖西军分区政治委员、湖西区党委书记。

1944年初至5月任中共冀鲁豫区第4地委书记、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委员。6月起任中共冀鲁豫区第9地委书记、第9军分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起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副政治委员兼纵队政治部主任、第7纵队副政治委员。

1946年12月12日起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吴芝圃)。

1948年夏起任豫皖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1949年2月18日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第18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8军军长。

1950年1月1日任川南行政公署主任。1950年1月下旬离职奉命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进军西藏,1950年1月至1952年3月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

1952年3月至1965年8月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书记、副书记、第二书记。

1965年9月至1967年2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第一书记。

1955年5月1日至1968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56年4月至1965年8月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二副主任委员,1958年1月起兼任西藏公学校长,1959年6月任西藏平乱总指挥,指挥西藏平叛。

1960年10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1965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1965年10月起兼任西藏民族学院院长,1965年11月至1966年11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1967年5月至1972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其间:1968年12月至1972年2月任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69年12月至1971年8月任四川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8月至1972年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

1969年4月至1972年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1972年2月21日因病在成都逝世。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是中共八大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投身红军百折不改

张国华,1914年生于江西省永新县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因家庭窘困,只读了4年半书,即辍学参加田间劳动,曾学过短时泥工。年幼的张国华,目睹社会的黑暗腐败,农民的悲惨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反抗精神。

1927年10月,毛泽东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在发动湘南起义后,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合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不久,红四军解放了张国华的家乡永新县。少年的张国华从红军身上看到了光明,立志要当一名红军。

1928年6月,受盲动主义影响的中共湖南省委要求红四军“立即向湘南发展”,虽经毛泽东等抵制,亦未能挽回红四军和井冈山根据地遭受损失,造成“八月失败”。不久,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队3万之众分5路进攻井冈山。在“八月失败”和国民党军队进攻根据地时,张国华的家乡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这期间,张国华的伯父惨遭杀害,他自己和本家的几个孩子也遭到扣押。面对着血腥的屠杀,不满15岁的张国华与父亲、两个堂兄一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张国华1929年参加革命后,在血与火的战斗中成长。1930年加入共青团,1931年3月转为中共党员,曾担任军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等职。张国华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和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任凭斗争多残酷,张国华对革命事业忠心不二。他在战斗中三次负伤,每次都是不等伤愈就提前归队,投入新的战斗。

1936年2月,按照瓦窑堡会议确定的方针,毛泽东、彭德怀率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不久,东征红军分为左、中、右三路,发动群众,扩军筹款。3月,右路军南下河东,途经赵城时,与当地秘密党员组建中共河东工作委员会和河东抗日游击队,肖望东任工委书记兼游击队政委,张克任游击队司令员,张国华任政治部主任。河东抗日游击队先后在赵城、洪洞、临汾等13个县开展游击活动。

5月,东征红军为避免与蒋介石、阎锡山的军队发生内战,全部回师陕北。红军回师后,阎锡山对革命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此时,孤悬于山西的河东抗日游击队在阎锡山军队的“围剿”下溃散了,张国华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在严酷的环境下,形同孤雁的张国华,没有灰心,没有气馁,与王一东同志奔波于太原、北平、天津、西安之间,千方百计寻找党的组织。一路上,衣单被薄,路费短缺,更为严重的是随时都有杀身之祸,真是历尽艰辛。但是,他们矢志不渝,终于在西安找到了党组织,回到了革命队伍的怀抱。

驱逐日寇转战冀鲁豫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8月,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18军军长张国华率军进驻西藏受到藏族人民热烈欢迎,路经康定时,所献哈达披满全身第八路军。

第八路军,不久就出师抗日。此时张国华担任第一一五师政治部战士剧社社长。他率领宣传队活跃在山西省的城镇、乡村,广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显示出较强的魄力和领导才能,很快就调任一一五师直属政治处主任。

1938年底,根据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师直属队和第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挺进山东,次年3月1日进入鲁西大平原。不久,陈、罗率师部和六八六团一部挺进泰山地区,杨勇率六八六团一部,张国华、匡斌率师部直属队两个连留在鲁西的京杭大运河以西地区(称运西地区),分别配合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扩充部队,建立平原抗日根据地。

