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四爷

常四爷

话剧《茶馆》里面的人物
常四爷,老舍话剧《茶馆》中的人物。常四爷是一个具有侠骨豪情的“旗人”,他性格耿直,具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
  • 中文名:常四爷
  • 出自:老舍话剧《茶馆》里面的人物
  • 性格:耿直,具有正义感和爱国
  • 愿景:望国家象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
  • 性质:戏剧中人物
  • 活动:参加了义和团的反帝斗争

背景故事

剧中的常四爷

第一幕一开始常四爷、二德子、马五爷的一段对话就表现出他对崇洋、惧洋的统治者的愤懑之情。对清朝的腐败他是不满的,只因说“大清国要完”就被投进监狱一年多。出狱后,参加了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后来,又凭力气挣饭吃,起五更弄一挑子青菜卖;到了晚年,只落得挎小蓝卖花生米。他与“作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不同,“他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但这种倔强的性格,也不能改变他的命运,他“只盼着国家象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可是,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地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头”,他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他悲愤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常四爷,在《茶馆》这出戏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个形象,这跟他特定的身份、经历——由老北京旗人中间走出来的自食其力者——有相当的关系。

作者用意

满族出身的作家老舍,毕生写了许多带有满人性格特征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头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气壮地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的满族人!作者写常四爷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写出旗人下层的确有一批忠肝义胆的爱国者,二是要写出满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三是要反映出从清末过来的满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窝囊废”。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直到晚清时节八旗将士的多数人仍在坚守的爱国情操,打清朝末年他还吃着钱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看到鼻烟壶也从外洋进口,他心疼“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尤其是感觉到了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他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当局的侦探以他说这话为理由要逮捕他,他据实相告:“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还是没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狱就赶上了义和团运动,为护卫国权,他跟洋人刀枪相对地打了几仗。后来大清国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认准了这是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在民国初期到处排斥满人的时候,就像松二爷说的:“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旗人呢!”哪怕是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那么,像常四爷这么一条硬汉子,是不是能有好一点的命运呢,不是,他也照样逃不掉人生悲剧。七十多了,他还是一贫如洗,这才弄清楚:“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他预感到,这么下去,“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他“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就这一点说来,他与终于跌进厄运的王利发、秦仲义,是殊途同归。

各版演员

电视剧《茶馆》常四爷的扮演者为周里京

在中国名着电视剧集《茶馆》周里京先生演的常四爷,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观众表示,电视剧集《茶馆》周里京先生扮演的常四爷表现的是刚正之威,尺度拿捏地恰到好处人物感觉非常准确。周先生的扮相很好,像清朝绥远大将军的后人,有四爷的泛儿象要面儿的京城爷们,透着真,也透着牛,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辈子不低头的骨气。特别是提笼驾鸟的那一转,洒脱、精神头上也很够味。台词很好听,形象气质就是四爷。常四爷开口一说话马上吸引了看客的注意;这位是谁呀。由此能看出周先生的音色是很独特的,有磁性、同时具有很好的穿透力、周先生声音有着丰富的声音表现力。周先生(常四爷)一句台词说出来,让人们可以听出这句话的弦外之音,能看出了周先生的台词功力非浅,包括对常四爷台词的理解力及表达的能力是很强的。

其他版本的常四爷

郑榕老先生演的话剧《茶馆》的常四爷和1982年电影版的《茶馆》,

梁冠华演的王掌柜、濮存昕演的常四爷的话剧《茶馆》

角色点评

说到《茶馆》,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作者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出生在北京的一户舒姓满族贫民家庭。“旗人”的家庭背景着实给老舍先生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他的作品中曾刻画了许多带有满人性格特征的人物,像《四世同堂》里的小文夫妇、《龙须沟》中的程疯子、《我这一辈子》中的主人公“我”等等,可是,直到花甲之年,他才破天荒头一回明明白白、彻彻底底地,理直气壮地写了这么一个正派、纯朴、刚直、勤恳的满族人。他,就是常四爷。

老舍先生是个旗人,尽管除了户籍民族那一栏上与汉族登记的不一样,其他很难看出老舍先生与汉族人的区别。但作为一个满族人,作者本能地为那些忠肝义胆的满族同胞们辩白。是的,辛亥革命的确摧毁了封建帝制,但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提出“反满”的口号,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使很多下层满人在这场变革中受到冲击,被侮辱和嘲弄,甚至无辜丧生。这种民族主义偏激情绪甚至至今都没有完全消除。作者是要借常四爷这个形象来告诉人们满族文化精神中存在的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也是要反映从清末过来的满人,并不是坐吃等死的“窝囊废”,他们也坚守着自己的爱国情操,不向恶人低头,不给命运让步,这是作者对本民族的自卫,蕴含了他深厚的满族情节,也是从民间立场出发的对底层穷苦人们的命运,文化精神的关注,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电影茶馆

剧情简介:

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北京的裕泰茶馆却在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细心经营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这貌似繁荣的背后,隐藏各种令人窒息的黑暗面,预示着大清国必将灭亡的命运。

终于到了民国,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内战不断、民不聊生;王掌柜苦心“改良”裕泰茶馆,令其重新开张,但动荡的社会令王掌柜忧心不已,茶馆的经营越发艰难。

又过了30年,裕泰茶馆在已风烛残年的王利发的苦苦支撑下继续经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常四爷是一个享有“铁杆庄稼”特权的“旗人”。他性格耿直、刚强,富于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