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

广东人

籍贯广东祖籍广东或在广东出生的人
广东人,一般指籍贯广东、祖籍广东或在广东出生的人。广东有三大民系:广府民系、潮汕民系、客家民系。广东的人口分属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有9030万人,占总人口的98.2l%;少数民族人164万人,占1.79%,主要有壮族、瑶族、畲族、回族、满族等,还有近年从全国各地移居到广东,获得本地户口的新移民。以及居住在海外的广东籍华人、华侨、华裔,港澳同胞等,本文将新移民、少数族裔、广东籍海外人士以及港澳同胞全部归于一个其他类,共分为四类。
    中文名:广东人 外文名: 别名:籍贯广东、祖籍广东或在广东出生的人 英文名:a Cantonese 人 口:10430.3132万(2010年) 主流族群:广府人、客家人、潮州人等 使用语言:粤语、客家语、潮州话等 著名人物:李小龙 叶问 孙中山 六祖慧能

简介

广东本地的居民有三大民系,一是广府民系、二是潮汕民系、三是客家民系,三大民系能够互相团结,共同为广东的发展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另影响力相对较小的雷州族群(湛江雷州半岛一带,与海南人近亲近缘,海南岛、雷州半岛和电白县的语言文化由福建移民和当地原住民共同创造而来)和高凉族群(茂名一带,与广府人近亲近缘,有时会被归并入广府)自身也有一定的文化特色。

广府民系

定义

广府民系,即为广府人,广东人中狭义的广府民系是指口语中的“广府人”即以广州为中心分布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及东南亚、欧美、澳州等等地区的华人,以粤语(广州话、白话或称广府话,俗称广东话)为母语,以珠玑巷同迁的汉人为民系认同,有着自己独特文化(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粤式饮食、语言、风俗和建筑风格的汉族民系。广义的广府民系则包括全广东及世界所有地区,世代以粤语为母语的汉族民系。此外,广东潮州人和广东客家人甚少称呼粤语族群为广东人,而称呼粤语族群为广府人较多。广府商会“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

原始居民

广东的原始居民是古代百越后裔粤海族群。

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 。

根据考古发现,广东的人类历史可以远溯到距今十万年前。1958年在粤北韶关的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岩洞穴里发现的“马坝人”头骨化石,是目前广东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马坝人化石”的发现,揭示了旧石器时代广东地区人类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遍布全境,数以百计,其中以曲江石峡,鲶鱼转和韶关走马岗遗址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凿、石刀、石镞等制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鱼网坠、陶纺轮、各种石制和骨制的装饰品,人工栽培稻的谷粒等遗物、遗迹,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粤北先民劳动生息的风情画;展示了“马坝人”开户的粤北地区的远古文明。粤北韶关历史上称为韶州。相传舜帝巡奏“韶乐”于城北30公里处的石峰群中,该处的36石后来统称为韶石山。

四五千年前的泛称中国南方的民族为“越族”,即古代所称的百越,百越原住民经过历史的洗礼,政权的更迭,人口的迁移,经过中原汉族与百越原住民的融合,现所存的百越原住民已经与汉族同化了。

广东人,主要可分为广府、客家与潮汕三大民系。三大民系的形成,是中原汉族与岭南原住民长期融合的结果。这种融合早已有之,而较大规模的融合则始于秦征岭南,经过两晋、两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来自中原地区,还包括楚、吴越、闽等岭北地区),逐渐形成了三大民系 。

广府民系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融合而成。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广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广东是封建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 。

历代移民

第一批:秦汉

秦朝时期,秦始皇派下50万大军南攻百越。攻毕后,50万大军留守岭南。后来又迁入居民50万,总数为一百万。当时百越地区人口稀少,但分布广泛。中原人移民所到之处,与百越民族互相融合。元鼎六年,汉武帝派军攻打南越国,降番禺城。西江中游的居民得以迁入珠三角。汉武以后,效法之前的皇帝把岭南当作流放之地,西北有不少流民迁入。

第二批:东晋时期

东晋时期,由于北方五胡乱华,导致北方汉人大批南迁。而北方虽有五胡乱华,却又未导致严重地干预到政治文化的地步。不过这时候的南迁并非全是广府(珠玑粤海族群),较多的是闽语族群,所以主支并非珠玑粤海族群,而且这时尚未有珠玑巷,更多史料记载,珠玑巷这一名称的得来,与唐敬宗的珠玑赏赐有关,珠玑巷在唐代之前时还叫“敬宗巷”.因有巷内族人张兴七世同常,唐帝李湛闻听后,赏赐给他们家族珠玑绦环,不久李湛驾崩被赐庙号唐敬宗,“敬宗巷”为避讳改名珠玑巷,沿用至今 。

第三批:北宋时期

至北宋时期,北宋末年,北宋被灭,都城开封大批不少士大夫以及百姓随后南迁岭南,而皇帝则迁都杭州。途经敬宗巷时候,因怀念故里,故改敬宗巷为珠玑巷。此时的南迁汉人与早期粤海族群融合成为新时期的广府人。而这也是为何如此多广府人以珠玑巷作为民系认同的缘故。