由于张国华、匡斌正确执行党的政策,积极开展抗日斗争,所以部队得到迅速发展。1939年6月1日,张国华、匡斌同志所率部队扩建为一一五师第七支队。7月,第七支队与杨勇部合编为一一五师独立旅。独立旅辖两个团,张国华和匡斌分任第二团政委和副团长。8月,成立了地方武装运西军分区,张国华任政委。9月,张国华、匡斌同志率部到郓城、鄄城边界地区开展抗日工作,不久成立了中共鄄城县委。张国华同县委商定成立了民运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

1940年春,在反击顽军石友三部的斗争中,张国华、匡斌率部配合作战,一度解放鄄城县城,并协助县委建立了鄄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又创建了鄄北抗日根据地。3月,独立旅与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合并,仍用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番号。三四三旅辖黄河支队和运河支队,张国华任黄河支队政委,彭雄同志任支队长,全支队有近5000人。

1940年6月,黄河支队奉命到湖西地区接替南下华中的苏鲁豫支队。湖西系指山东省微山湖以西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地区。抗战初期,这里创建了根据地。1939年秋冬,湖西发生了“肃托”错案,使根据地蒙受了极大损失。此时,根据地周围的日军加紧“扫荡”,大于八路军数倍的顽军也极力制造摩擦,局势十分复杂而又困难。

1940年下半年,黄河支队全力打破日、伪、顽相互勾结三位一体的进攻,同时协助整顿地方党政军组织。到年底终于站稳了脚跟,保卫了湖西抗日根据地。

1941年至1943年,是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最为困难的时期,这样摆在湖西根据地领导人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能否坚持湖西根据地。此时,黄河支队改编为一一五师教导第四旅,张国华任政委,邓克明同志任旅长,张、邓并曾一度兼任湖西军分区政委和司令员。

张国华同地委书记潘复生等领导人共同研究确定了“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战胜困难,坚持巩固根据地”的方针。按照这一方针,张国华、邓克明抓紧地方武装建设,指挥部队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有力地回击了因皖南事变刺激起来的顽军新的进攻,并于1941年8月平息了反动会道门“无极道”的暴乱。

1942年8月,经上级批准,张国华赴延安学习。正当张国华怀着喜悦的心情奔赴延安时,突然接到八路军总部的命令,要其折回冀鲁豫边区,任第四军分区政委兼四地委第二书记(张玺任地委书记)。

第四军分区辖区为直南、豫北交界处,西部紧临平汉路,此时被敌严重“蚕食”、分割,形势十分严峻。为了取得军事斗争主动权,张国华同军分区司令员赵承金抽调主力部队组成小部队,深入到敌占区和接敌区打击敌人。到沙区的小部队先后进行大小战斗40多次,沉重地打击了敌人,鼓舞了群众,被冀鲁豫军区授予模范游击支队称号。

1943年七八月间,张国华、赵承金遵照军区指示,指挥部队有力地打击了严重威胁根据地的伪军杜淑部,歼其5600多人。10月,又采用内外线结合的战术,胜利粉碎了日军的秋季大“扫荡”。经过一系列的斗争,缩小了敌占区,扩大了游击区,取得了对敌斗争的主动权。

进入1944年,第四军分区的对敌斗争形势明显好转。1月,张玺、赵承金均调离,张国华任地委书记,负责地区的全面工作。当时,由于根据地出现相对安定局面,张国华根据上级指示,决定以滑县为重点开展民主民生运动,并派地委一位副书记去蹲点指导。滑县的民主民生运动,为整个冀鲁豫边区的群众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得到了中共北方局和邓小平同志的充分肯定。

从1944年到1945年9月,张国华指挥军分区部队进行了一系列攻势作战和参加大反攻。特别是1944年5月29日,指挥部队奔袭敌占清丰城,毙日军联络部代理部长名取正雄等官兵7人、伪军200多人,俘道尹薛兴甫以下官员40余人、日本联络员7人、伪军官兵1300多人,收复清丰县全境。当时,被日本人称之为“一幕悲剧”。