第四批:南宋时期

南宋末,南迁汉人共分三支,一支从陆路经江西、珠玑巷南下岭南,应为客家民系,另两支由海路往岭南,其中一支为江东移民,最后融入广府,另一支应为福州地区的移民,最后融入闽南语族群。

据2004年末统计; 广东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人数近3000万人,其中华侨华人约2000万人,港澳同胞约600万人,台湾同胞约400万人,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清朝末期,清政府实施“锁国”、“海禁”政策,人们出海受到限制。在这期间,荷兰、英国殖民者看到在印尼、马来西亚的华侨吃苦耐劳,而且心灵手巧,善于经营。于是就想征用中国劳力,但因清政府的“锁国”政策,无法招到劳工,便勾海盗,掳掠、绑架壮丁到印尼、马来西亚,充当殖民资源开发的苦力,俗称“卖猪仔”、“卖番猪”,殖民者用“契约”束缚他们,并美其名称为“合约华工”。也有人是受环境所逼无可奈何而充当“华工”的,当时,广东的华人、华侨大多数是以“华工”的身份离开家乡的。

最早的外来移民据香港电视凤凰台影视资料,最早大批移民到广东来的是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远古“战神”蚩尤族裔,据说,当时蚩尤勇猛无敌,兵多势众。炎、黄二帝率领部下合力将蚩尤打败,并把他的族人赶出黄河流域。兵败如山倒,其族人一路向南迁徙,宛转来到现在的广东粤西、雷州半岛、海南岛一带繁衍生息。

粤西地区在先秦时期是骆越、瓯越的活动区域,在南朝至隋唐间则是俚人的活动区域。而广东其他地区在先秦时期是南越的活动区域,大批原住广东人遗存近期陆续出土。洛湛铁路沿线发现的南朝至唐遗址对广东民族史、岭南开发史和粤西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批系统的实物资料。洛湛铁路粤境段所经地段主要为茂名所属的高州和信宜。2006年六七月间进行的沿线文物勘查中,广东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共发现13个遗址和遗物点,这些遗址在年代上都集中在南朝到唐这阶段,在地域上位于鉴江两岸。最近考古专家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勘探,进一步明确了想法——专家认为:他们发现了新的文化类型俚人最杰出的代表是六世纪活跃于岭南政治舞台的冼夫人,当时还主政广东,被尊为“岭南圣母冼夫人” 高州人,公元589年,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但多年来无论是民族史研究还是冼夫人研究,由于缺乏记载和实物,对俚人的文化知之甚少。洛湛铁路调查得到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以往发现的铁器、陶瓷器等,展现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的风貌,这在广东历史时期的考古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填补了空白。

骆越、瓯越后裔俚人是使用高州语系的,至于属什么民系,那就有待专家去考证了。

国内分布

广府人居住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南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广州、佛山、南宁、梧州等大中城市。

海外

广义的广府民系在东南亚分布很广,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地均有分布。而在欧美澳纽地区广府民系在华人社区便占了多数,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地广府民系便为数不少。

名人

汉族广府民系作为中国广东、南方一个大民系,自秦朝军民南下,广府民系开始形成以来,广府人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就一直没有停过,直到宋朝南雄珠玑巷第三次汉人大规模南下后正式形成。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广府民系不断涌现出举世闻名的著名人物,无论在军政界、商界、文化界、还是体育界、娱乐界、武术界,都不乏广府人的身影,如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中华文明的兴盛发展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客家民系

概述

【拼音】 kè jiā

【客音】 hāk gā / kāk gā

【英语】 Hakka

源流

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两种:

(1)纯粹由北方的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2)北方南迁汉人融合极少数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来;

在一般人看来,客家人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融合少部分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2007年5月,刊登在美国权威学术杂志《human 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Yangtze River》,里面有组数据证明,闽粤两省的百姓的中原基因占了很大比例。

客家根源

根据客家学创始人罗香林的观点:客家人根在中原,根在汉族。不过之前有客家学大师提出的“客家人是最纯种中原人”的观点已被基因学研究者和人类学研究者明确否定,其所谓中原人基因占比远低于潮汕人,甚至低于南番顺地区的广府人。客家学大师的“纯种汉人论”和“精英论”在日新月异的科技社会里已被剥得一丝不挂,造神运动已渐失市场,理智的学术研究开始走入正道。

关于早期客家人的源流,客家学研究者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a Basilect System of Mandarin )。根在河洛指的是大部分客家人都出自河洛,客家的方言底层源出河洛。读音常以:弟【t-】等

【客家人迁徙】

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

【客家之流】

今天的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地区最广的民系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系之一。在中国国内有客家聚居的地区,共19个省区,265个县区市,其中纯客或基本纯客县市41个,总人数约5500万。另香港约100万,澳门约10万,台湾约460万。国外遍布五大洲六大洋,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500万客家方言的分片 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广东东部北部叫客话、客家话、广东话(正因为客家话在粤东也叫广东话,所以四川的客家话,才被叫做土广东话);在广东西部和广西东南部叫涯话、麻介话、新民话;在湖南浏阳叫客姓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浙江叫‘汀州腔’,因为浙江的汀州客家人祖先是来自闽汀州府。但通称客家话。这是自称和他称的合一。

客家方言按其口音的不同,主要分成三大类,即:岭北、岭南、槎语。以下将此三大类,与过去的八大片划分法进行比较说明:

分布

广东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东南部、北部等地区,零星分布于广东西部地区。

广东的客家人相对潮汕族群和广府族群而言是比较特别的,客家人不以地理位置来定位自己的身份。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一千多年来,他们从广东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参加研讨会的代表们认为,河洛移民的第一次迁徙发生在西晋与东晋交替时,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纪念地的标志性景观遗存多集中在偃师市,以偃师市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正是客家民系根之所在。

主要分布

纯客家县市有:梅州的梅县区、梅江区、大埔、蕉岭、平远、兴宁、五华;

河源全境(源城区、东源、龙川、连平、和平、紫金);

惠州的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龙门;

汕尾的陆河;

韶关的新丰、南雄、翁源、乐昌、乳源、始兴;

清远的英德:阳山大崀。

非纯客家县市有:深圳、东莞、乐昌、丰顺、连南、揭西、惠来、普宁、陆丰、海丰、连山、阳山、连州、佛冈、仁化、曲江区、龙门、增城等,还有广东西部茂名的电白、化州、高州、信宜,阳江的阳西、阳春,湛江的廉江等部分县区[3]。

亚洲

中国 7000万人 印度尼西亚 800万人 马来西亚 150万人 泰国 100万人 新加坡 60万人 菲律宾 0.68 万人 越南 30万人 缅甸 5.5万人 柬埔寨 1万人 印度 2.5万人 老挝 0.5万人 沙特阿拉伯 0.22万人 日本 1.2万人 文莱 0.9万人 巴基斯坦 0.2万人 尼泊尔 0.24万人 斯里兰卡 0.017万人 科威特 0.017万人 朝鲜 0.1万人 韩国 2万人 土耳其 0.05万人 孟加拉国 0.05万人

美洲

美国30万人 牙买加 10万人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0.6万人 巴拿马 0.5万人 哥伦比亚 0.01万人 危地马拉 0.01万人 多米尼加 0.12万人 加拿大 8.1万人 玻利维亚 0.01万人 秘鲁 20万人 巴西 0.24万人 智利 0.12万人 圭亚那 0.6万人 阿根廷 0.5万人 古巴 0.81万人 厄瓜多尔尔 0.2万人 苏里南 0.41万人 委内瑞拉 0.02万人 墨西哥 0.01万人

欧洲

法国5万人 荷兰 8万人 英国 18万人 德国1.2万人 俄罗斯 0.12万人 丹麦 0.12万人 挪威 0.03万人 英国 18万人 德国1.2万人 意大利 0.1万人 瑞士 0.1万人 比利时 0.043万人 葡萄牙 0.05万人 瑞典 0.24万人 前南斯拉夫地区 0.24万人 捷克 0.01万人 奥地利 0.05万人 冰岛 0.01万人 西班牙 0.02万人 卢森堡 0.02万人

非洲

马达加斯加 0.02万人 莫桑比克 0.03万人 尼日利亚 0.02万人 塞拉利昂 0.006万人 赞比亚 0.006万人 加纳 0.02万人 留尼旺 1.8万人 毛里求斯 3.5万人 肯尼亚 0.01万人 南非 2.5万人 民主刚果 0.02万人 安哥拉 0.02万人 塞舌尔 0.05客家人。

潮汕民系

历代移民

居住在偏隅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潮汕人即是河洛人,根据史料记载;中原河洛人迁入闽,始于秦汉,兴盛于晋唐,两宋及明朝万历时期规模最大。历史上共有三次大规模的入闽迁移: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2年)

由于西北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16个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东晋统治者被迫将国都从洛河迁到南京,中原地区的许多官员、老百姓有的在长江流域定居下来,有的则进入闽地。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

河南光州固始县陈政、陈元光父子为首的123个将领率领8000余府兵南下闽粤,平定蛮苗淆乱,这批汉军“征蛮”后便定居下来了,后裔逐渐扩散至闽粤台和海外。

中晚唐时期

藩镇割据,河南固始县王潮、王审知兄弟趁乱起兵,带领5000余人南下入闽,占据了福建全境,不久,王潮被封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后来,王审知的儿子成立闽国,自立为王。

这些人在福建定居若干年后,又辗转沿海两线向西、南迁移,进入粤东的等地区,闽人入粤的高峰期是唐朝、五代和宋、元时期,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闽人入粤的原因有三点:

(1)闽人入粤为官,举家迁移,带来了文化,带来了影响。

(2)由于战乱、天灾等原因,许多闽人从莆田来到广东,定居潮汕地区。

(3)广东沿海地区是一个大渔场,部分闽南渔民沿海岸线捕鱼,定居于此,并带来了福建渔民的守护神——妈祖。

闽人来到粤东地区,带来了闽文化、闽方言,并与当地入粤更早的汉人、畲人、等进行互动文化,到了元朝时候,带有粤东特色而根在河南洛河、福建闽南的潮汕人就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主要分布