在冀鲁豫抗日战场上,我们是同张国华并肩战斗的,对他的领导才能甚为钦佩。刘伯承司令员曾说过:“张国华会灵活机动打仗,他是很能干的。”

反蒋自卫驰骋豫皖苏

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抽调主力组成野战部队。1945年10月,编成第一纵队,杨得志、苏振华同志分别任司令员和政委,张国华任副政委。11月张国华又调任第七纵队副政委。1946年11月8日,中共晋冀鲁豫局和军区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将冀鲁豫军区的水东军分区与华中淮北军区第八军分区合并扩建为豫皖苏军区,任命张国华为司令员,吴芝圃为政委。军区辖第一、二、三军分区以及1个独立旅、1个特务团。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举行鲁西南战役,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11日,刘邓野战军跨越陇海路,向大别山挺进。9月26日,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在这一时期,张国华指挥军区部队一边配合野战军打击敌人,一边派遣干部做群众工作。此时,边区形势发展迅猛,到年底在沙河以南、淮河以北先后建立了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第四、五、六等3个军分区;到1948年春,又建立了第七、八军分区。

11月6日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拉开序幕。在战役的66天中,张国华一面协助宋任穷同志组织地方武装和群众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一面指挥军区主力部队配合野战军作战,并亲自率领部队参加对黄维兵团的围歼战。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至此,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均获解放。2月18日,遵照中央军委指示,豫皖苏军区部队和原第一纵队第二十旅合编为第十八军,隶属于第五兵团,张国华任军长,谭冠三任政委。全军2.7万人。3月9日,数万名冀鲁豫皖苏儿女组成的第十八军奉命向长江集结,准备渡江作战。

1949年4月至12月的9个月中,张国华、谭冠三率领第十八军横渡长江,直捣浙赣线,配合第四野战军进行衡阳、保庆战役,挺进大西南,参加成都会战,在迎接全国解放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进军西藏呕心沥血十七年

全国大部分地区解放后,为完成统一祖国大陆的伟大事业,1950年1月上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决定“向西藏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应确定由西南局负担”。中共西南局报经中央同意,将担子交给张国华,并确定十八军为进藏主力。中央还同意中共西南局书记邓小平、二野司令员刘伯承提出的“由青海、新疆及云南各出一支部队向西藏多路向心进兵”的建议,批准成立以张国华为书记、谭冠三为副书记的中共西藏工委。从此,张国华的名字就与西藏的事业联系在一起。

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又有其特殊性。张国华接受任务后,深知担子沉重。他根据中央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和毛泽东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建设等指示,以及邓小平“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指示,结合了解到的西藏情况,除和谭冠三等同志狠抓部队军政训练外,还为中央和西南局制定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他对运输补给工作也抓得很紧,特别是他被兼任西南军区支援进军西藏司令部司令员后,抓得更加具体。

西南局根据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拟定了与西藏地方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10项条件,也称十大政策,中央审定批准后于当年6月公布于众。十大政策以后成了谈判的基本条件。

张国华和西藏工委及部队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贯彻执行了十大政策。7月24日,主动要求前往拉萨劝和的藏族爱国人士格达活佛到达昌都,但西藏地方当局中的反动势力不仅拒绝谈判,反而在帝国主义分子策划下,害死了格达活佛,并扩大武装,购置武器,将其总兵力的2/3布防于昌都及其周围地区,企图阻止解放军西进。

解放军被迫发起昌都战役,参战部队除十八军外,还有云南军区十四军的一二六团和一二五团的一个连,青海骑兵支队几个连(战后即返回青海)。在张国华指挥下,战役从10月6日开始到24日结束。在纵约千里、横约五百里,气候恶劣,地理条件复杂的地区组织战役,困难极大。但由于大胆实施了正面攻击和迂回包围的战术,指挥得当;部队吃大苦耐大劳,英勇作战,模范地执行政策纪律,所以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为和平解放西藏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1年春,西藏地方当局响应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号召,派出代表团前往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谈判。张国华作为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的一员参加了谈判。5月23日,双方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共17条。《协议》的签订,宣告了西藏和平解放。5月25日,中央军委按照《协议》规定,命令进藏部队分路进驻西藏。张国华于8月28日率部向拉萨进发。