潮汕人主要分布在揭阳市、潮州市、汕头市三市以及丰顺县的留隍镇、汤南镇、汤坑镇。

雷州民系

雷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西汉以来,历代大多在这里设郡置县,一直是雷州半岛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航运的中心,因而被称为“天南重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紧南端边陲,优秀的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会了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如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等“雷字号”风物,凸现雷州文化特有风采。它是天南重地区域文化,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与广府、潮州、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在我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名人精英

广府名人

孙中山、六祖慧能、康有为、梁启超、霍英东、李小龙、郑裕彤、刘德华、梁朝伟、崔世安、梁振英、詹天佑、

邓世昌、杨国强、红线女、梁思成、邓演达、杨匏安、唐绍仪等。

客家名人

廖仲恺、洪秀全、丘逢甲、黄遵宪、何子渊、叶剑英、叶挺、李国豪、李金发、林风眠、姚雨平、邓仲元、薛岳、罗卓英、谢晋元、叶梦熊、陈璘、宋湘、张鸿南、曾宪梓、田家炳等。

潮汕名人

李嘉诚、饶宗颐、庄世平、赖少其、郑正秋、蔡楚生、翁万达、马化腾、黄光裕、彭湃、马思聪、方思琼、许地山、秦牧、张竞生、彭士禄、林百欣、杨受成、陈弼臣、谢国民、马大猷、丁日昌、杜国庠、洪灵菲、戴平万、许涤新、梅益、方汉奇、赵汀阳、饶芃子、陈小奇、郭启宏、蔡澜、刘昌潮、林墉、许钦松、杨之光、陈复礼、翁照垣、郑信、杜琪峰、徐克、周华健、孙燕姿、郑秀文、杨千嬅、张德培、李宏平、孙大文等。

人文

祖国的南大门广东,历来都是地灵人杰,卧虎藏龙,英才辈出,最为人们熟悉的有;

唐代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肇庆新兴的六祖慧能,唐代宰相韶关曲江的张九龄,特别是清代以后,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有“南收安南、北抵蒙古”的岭南第一名臣翁万达、广州花都的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维新变法领袖的南海人康有为,新会人梁启超,香山的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十大元帅之一的梅州叶剑英,还有十大华人首富李嘉诚、霍英东,鞠躬尽瘁的侨界领袖庄世平、国际巨星李小龙等等多不胜数。

历代状元

文状元系列:

莫宣卿封开人,唐朝大中五年辛未科状元。

伦文叙南海人,明朝弘治十二年巳未科状元。

林大钦潮安人,明朝嘉靖十一年壬申科状元。

简文会南海人,南汉乾亨二年戊寅科状元。

张镇海南海人,宋朝咸淳七年未科状元。

黄士俊顺德人,明朝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状元。

庄有恭番禺人,清乾隆四年巳未科状元。

林绍棠吴川人,清朝道光三年癸未科状元

梁耀枢顺德人,清朝同治十年辛未科状元。

武状元系列:

朱可贞,生卒年不详,字占遇,号子庵,顺德龙江人。明代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中武状元。

林德镛(1675-1722),字白庵。清代康熙揭阳县棉湖镇(今揭西县)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武状元。

李威光(1735—1795年),字作楫,号韬序,华城黄埔村人(今五华县人),清乾隆三十七(1772年)年壬辰科武状元。

黄仁勇(1762-1817),字智斋,又字良越,海阳县(今潮安)古巷孚中村人嘉庆元年(1796年)中武状元。

姚大宁(1772-1807),字允盛,又名大令,南海和顺镇文教乡人,清代嘉庆四年(1799年)中武状元。

广东语系

广府话(粤语)

粤语是发源于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而于秦汉时期传播至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产生的一种方言,同时也是在香港、澳门占有主导地位的方言,民间称白话或广东话。粤语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在中国广东、广西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以及北美、英国和澳洲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国”(《汉书》作“南粤国”)。

粤语起源于古代广信即今广西梧州、贺州和广东封开一带(即西江和贺江交汇一带),古称广信县隶属苍梧郡。广信,是古代两汉时期的交州首府,位于现今广西梧州、贺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即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经这些年专家、学者考证确认,自公元前106年起,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前后历经300多年,被誉为“岭南古都”,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

潮州话

又叫潮汕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汉语方言。其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有很大区别,有中国古汉语化石之称。据史载,潮语发端于秦汉,成型于唐宋,到明末清初,方形成独立语言体系。其主体是中原的古汉语,音韵与如今的闽南话大体相同。王朔曾笑称:“秦始皇讲一口潮州话”。现潮汕方言共有八音(普通话为四音),关于潮汕八音,曾有人将其形象的概括为:“香港警察,年老无力”“低 抵 地 滴 池 弟 帝 碟”。现存世最古老的潮州音字典为清末澄海商人张世珍所著《潮语十五音》。正如其他汉语方言,潮州话究竟是语言或是方言,至今仍未有定论。然而,纯粹以语言学角度而言,潮州话以至整个闽南语可看作是独立的语言。潮汕地区不同地方的潮州话也有分别,不同城市或地区语言各有自己特点。

客家话

客家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它以广东的梅州话和东江话为代表,是中国社会长期发展的必 然结果。客音和古音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客方言中保存了很多古音,客家话的客家人所操的语言。“客民本中原汉族”,既是中原汉民族,口音当然是中原音系,罗香林在《客家源流考》认为中“就种族遗传说,客家民系是一种经过选择淘汰而保留下来的强化血统”,《梅州乡土历史读本》。足见客家人是中华汉族无疑,客方言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是汉语的一个支派。

高州白话

所谓高州话,正确称高州白话,因为在高州地区通行着两种方言:高州白话和高州涯话,所以把高州白话称为“高州话”是不科学的。主要在高州大部分地区及茂名部分地区通用。

雷州话

中国大陆最南方言——雷州话。

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雷州方言是雷州半岛人民日常生活使用的语言,简称雷州话。雷州方言分布于湛江市属的雷州、遂溪、徐闻、麻章、东海、赤坎、霞山、廉江、坡头等县、区乡镇。人口覆盖600多万。属闽南语分支。

民风特征

广府人

由于至少从汉代开始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

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广府民系内部对於本民系的共同心理认同感比较强烈,民系凝聚力强,人们普遍以繁荣的岭南粤语文化为自豪。广府人由于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加上强悍的民性,冒险、创新的气质,因而反抗性和斗争性也特别强烈,在中国近代史上,精英继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中,有一种“敢为天下人先”的最为宝贵的性格特征。

潮汕人

主要居住在由韩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练江平原、黄冈河三角洲组成的潮汕平原。这里地理范围狭小,资源贫乏,人口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造就了潮汕人冒险开拓、刻苦耐劳、注重义气、勤俭立业等性格特征,最为突出的是强烈的凝聚力。潮汕人很早就到香港和东南亚等地谋生,在异乡的土地上生活,潮汕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照应、团结互助的风气。

客家人

客家民系形成后,随着人口不断的膨胀,这块大本营已很难承受生养的重负了。加上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这个被称之为“客家人起义”的农民革命,遭到了清政府的残酷镇压,大本营的客家人又纷纷向外逃亡。他们向广西、向湖南、向四川、向台湾、向海南......甚至远涉异国。

客家民系形成之前的迁徒,是为了逃避战乱,寻找一块安身立命之地;形成后的迁徒,则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民系命运,寻找一块发展之地。但不论形成前还是形成后,客家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停地迁徒,不断地迁居于经济落后的山区。因为他们的栖息地老在变动,人口又分散在四面八方,用什么来维系民系的团结?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特有的方言——客家话。无论你身在何方,只要听到乡音,就是自己人。因此,客家人把“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作为维持民系的法宝。

民居特色

广府民系住城市的比较多,清末以后,民居相对比较西化,骑楼与西关大屋是广府民系的特色。

骑楼

一般分楼顶、楼身、楼底三部分。有的楼顶是尖顶塔形,有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造型丰富。

墙面装饰也多种多样,有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脚、阳台铸铁栏杆等,有的融合了西方巴洛克或罗可可建筑装饰风格,有的是岭南特色的佳果与吉祥纹饰以及具有中国古典卷草图案。有的还把满洲窗运用在骑楼上。

骑楼是针对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便在马路两旁搭建起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楼房,就连现代化的建筑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也采用了这种骑楼式的建筑结构,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是旧广州商人贾富绅的居所,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

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与福建土楼不同,表现在天人合一的客家民居——围龙屋就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梅州的围龙屋与福建常见的客家民居土楼不一样,土楼是圆形,围龙屋是半圆形。据说,半圆形的围龙屋没有圆形土楼的防守性强,着说明经过数次迁徙后的客家人在梅州已经站稳了脚跟,梅州成了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了。

如今,在梅州市区及城郊40公里以内的地域,还保存着几百座大小不一的围龙屋。围龙屋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梅县区南口镇的围龙屋群、丙村镇群锋村的仁厚温公祠围龙屋,梅江区三角镇的承德楼围龙屋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涉足的热点。

潮汕民宅

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一,四点金:“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些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四点金”的构筑还有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称会”;前后房都带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则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如果有“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则谓之“四点金加厝包”。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

二、下山虎:“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下山虎”因为门路出入不同,顺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大门而只开两边门的称为“龙虎门”,也有既开正门又开两边门的。整座格局形成前低后高,因此得名。

三、四马拖车:“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落’是潮汕方言,即进的意思。第一进有凹形门厅,俗称‘门楼肚’。一进与二进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拖车”。

开平碉楼

开平碉堡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目前尚存1466座。这些碉楼是旧时广东华侨为防御盗匪、海外侨胞筹资回乡兴建的。