一路上,攀登雪山峻岭,穿越原始森林,跨过草原沼泽,战胜恶劣气候,终于在10月26日进驻拉萨。在西北组成的十八军独立支队也于8月22日由青海向拉萨进发,于12月1日进驻拉萨,接着进藏部队一部进驻江孜、日喀则、亚东等地。新疆骑兵师组成的阿里支队进驻阿里地区(先遣连于1950年8月先期到达),云南入藏部队于10月1日到达察隅。西藏的和平解放,使西藏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实现了祖国大陆领土和主权的统一,并给西藏民族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1952年2月10日,中央军委批准的西藏军区在拉萨成立,张国华任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谭冠三任政委、军区党委第二书记。此时,中央决定从印度先期到达拉萨的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张经武任中共西藏工委书记,张国华改任工委副书记,协助张经武抓全面工作。西藏和平解放后,上层分裂主义分子和帝国主义势力并不甘心。

1952年3月10日他们公然召开所谓人民代表会议,指使藏军包围中央代表驻地,无理要求解放军撤出西藏。张国华和张经武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对分裂主义分子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达赖喇嘛下令解散了伪人民会议,撤销了鲁康娃和洛桑扎西两司曹的职务。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派出以陈毅为团长的代表团专程前往祝贺。达赖喇嘛任筹委会主任,班禅额尔德尼任第一副主任,张国华任第二副主任。筹委会的成立,标志着西藏人民从此有了统一的带有政权性质的领导机关。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中心问题是维护执行“协议”,重点是上层统战工作和影响群众工作,张国华和张经武、谭冠三、范明等同志都以主要精力做统战工作。民主改革等问题,是“十七条协议”中规定了的,自治区筹委会成立会议上张国华等也都讲过,但因条件不成熟,特别是西藏一些上层人物害怕,所以1956年9月4日,中央明确宣布西藏的民主改革“六年不改”的方针,随后又提出,6年过后是否进行改革,到那时依据实际情况再作决定。

张国华依据中央这一指示精神,在党的八大会议上发言中指出:“在西藏进行改革必须具备若干必要条件,目前这些条件显然还不是完全具备了的,因此,改革的开始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但是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却不顾中央的耐心等待和再三教育,竟于1959年3月10日撕毁17条协议,发动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武装叛乱,并向西藏工委和西藏军区进攻。当时,张经武和张国华都不在拉萨,谭冠三同志下令反击。随后,张国华返回拉萨,与冠三同志一起,根据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平息西藏叛乱。

1959年5月,西藏工委在张国华主持下拟定《平叛工作中几个问题的决定(草案)》,从13个方面制定了政策和执行办法,中央在批复中指出:“这个方案所制定的各项政策,都是正确的。”到1961年10月,平叛作战胜利结束。在平息叛乱的同时,根据党中央边平叛边改革的方针,进行了彻底摧毁封建农奴制度的民主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也在平叛胜利的同时基本完成。接着,党中央指示,稳定个体所有制,发展个体经济。张国华团结西藏工委“一班人”,带领全区人民坚决执行这一指示,使西藏人心稳定,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称颂民主改革使西藏稳定发展这一段时间,是西藏第一个“黄金时代”。

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宣告正式成立,阿沛·阿旺晋美任自治区主席。张国华任区党委第一书记、西南局书记处书记。1967年5月,张国华奉调四川,离开了战斗、工作17年的世界屋脊。

个人荣誉n

中将军衔

二级八一勋章

一级独立自由章

一级解放勋章

参考文献

(1)《解放西藏史》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2)《张国华将军在西藏》作者:赵慎应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3)《阿沛·阿旺晋美》作者:本书编委会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4)《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与西藏》作者:宋月红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