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其所辖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明朝后期就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开平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土客械斗,人人自危。此时,恰遇西方国家在我国沿海地区招募华工去开发金矿和建筑铁路,大批开平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远赴外洋,开平逐步成为一个侨乡。“衣锦还乡”、“落叶归根”情结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挣到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汇钱回家或亲自回国操办“三件事”:买地、建房、娶老婆。于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峰期。但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兵荒马乱,盗贼猖獗,而开平侨眷、归侨生活比较富裕,土匪便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在这种险恶的社会环境下,防卫功能显著的碉楼应运而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开平建筑史上的兴旺时期,全市各地普遍建造碉楼,主要是“籍避社贼之状”,即为“防贼”。各方匪贼把富裕的侨乡当成“生财之地”,经常打家劫舍,此外洪水泛滥。于是海外华侨和故里的乡民联合起来,以数家或以村为单位,集资建造公用碉楼,较为富裕的华侨、归侨则独自兴建碉楼,作为防涝和防盗之需。而在建造的过程中,也有意识、无意识的仿造了国外的各种建筑风格。碉楼建造高峰期全市多达3000多幢,后由于诸多原因大量废弃,现存1466幢,分布不同城市和乡镇。其中分布比较广泛的是水口、月山、沙冈、塘口、蚬岗、百合等镇。

早茶文化

谈到广东人不能不说说早茶文化,饮早茶是广东人特有的饮食文化,早从清朝时期已经开始在广州盛行了。

新中国成立后,在“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这段时期,由于种种原因,饮早茶这种广东特色的饮食文化曾一度在内地中断,而海外世界各地的“唐人街”粤式餐馆、酒楼和香港、澳门地区,却得以将饮早茶文化发扬光大。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海外的广东籍华人、华侨、华裔,特别是港、澳同胞的业界人士,在广东各地投资开酒楼、餐馆,又将饮早茶这一饮食文化带回祖国南粤,将饮早茶这种广东特色饮食文化加以开发、创新和推广,并加入各地不同特色的小吃,融入早茶特点。随着内地的经济发展,饮早茶这种广东特色饮食文化已经推广到整个神州大地了。

广东人饮早茶的茶叶主要分为红茶和花茶。此外还有菊普茶,菊普茶是普洱茶混合菊花,其他还有普洱茶、水仙茶、铁观音等。

最经典的茶点是;虾饺、烧买、叉烧包、糯米鸡、凤爪、肠粉,其他各类特色茶点应有尽有,如蒸排骨、猪肚、牛百叶、鱼蛋、牛肉丸等等。

传统习俗

广府人

广府人多数居住大城市、城市之中,是最早西方化的民系,传统特色是中西结合,婚礼等也“中西合壁”居多,过春节会行花市等,现在的香港许多习俗,其实就是广府民系

的习俗。

在学广东话的朋友应该特别注意;对中老年的妇女不要用粤语称为“伯母”,因为粤语“伯母”的谐音为“百无”,广府人会认为很不吉利的,有人称为“伯娘”,广府人不称为“舅母”或“妗妈”,但也不能称呼“妗母”,广府人都称为“妗有”,现在香港年轻人都采用适合于各种妇女身份的英文称呼。

还有,我们常用来看日择吉的“历法通书”,不能称为“通书”,“通书”的粤语谐音为“通输”,广东人特别是港、澳地区的人士都有买马、打牌、打麻雀的习惯,要称为“通胜”,不然的话,对你面黑黑已是客气的了,弄不好还要挨骂!

潮汕人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器皿;选购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要说吉利的话,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客家人

相传,自东晋以来,客家人因避战乱、灾荒等原因,相继迁徙至闽、粤、赣三省边区落地生根,逐步形成一个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客家文化及民族习惯的民系语系,以后繁衍扩展到台、港、澳及海外的后裔,皆称客家人。

一、独特的民居建筑

客家民居建筑是客家风情的特征之一,它的建筑风格既具有中国民族传统建筑的共性,又有客家建筑的鲜明特征。客家建筑的主要特征,一是建筑选地因地制宜,多为因山就势,依山傍水而建;二是建筑体量是依血缘氏族的群体化居住需要而由小到大,开始多为“一字形”三行,即中间是厅堂,两边为卧室厢房,然后成对称式依地域的可能向两边扩展为五行、七行……,如族系大发达,就建成四面设围墙的大围屋;三是建筑风格亭阁式楼宇化。多为白墙青瓦,飞檐翘角,外观很漂亮。屋内多为两层,即底层住人,楼层储粮聚物。

二、奇异的客家婚俗

客家人的婚礼习俗隆重、热烈、有趣而雅致,是客家风情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大致包括传庚书、选闺女、对女婿、行定、送日子、嫁娶,谓之“六礼”齐全。在“六礼”婚俗中最重视的是嫁娶的花轿迎亲。旧时嫁过去的妇女在争地位、争宠时,常以“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引以为正统而骄傲,内含明媒正聚之意。花轿迎亲时最有意思的是对轿联。迎送亲那天,男女双方都要选好最信任、文墨最好的文人提对回联,以耀本氏族的光华荣耀,也考究对方氏族的文化文彩。迎亲那天,首先男方在花轿上贴着上联抬到女方去,女方必须在出亲的短时间内配上下联。对此女方颇为紧张。

三、别具的客家饮食

客家人历来好客喜茶。他们大多居于山区,自己种茶、制茶。即使没有茶园茶山的人家,也要在房前屋后种上几兜。客家人喝的是热茶。过去,没有热水瓶储热水泡茶,家家都用茶壶锅里炖茶。亲戚朋友来了,首先是炖滚茶,张碟子(用盘子装上食品)招待。邻里乡亲路过家门也要热情招呼:“进来,食碗茶来!”

客家人的茶点很讲究,很有特色风味。如有的用南瓜籽、豆子,有的用油酥的红薯干、南瓜花;有的用醋浸的生姜、大蒜头、芥菜梗等20多种农家自制原汁原味的绿色食品。客家人用土产自烹的传统菜也很有特色。如用特制调料做的大块的炒猪肉,香而不腻;肉馅酿豆腐嫩美清香。用上乘豆浆制成的豆腐皮,用清水小河鱼-石斑鱼、泥鳅炖汤是桌上珍品,还有许多自种自养自加工的各种特色小菜和自酿的米酒应有尽有,味美可口。这些美味,游人到民俗村游览或上农家访谈都可以亲自品尝、体验客家人的习俗和茶文化、饮食文化。

其他

华侨同胞是指广东籍的海外的华人、华侨、华裔,港、澳、台同胞,据2004年末统计; 广东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人数近3000万人,其中华侨华人约2000万人,港澳同胞约600万人,台湾同胞约400万人,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清朝末期,清政府实施“锁国”、“海禁”政策,人们出海受到限制。在这期间,荷兰、英国殖民者看到在印尼、马来西亚的华侨吃苦耐劳,而且心灵手巧,善于经营。于是就想征用中国劳力,但因清政府的“锁国”政策,无法招到劳工,便勾海盗,掳掠、绑架壮丁到印尼、马来西亚,充当殖民资源开发的苦力,俗称“卖猪仔”、“卖番猪”,殖民者用“契约”束缚他们,并美其名称为“合约华工”。也有人是受环境所逼无可奈何而充当“华工”的,当时,广东的华人、华侨大多数是以“华工”的身份离开家乡的。

最早的外来移民据香港电视凤凰台影视资料,最早大批移民到广东来的是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远古“战神”蚩尤族裔,据说,当时蚩尤勇猛无敌,兵多势众。炎、黄二帝率领部下合力将蚩尤打败,并把他的族人赶出黄河流域。兵败如山倒,其族人一路向南迁徙,宛转来到现在的广东粤西、雷州半岛、海南岛一带繁衍生息。

粤西瓯、骆后裔

粤西地区在先秦时期是骆越、瓯越的活动区域,在南朝至隋唐间是瓯、骆的后裔俚人的活动区域。大批土著广东人遗存近期陆续出土!洛湛铁路沿线发现的南朝至唐遗址,意义重大!这些考古重大发现对广东民族史、岭南开发史和粤西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批系统的实物资料。洛湛铁路粤境段所经地段主要为茂名所属的高州和信宜。在去年(2006年)六七月间进行的沿线文物勘查中,广东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共发现13个遗址和遗物点,这些遗址在年代上都集中在南朝到唐这阶段,在地域上位于鉴江两岸。最近考古专家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勘探,进一步明确了想法——专家认为:他们发现了新的文化类型俚人最杰出的代表是六世纪活跃于岭南政治舞台的冼夫人,当时还主政广东,被尊为“岭南圣母冼夫人” 高州人,公元589年,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但多年来无论是民族史研究还是冼夫人研究,由于缺乏记载和实物,对俚人的文化知之甚少。洛湛铁路调查得到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以往发现的铁器、陶瓷器等,展现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的风貌,这在广东历史时期的考古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填补了空白。

骆越、瓯越后裔俚人是使用高州语系的,至于属什么民系,那就有待专家去考证了。

少数民族广东现在的少数民族人164万人,占1.79%,主要有壮族、瑶族、畲族、回族、满族等。

新来移民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深圳市、珠江三角洲、粤东、粤北、粤西各个地区,特别是整个深圳市,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口取得当地户口,就是法定的广东人了。

文化

广东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发源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广东人是海洋的族群,充满朝气与活力,头脑灵活,富于冒险性、开创性,敢为天下先。

现在已成广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广东女人很贤惠,每个人都能煲手好汤,做手好菜。

广府人

由于广府文化在广东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如广州话称为“粤语”,广州方言歌统称为“粤讴”;广州戏剧音乐分别称为“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广东饮食文化体系中虽有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之分,但“粤菜”常用以指广州菜;广州工艺品的重要品类被称为“粤绣”、“广彩”、“广雕”等。

潮汕人

潮汕人最早是从中原地区迁移到广东一带,定居于海边。因善于外出打拼及经商,全球有潮人共计3000余万,其中保留潮汕本土户口近1500万,这当中留在潮汕本土约1000万,闯荡于海内其它地区1000多万(包括已迁户口人数),海外潮人约1500万,故有“本土、海内、海外三潮汕,每个潮汕一千万”之说。如今潮汕地区分为揭阳市、潮州市、汕头市三市以及丰顺县的留隍镇、汤南镇、汤坑镇。纷繁荟萃的潮汕文化是数千万潮人所共有的精神财富,其起源于潮汕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她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有自己的潮汕方言、潮汕戏剧(潮剧、潮汕铁支木偶戏、正字戏)、潮汕音乐、潮汕菜系(包括工夫茶、凉茶在内的潮汕饮食)、潮汕工夫茶、潮汕工艺品(如潮绣,潮汕木雕,贝雕,石雕,抽纱,潮汕剪纸、麦秆画、汕头瓶内画等)、潮汕民俗(如普宁英歌)和潮汕特有的慈善结构(如潮汕善堂)等特色,它既是潮汕的,也是世界的。潮汕人在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甚至形成了自己的宗教--德教,不过这个宗教如今只能在东南亚找到。

客家人

客家民系的真正形成,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百年历史,然而客家人所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吸收了闽越、畲、瑶等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从而使客家文化千情万种、云蒸霞蔚、独具特色,翻开了汉民族文化光彩夺目的一页!

发展忧虑

近忧远虑

"我们提广府文化研究基地当然好过只讲佛山文化研究,广府文化研究就是与佛山文化研究连在一起的,广府文化中必然包含有佛山,这也促使我们更能了解佛山,从广府文化的研究视野中看到佛山文化的位置。"广府文化研究基地主任、佛科院人文学院教授李克和认为,尤其是在目前广佛同城的背景下,这项研究既有现实的需要,也有历史的召唤。

现状

三分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先行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第一任校长邹鲁先生就已经提出,岭南文化应该包括三大块,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相比之下,后两者都有自己的研究机构,尤其是客家文化的研究已经远远走在了前面。

地方文化的研究落在了高校的肩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客家文化研究基地已经成为嘉应学院的一张名片,"现在,只要你到嘉应学院去,他们必然会带你去参观这个客家文化研究基地。"李克和说,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世界的客都在梅州,而客家文化的研究中心就在嘉应。"这一点已然形成一种共识。这其中就有很多做法值得佛山借鉴。

"专门的楼,专门的人,专款,有自己的专刊,每年都有专题",李克和用"五个专"来概括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的运作。广佛文化研究基地挂牌后,李克和希望积极向嘉应学院学习,最起码要使基地首先成为一个实体。

紧迫——广府文化悠久现代人知晓不多!

广府文化悠久现代人知晓不多!

面对记者,陈恩维博士谈起未来的研究空间,信心十足。说起佛山文化,外地人说起来无非就是祖庙、黄飞鸿、粤剧,龙狮,但是,他想强调的不止这些。

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市社科联的支持下,佛山市申报第一个广东省地方特色历史文化项目,项目中涉及到一个顺德乐从的历史文化名人--孙蕡,孙蕡是元末明初时候的人,没有做过大官,但在岭南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称为"岭南诗宗"。这样的一个人,民间是否还有人记得?

2008年年底的一天,陈抱着试一试的心情走访了孙蕡的故里乐从。令他没想到的是,在乐从钢铁市场的对面,在众多工厂和民居的包围中,他居然看到了纪念孙蕡的乡贤祠,里面供奉着孙蕡的牌位,香火依旧。

"我很感动,也有很多感慨。时间过去了六七百年,那条村已经找不到孙氏后人,作为家具之城、钢铁之城的乐从,为什么还要纪念这样一位前辈?这其中有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这与佛山的文化名城建设有什么内在联系?"问题在他脑海中接连抛了出来。

而广州市近期评选出广东历史上首批56位南越先贤,佛山入选10人,居广东各地之首。但对于里面的许多人物,如陈子壮、陈恭尹、苏六朋、梁廷楠、朱次琦、邹伯奇、陈启沅、康有为、詹天佑、吴趼人等,众多的佛山人鲜有知晓,甚至许多文史工作者也知道不多,更不要说宣传与研究了。又如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尽管他少小离乡,但深爱家乡,所以其笔名为"我佛山人","但我们佛山人似乎并不珍惜"。

佛山如何借力文化研究

在这个平台上,学术将要走出去

"基地的建设目标是使其成为全省广府文化研究的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和咨询中心。"佛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个平台上,学术研究也将有了走出去的广阔空间。

上周,中国马赛克城的负责人邀请他们前去参观。参观后,学者们提出:"马赛克从西方传入,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金木水火土等多种材质。这里的展示很不错,但惟独缺少一个重要的展厅--镶嵌艺术展厅。"

"但是,说到本质上,这就是一种镶嵌艺术。镶嵌艺术在广东源远流长。而西方马赛克文化在传入过程中,传教士力量与开眼看世界的佛山先贤的关系等都值得挖掘。" 现在佛山企业要做总部经济,其中的文化内涵就一定要体现出来。 也就是在两天后,企业发来一份材料,希望学者们给予指导。企业方面认为,"卖产品也是卖文化,学者们从看到的现实中的马赛克材料提炼出镶嵌艺术,这就是对企业的一个极大的启发。"

而李克和坦言,此前,学者们与佛山众多企业的接触并不多,但是今后有了这样一个基地,就有了一个平台。"或许,以前仅仅以一个学院的名义比较难以协调和调动多方专家力量,但有了这个基地品牌后,能自然地将广佛专家组织起来,此前的尴尬和局限将得以改变。"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